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思维导图,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8-13 23:26:25 江西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打制)
元某人,北京人等
旧石器时代(磨制)
仰韶,大汉口,河姆渡文化等( 距今约7000至5000前)
龙山,红山,和良渚文化等(距今约5000年)
社会特征
原始人群:旧时期时代前中期,渔猎采集学会用火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聚落形态,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邦国林立,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采用世袭制,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商和西周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社会生活
内外服制度:内服止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周朝(公元前1046年建立)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潘屏周(权力的分配)
1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对象,1功臣,2王族,3先代贵族
3影响:1加强了统治,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3有利于权力的继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政权与族权结合(权力的继承)
1内容:1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严格大宗小宗关系,
2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社会经济
农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手工业:青铜文化,养蚕缫丝等
商业:产生职业商人,出现商业中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浓厚的部落色彩,3贵族政治特征明显,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变法运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政治上: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1原因: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表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伐齐,战国七雄,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迫害,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民族关系上,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1表现:1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
2影响:经济上,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融入方式:1战争,2经济文化交融
阶级关系上: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应变之法
诸侯的应变之法—变法运动
1目的,富国强兵
2代表,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
结果:商鞅变法深入人心,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影响: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鉴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国没落贵族,核心思想“”仁”,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有教无类。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万物本源为抽象的"道";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争霸战争的需要
代表:
儒家
a孟子:
1仁政发展了“”仁”
2人性论性本善
3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b荀子
1隆礼重法—发展了“”礼”
2人性论性本恶
3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道家:庄子:1逍遥自由,2齐物论
阴阳家:皱衍:阴阳五行说提出相生相胜论
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谦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源头活水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打制)
元某人,北京人等
旧石器时代(磨制)
仰韶,大汉口,河姆渡文化等( 距今约7000至5000前)
龙山,红山,和良渚文化等(距今约5000年)
社会特征
原始人群:旧时期时代前中期,渔猎采集学会用火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聚落形态,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邦国林立,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采用世袭制,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商和西周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社会生活
内外服制度:内服止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周朝(公元前1046年建立)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潘屏周(权力的分配)
1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对象,1功臣,2王族,3先代贵族
3影响:1加强了统治,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3有利于权力的继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政权与族权结合(权力的继承)
1内容:1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严格大宗小宗关系,
2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社会经济
农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手工业:青铜文化,养蚕缫丝等
商业:产生职业商人,出现商业中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浓厚的部落色彩,3贵族政治特征明显,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变法运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政治上: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1原因: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表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伐齐,战国七雄,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迫害,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民族关系上,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1表现:1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
2影响:经济上,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融入方式:1战争,2经济文化交融
阶级关系上: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应变之法
诸侯的应变之法—变法运动
1目的,富国强兵
2代表,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
结果:商鞅变法深入人心,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影响: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鉴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国没落贵族,核心思想“”仁”,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有教无类。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万物本源为抽象的"道";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争霸战争的需要
代表:
儒家
a孟子:
1仁政发展了“”仁”
2人性论性本善
3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b荀子
1隆礼重法—发展了“”礼”
2人性论性本恶
3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道家:庄子:1逍遥自由,2齐物论
阴阳家:皱衍:阴阳五行说提出相生相胜论
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谦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源头活水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