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R基不同)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
由C、H、O、N、P5种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a.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核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细胞核的形态结构:①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②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③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特点: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会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细胞分化的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生物体就不可能正常发育。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化的实例: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B细胞、T细胞等22、(B)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原因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原因:基因控制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元素组成:ATP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这个过程储存的能量来自: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这个过程释放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注:在ATP和ADP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基质中)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质)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基质)
过程特点: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中央,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现两失)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过程: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第二阶段、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内膜中)
a、糖类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b、糖类C、H、O组成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c、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构成RNA)、脱氧核糖(构成DNA)、半乳糖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e、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类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分类: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蛋白质多肽链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大型环状DNA分子,细胞壁其的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共同点是: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常考的原核生物:念珠藻,发菜,乳酸菌,醋酸杆菌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生物
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磷脂: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细胞膜组成蛋白质: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糖类:与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