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所倡导的这种思想,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词来阐释,那就是“闭环”。确切地说,应该是“打通自身的闭环”。也就是说,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 比如说,你赞扬别人,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赞扬;你向别人道歉,就会特别关注别人是不是会原谅你。你喜欢别人,就会想要别人的喜欢。你付出了,就想得到回报。
小朋友嚷嚷的要听故事时,就讲述这篇充满田园牧歌风情的经典童话吧,里面的故事内容既有冒险故事也有朋友间的真情,会打动小朋友们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
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5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于作者
岸见一郎:日本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岸见一郎30岁那年,遇到了另一位牛人的学说——阿德勒心理学,从此以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了有关阿德勒思想的研究中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介绍的就是岸见一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成果。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生。以对话作为专长。近30岁时邂逅阿德勒心理学,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连续数年向岸见一郎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
阿德勒:阿德勒的全名叫做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体系,自立门户,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感受
在我们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适合重读阿德勒的思想。因为这个时代,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很大程度上,你需要在你的赛道上,有一种持续爬坡的能力。比如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年少有为的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享受着极高的荣誉。但这种成就却很难持续下去。这是因为一旦身边不再充斥着鲜花和掌声,他们往往接受不了。他们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自尊体系。
阿德勒的思想: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以前他认为是因为小的时候父亲对他的父爱缺失,一直心存怨恨。读过阿德勒心理学后,他发现想要改善和父亲的关系,取决于他怎么做,他想要什么。于是他转变了对父亲的态度,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待父亲。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他获得了父亲的回应,从而改善了父亲与父亲的关系。读完这段,我突然想到我和先生的关系,如果我不满足于现状,那么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自己,以获得更和谐的方式。没想到竟然出于意料的和谐起来。所以,人生,真的取决于当下你的选择,无关他人,只有你才可以让自己快乐!
认真活在当下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低级的幸福,是在人际关系中比较得来的。是建立在别人的某种不幸福上。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持续的贡献感。
家庭、学校、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
阿德勒所倡导的这种思想,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词来阐释,那就是“闭环”。确切地说,应该是“打通自身的闭环”。也就是说,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 比如说,你赞扬别人,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赞扬;你向别人道歉,就会特别关注别人是不是会原谅你。你喜欢别人,就会想要别人的喜欢。你付出了,就想得到回报。 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相信这么做是对的,做这样的事有意义。
真正的自由,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然就喜欢得到认可,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被人讨厌的感觉。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
“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不被别人接受。换句话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人生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课题分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里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遇到事情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判断的标准也很简单: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像是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好学校等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所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在推崇放任主义。放任主义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阿德勒的思想不是放任主义,阿德勒提倡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保护。 父母要随时准备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去指手画脚。这就是课题分离,你需要把帮助孩子成才的课题,和孩子对自己学习的课题区分开来。“课题分离”是建立内部自尊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很具体的行动指南。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的世界中。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自卑感:描述的是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那种不良的情绪体验。 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自卑感”是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
自卑情结: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来使用。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自卑情结,来做自己的保护伞呢?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他们都“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 为什么呢?试想一下,一旦想要实现“不在一段关系中受伤”这个目的,大多数人会怎么做。也很简单,只需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尽量不介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可以说,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的思想: 你可以自己选择。具体来说,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这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
阿德勒的思想: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阿德勒的思想: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日】岸见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