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基础—非法知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公共基础—非法知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个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8-10 00:32:5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前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时间: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人民性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绪论
哲学的含义: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不等于具体知识的堆积(总和)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存在: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归为实物:金木水火土,气,器,阴阳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归为原子
机械性
一切运动都是位移
形而上学性
孤立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片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静止
刻舟求剑,飞矢不动
不彻底性
历史观是唯心的
自然观是唯物的
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吾,我(你我他),经验精神狂妄
客观唯心主义
鬼神论,道,理,绝对精神感觉观念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规律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
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
阶级性
唯物论
物质
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
存在方式: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静止:相对暂时有条件
运动:绝对永恒无条件
意识
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意识不是人脑的分泌物、人脑不是意识的来源
形式:主观的
内容:客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物质
意识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有目的有计划
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和选择性
意识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可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eg: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规律
不创造
不改变
不发展
主观能动性
认识
利用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特征
客观性
不等于主观臆想
自在联系:本身的固有的
人为联系:建立在本身固有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
普遍性
事物不会孤立存在,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世界是一个整体
条件性
多样性
一个事物多种功能,一个人有多角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作用
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1+1>2)
部分影响整体,特殊情况下,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发展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就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统一)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比较,衬托)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互相贯通,相互转换(在一定条件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斗争性(对立)
相互排斥(二选一)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国情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全面的看问题
经验—>政策—实施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的矛盾
构成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个案—>经验(试验田,先行区,试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
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普通性存在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
决定事物发展的过程
次要矛盾
主次方面
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
区分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
两事物之间有无斗争性
有斗争
主要方面
无斗争
主要矛盾
题干主旨
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和方法)
主要矛盾
分析问题(定性和评论)
主要方面
关键词
主要矛盾
中心,重点,重中之重,关键,第一要务,统领
主要方面
主流和直流,优势在于,性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
变化的根据,第一位原因
外因
变化的条件,第二位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量变质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
重视量的积累
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
包含肯定的否定
事物的自我否定
实质是“扬弃”
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基本内容
事物的发展表现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论
实践
特征
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
主体客体手段都客观
客观的规律条件制约
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
自觉能动性
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
社会历史性
时间的变化,实践不同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认识
本质
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基本属性
客观性
内容客观
受客体制约
主体性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无到有,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会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新的调查手段
实践不断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认识促进实践
错误认识阻碍实践
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一次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
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真理
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
内容客观
检验标准客观
真理的绝对性
无条件的
只要是真理,一定是正确的
能正确认识无限的客观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
有条件的
获得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不完善的
真理中不包含谬误
唯物史观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阶级性)
政治法律思想,艺术,宗教,哲学,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心理学,语言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完全与社会存在同步,
历史继承性,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决定意义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
社会革命,改革
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人的价值在于贡献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
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
价值
社会属性
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商品的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货币
本质
一般等价物
职能
价值尺度
标价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
支付手段
钱货不两清(发工资,租金,税金)
储藏手段
足值金属
世界货币
美金欧元
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
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由价值决定
价格受供求影响
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
减少社会劳动的必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