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6 教学
关于1-6 教学的思维导图, 包括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方面的知识点介绍。
编辑于2022-08-15 21:31:45 广东六、教学
1.概述
内涵
根本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工作意义
一般任务
基德智体美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过程
构成要素
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本质
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历史上的各种理解观点
古中国
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孟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近代西方
17世纪,夸美纽斯:建立在感觉活动之上
19世纪,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
19世纪末,杜威:从做中学
20世纪40年代,凯洛夫:认识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认知结构构建,信息加工。。。
当代西方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基本规律
间接性: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双边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坚持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发展性: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知识和智力的区别
知识是认识
智力是能力
知识和能力的联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贯彻发展性规律,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教育性: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知识和思想道德的联系
知识是基础
思想品德是动力
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只强调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冯巩找因量,循思理直发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基本含义
贯彻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时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直观性原则
种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基本含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4.教学要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
贯彻要求
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含义:从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个别差异教学,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要求
1.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贯彻要求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
各类教学方法可分为两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谈话法(问答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参观法(现场教学)--准备性、并行性、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动物饲养
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发现法--布鲁纳倡导,也称探索法、研究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6.教学模式
当代国外的主要模式
探究式教学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以皮亚杰、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中心:解决问题
抛锚式教学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范例教学模式
提出者:瓦 根舍因
特点
体现基本性
体现基础性
体现范例性
体现四个统一
当代我国的主要模式
传递--接受式
自学--指导式
问题--探究式
示范--模仿式
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目标--导控式
情境--陶冶式
5.教学评价
基本内容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方向
检验教学效果
原则
客观性
发展性
整体性
指导性
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作用分类
1、开始--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
2、过程--形成性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3、结束--总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
根据不同评价标准分类
1、绝对性评价--看标准
2、相对性评价--看位置
3、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不同评价主体分类
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
发展性评价--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激励性评价
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
产生与发展关键人物
萌芽--昆体良
奠基--夸美纽斯
完善--赫尔巴特
体系化--凯洛夫
优点与不足
优点
对教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有利于获得系统的知识
对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对教育管理: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复式教学
其他教学形式
分组教学(4)
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年龄+成绩=小组
能力分组--按能力发展水平分组
作业分组--按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
道尔顿制
教师辅导学生按“公约”个别自学,教室供学生自学使用
特朗普制
结合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4:2:4)
设计教学法(杜威、克伯屈)
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导生制(贝尔--蓝喀斯特制)
文纳特卡制(华虚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如何备好课(要求)
做好三方面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写好三计划
学年(学期计划)
课题(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
结构
(贯穿各个环节)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一节课的核心环节)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
2.教学目标明确
3.教学内容准确
4.教学结构合理
5.教学方法适当
6.讲究教学艺术
7.板书有序
作业布置与反馈
基本要求
1.内容符合课标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度适当
4.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6.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7.尽量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讨论法---学生们围绕问题讨论,教师一旁指导(高年级运用得较多)
谈话法---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互动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3、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4、能有效地传递科学信息;5、是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争论
形式教育论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无关紧要
实质教育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要观点: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学生的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课程的重难点;4、学生的年龄特征;5、教学设备和条件;6、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