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这是一篇关于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的思维导图,冒充公检法类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诈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起来观看。
编辑于2022-08-14 18:41:15国家虽然大力打击传销但是依然无法杜绝,传销方式手段也在不断演进让人防不胜防,需要加强认知避免被骗。任何涉及传销的活动都是非法的,参与此类活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财务和法律后果。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不义之财,远离网络传销的诱惑和风险。
个人买车的流程的思维导图,具体有了解城市限行政策、确定购车预算、选择购车方式、选择车辆类型、选择车辆品牌和型号、选择4S店试驾体验、购车合同签订、车辆交付和上牌、购车后注意事项。
华为Mate60系列供应链的思维导图,时间:盘古大模型分为创意信息\神州数码\华塑科技,卫星通话有华力创通、盟升电子、隆盛科技,更多如图所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国家虽然大力打击传销但是依然无法杜绝,传销方式手段也在不断演进让人防不胜防,需要加强认知避免被骗。任何涉及传销的活动都是非法的,参与此类活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财务和法律后果。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不义之财,远离网络传销的诱惑和风险。
个人买车的流程的思维导图,具体有了解城市限行政策、确定购车预算、选择购车方式、选择车辆类型、选择车辆品牌和型号、选择4S店试驾体验、购车合同签订、车辆交付和上牌、购车后注意事项。
华为Mate60系列供应链的思维导图,时间:盘古大模型分为创意信息\神州数码\华塑科技,卫星通话有华力创通、盟升电子、隆盛科技,更多如图所示。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是一种电信网络诈骗。该类诈骗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迭代升级,造成的损失金额往往较大。此类诈骗的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并且冒充公检法单位身份,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常见诈骗流程
一、冒充公检法等开场,告知受害人涉案,需要配合调查
1.来电自称当地公安局民警,告知受害人因身份信息泄露或曾经身份证遗失,被人冒用身份申领电话卡,涉及一起诈骗案件,需要配合外地警方调查。
2.来电自称社保局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其社保卡涉嫌洗钱,需要配合警方调查。
3.来电自称银行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其名下一张银行卡涉嫌一起诈骗案件,需要配合警方调查。
4.来电自称快递公司客服,告知受害人其邮寄的包裹里藏毒或者有违禁物品,被海关扣押了,需要配合警方调查。
5.来店自称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告知其参与某起案件需要配合调查。
6.冒充当地单位的领导身份,微信、QQ等头像盗用当地领导信息,具有极强迷惑性
7.来电自称税务局工作人员,告知其单位涉嫌税务案件,需要配合警方调查
......
二、电话转接至“公检法单位”
电话转接至所谓的受理单位,比如“办案地公安局”,在电话中,“警察”不断强调该案件涉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信息,否则要对受害人实施拘留并冻结资产。
三、“通缉令”“警官证”齐上场
受害人添加“警察”QQ或微信,对方发来虚假的警官证和逮捕令或者通缉令等文书,使受害人陷入恐慌,进一步相信骗子的说法。甚至会开视频通话,在视频另一侧人员身着“警服”,背景里也是“XXX公安局”,来迷惑受害人。
四、下载软件配合“资金清查”,转移资金至“安全账户”
要求受害人下载指定软件进行“资金清查”,让其将所有钱转入一个银行卡内,并在软件内填写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填写完毕,受害人卡上的资金已被全部转走,对方称是转至了“安全账户”。
注意事项
1.公检法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等社交工具办案,不会通过互联网发送警官证、通缉令、逮捕令,不会在电话里要求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2.不要在互联网上访问小网站,避免泄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
3.不要把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轻易告诉别人。
4.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办事都要当面聊。
5.如不慎被骗,请注意保存相关证据,立即拨打110电话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