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艺术150年》至上主义~波普艺术
威尔·贡培兹所著的《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涵括自印象派以来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当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根据此书梳理出导图脉络,并添加英文释义与艺术作品图片,条理清晰,方便一览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由于涵盖的艺术家、流派众多,故将其拆分为四段发表。如需获取其它资源,请浏览作者主页。
编辑于2022-08-25 10:31:30 伊利诺伊州《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至上主义 Suprematism & 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
WW1 (1914~1918)
俄国 革命、社会变动
1904
日俄战争 Russo-Japanese War 战败
苏维埃 Soviet Council(布尔什维克 党 Bolsheviks/Bolshevists Party ) 起义
约瑟夫·斯大林 (苏联)Joseph Stalin (1878~1953)
弗拉基米尔·列宁 (苏联)Vladimir Lenin (1870~1924)
“苏联 Soviet Union 艺术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可被大众理解”,为人民和政权的需要服务”
共产主义 Communism
先进、民主的新艺术形式
非客观艺术 non-objective art
→ 20世纪的现代设计 & 极简主义 Minimalism (美国)
艺术的任务:为共产主义创造一个形象标志
(构成主义者 Constructivism 接受,从此将先锋艺术永远地和左派 Left-wing politics 联系在了一起)
受欧洲当代艺术影响
描绘“无”
拒绝既有存在而致力于创造世界新秩序
纯粹抽象的形式,彻底非描述性的绘画风格
探究颜料(或者其他任何所用的材料)的色彩、色调、重量和质地,及其运动感、空间感和构图的平衡性
(空间中的物体,违抗重力规则,质地,重量,张力,格调、平衡……)
艺术家们集体支持当权派(艺术、政治联盟)
至上主义 Suprematism (1913~1920年代末)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 (俄)Kazimir Malevich (1879~1925)
探索荒诞和艺术家自我表达的权利
纯粹的未知世界
受通神学 Theosophy 影响
早期
立体—未来主义 Cubo-Futurist
(对此感到失望)
中、晚期
“非逻辑主义” alogism
从单词“非逻辑”衍生出来的晦涩的“主义”
从“理性”角度看是荒谬的
探究常识和荒谬发生冲突的交叉点
《奶牛与小提琴》 Cow and Fiddle(1913)
“宣言绘画”
→ 达达主义 Dada &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立体主义 Cubism 的小提琴+一脸困惑的搞笑奶牛
《给公众口味一记耳光》 A Slap in the Face of Public Taste (1913)
未来主义宣言 Futurist manifesto(偏离正统)
《征服太阳》 Victory Over the Sun(1913)
未来主义主题歌剧
剧本
阿历克谢·克鲁奇内赫 (俄)Alexei Kruchenykh (1886~1968)
未来主义诗人
和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 (俄) Kazimir Malevich (1879~1925) 共同创作《给公众口味一记耳光》
“未来强人”抓住并囚禁太阳(衰微的过去、旧科技、对自然的过度依赖)→地球扩张至全宇宙,通向未来→时间旅行者到达35世纪的世界(由人类发明驱动)→发现“新人类”过得很好,并热爱超现代化生活科技活力;只有些“不强大”的“懦夫”艰难度日
乐谱
米哈伊尔·马留申 (俄)Mikhail Matyushin (1861—1934)
布景、服装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
白色幕布+黑色正方形
→ 至上主义 Supermatism
使观众享受“非客观的体验……纯粹感觉的至高无上”
至上主义 Supermalism
《黑色正方形》 Black Square(1915)
名称
向观众发出挑战,不允许他们在画作本身之外寻找意义
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形状激起观众的反应
观者通过认真研读思考、享受构图平衡、颜料质地(轻盈和厚重)、极端静止中的“张力”
严格要求观众主动思考
改变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主被动关系
已“将万物减至无”,“解除了客观对象加在艺术上的重负”
具有创造性、真实性、稀有性
担忧现代化的副作用
社会对物质的痴迷及不断增加的自私是造成混乱与流血的原因
新开端、乌托邦 Utopia
为此贡献遵从宇宙法则的艺术形式
《至上主义》 Suprematism(1915)
最后的未来主义展览:从0到10 The Last Futurist Exhibition: 0,10 (Dec. 1915~Jan. 1916)
最后的未来主义 Futurism 展览
宣告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终结
“从0到10”/“0—10”
指向10位(最后是14位)被选入展览的原创性艺术家,他们所有人都已经归“零”(描绘“无形”)
包含马列维奇1913~1915年间的作品
《黑色正方形》被悬挂在接近房顶的高角落(俄国东正教 Orthodox 家庭摆放宗教图像的地方)
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 (1915~1930年代末)
联系政治,艺术家的作用是将艺术与人民联系起来,随时为人民效劳
“当下的艺术家仅仅是建造者和技师、负责人和领班。”
“faktura”(材料属性)
描述构成主义强调和展示绘画原材料固有特性的实践
关心建筑
亚历山大·埃克斯特 (乌克兰)Aleksandra Ekster (1882—1949)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 (俄)Vladimir Tatlin (1885—1953)
雕塑
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
用现代建筑材料构成
艺术意义
政治意义
玻璃、铁和钢象征着布尔什维克推动下的俄国工业时代的未来
作品构造、材料本性、体积
雕塑不为模仿或再现现实而存在,而是作为独立的物体
重构了雕塑的概念
《角落的反浮雕》 Counter relief(1915)
建筑
《第三国际的纪念(塔)》 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1919—1920)
第三国际 the Third International/Communist International
全球共产主义的中心
(方案,并未真正建成)
柳博芙·波波娃 (俄)Lyubov Popova (1889—1924)
“绘画中的结构是各部分能量之总和”
设计用绿色或蓝色圆形装饰的时髦连衣裙
埃尔·利西茨基 (俄)El Lissitzky (1890—1941)
海报
《以红楔攻打白军》 Beat the Whites with the Red Wedge(1919)
艺术为宣传服务
有史以来最具偶像性的海报之一
亚历山大·罗琴科 (俄)Alexander Rodchenko (1891—1956)
艺术品只是他一直进行的原材料特性研究的一部分,而这一研究的目的是作品的构成
《纯红、纯蓝和纯黄》/《最后的画》/《绘画之死》 Pure Red Color, Pure Yellow Color, Pure Blue Color (1921)
挑战马列维奇围绕着他的非客观艺术所煽动起来的信仰系统
1921
发布声明正式宣布构成主义到来
宣布“艺术之死”,称艺术为“资产阶级的”
表明立场,改名为“生产主义者”
投身创造有用之物的事业
(设计)
设计 列夫·托洛茨基 Leon Trotsky (俄) (1879~1940)《日常生活之问题》 Questions of Everyday Life 的封面(1923)
瓦瓦拉·斯捷潘诺娃 (俄)Varvara Stepanova (1894—1958)
新造型主义/荷兰风格派 Neo-Plasticism/De Stijl (1917—1931)
WW1 结束(1914~1918)
迄今为止最纯粹的抽象艺术形式
“少即是多”
用一种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和谐统一的观念打败“个体的至高无上”
特奥·凡·杜斯伯格 (荷)Theo van Doesburg (1883—1931)
艺术家、作家、设计师、赞助人
“风格派” De Stijl 创立者
创办杂志“De Stjil”——“风格”
自然形式将被“彻底根除”,因为它们是“纯粹艺术表现的阻碍”
唯一真正重要的,是创作出能在色彩、空间、线条和形式的关系间找到统一的作品
概念适用于从建筑到产品设计的各种艺术形式
将“抽象”分类
“理性抽象” rational abstraction
经过蓄意创作的非客观艺术
(风格派 De Stijl 、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 、至上主义 Suprematism )
“冲动抽象” rational abstraction
更加象征性的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
皮埃特·蒙德里安 (荷)Piet Mondrian (1872—1944)
创造一种以宇宙间各种联系为基础的新造型艺术(表现万物共性)
造型艺术
(一个用来描述绘画和雕塑——各种原料被构形和塑造的过程——的正式术语)
目的:表现万物之共性,帮助整个社会以一种和谐优先于个性的全新姿态重新开始(新秩序)
呼吁自由、统一和合作的政治宣言
将艺术减至最基本要素(色彩——三原色 the three primaries 、形状——几何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线条——黑色直线、空间——无立体感)
艺术的任务不是模仿现实——艺术就是现实的一部分
受通神学 Theosophy 影响
画作拥有“动态平衡” dynamic equilibrium
平衡
张力
平等
每个部分之间存在不同。但都拥有一样的价值(各元素关系上的统一)
树 系列
《夜晚,红树》 Avond (Evening): The Red Tree(1908)
《灰色的树》 The Gray Tree(1912)
《开花的苹果树》 The Flowering Apple Tree(1912)
《画面2/构成7》 Composition No. VII(1913)
《红黄蓝构成》 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1930)
《构成C(第3号),红黄蓝》 Composition C (No.III)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1935)
《胜利之舞》 Victory Boogie Woogie (1944)
赫里特·里特费尔德 (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家具
“扶手椅” (1918)
不考虑舒适度
一件探讨空间关系的雕塑
一个“抽象—真实”的物体
“红蓝椅” Red Blue Chair (约1923)
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的原色和黑色线条
建筑
乌得勒支,“施罗德住宅” Schröder House, Utrecht(1924)
没有被分成单独隔间,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关联
“可供人们居住的蒙德里安画作”
包豪斯 Bauhaus (1919~1923)
WW1 结束 (1914~1918)
德皇威廉二世 Kaiser Wilhelm II 退位,德国结束君主制统治
民主德国——魏玛共和国 Weimar Republic (1919~1933)
赫尔曼·穆特休斯 (德)Hermann Muthesius (1861—1927)
建筑及文化官员
探究英国工业成就的基础,发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英国房子》 The English House(1904)
将威廉·莫里斯的理念以工业规模来应用
1907
德国工艺联盟/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以莫里斯的理想为基础
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为国家工业加入艺术风格,培养大众艺术修养
彼得·贝伦斯 (德)Peter Behrens(1868—1940)
建筑师
1907
加入德国工艺联盟委员会,担任顾问
世界上第一位品牌顾问 Brand Consultant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 AEG )
通过设计表现产品个性
受 路易斯·沙利文 影响
主持设计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涡轮机工厂 AEG Turbine Factory (1909)
受艺术启发的典型案例
实用性
设计对工人们的心理影响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德)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勒·柯布西埃 (瑞士-法)Le Corbusier (1887~1965)
阿道夫·梅耶 (德)Adolf Meyer (1881~1929)
沃尔特·格罗佩斯 (德)Walter Gropius (1883—1969)
建筑是最优秀的艺术形式
魏玛包豪斯国立学校的创立者&校长
彼得·贝伦斯的学生
魏玛包豪斯国立学校 The Staatliches Bauhaus, Weimar
(撒克逊大公爵艺术学院 the Grand-Ducal Saxon Academy of Fine Art 和艺术学校 the Grand-Ducal Saxon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合并而成)
沃尔特·格罗佩斯创办,任校长
“包豪斯”——“房屋建造”/“待建房屋”
(包装20世纪科技驱动的消费主义,形成了现代主义的审美趣味)
德国表现主义(桥派、青骑士)+哥特式 Gothic 精神色彩
畸形形象、神秘精神、自由意志主义
扮演社会改良者角色
创造性精神
反功利主义
拒绝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德国工艺联盟)
民主形式
男女合校
综合性课程系统
理论课程(艺术学院)
实践课程(手工艺学校)
教学
以中世纪学徒 medieval guilds-based apprenticeship 模式为基础
学徒→熟练工人→导师
导师为某艺术领域中公认的专家
约翰·伊登 (瑞士)Johannes Itten (1888—1967)
制定课程
德国表现主义 German Expressionism (1905~1940)
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的
帮助学生靠直觉发现自己的艺术之声
把最基本的颜色和形式作为授课基础
瓦西里·康定斯基 (俄)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壁画作坊
保保罗·克利 (德-瑞士) Paul Klee (1879—1940)
彩色玻璃作坊
莱昂内尔·法宁格 (德-美)Lyonel Feininger (1871—1965)
图像印刷作坊
立体—未来主义 Cubo-Futurist
《凡尔赛条约》 Treaty of Versailles (1919~1920)
德国政治状况紧张,政党纷争
右翼 Right-wing 团体曾为包豪斯提供资金,开始视其为政治实体,担心从中滋生社会主义 Socialism
→转变
现代主义 Modernism
(摆脱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
(证明包豪斯是当地政府对制造业未来的合理投资,而非孕育左翼激进分子的温床)
“艺术与科技,全新的统一”
教学
不再聘请带有德国表现主义背景的导师
为教师队伍注入严密和理性的因素
拉斯洛·莫霍利—纳吉 (匈)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造型教师,接管金属作坊
教授预备课程
鼓励学设计的学生们运用现代材料,参考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的构图
《电话图EM1》 Telephone Picture EM 1(1922)
(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 +蒙德里安)
约瑟夫·亚伯斯 (德)Josef Albers (1888—1976)
第一位成为导师的包豪斯学徒
教授预备课程
“四嵌套桌组” Nesting Tables(约1927)
将包豪斯变成现代主义 Modernism 源泉
马塞尔·布劳耶 (匈-美)Marcel Breuer (1902—1981)
学徒→导师
家具作坊
B3椅/“瓦西里椅” B3/Wassily Chair(1925)
(受同事瓦西里·康定斯基赞扬,回应并命名“瓦西里椅”)
特奥·凡·杜斯伯格 (荷) Theo van Doesburg (1883—1931)
传授荷兰风格派 De Stijl 的理念
纪律&精准
“少即是多”
学生
玛丽安·布兰德 (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威尔赫姆·华根菲尔德 (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华根菲尔德台灯” Wilhelm Wagenfeld table lamp WG 24(1924)
现代风格台灯
卡尔·朱克 (瑞士)Carl Jakob Jucker (1902~1997)
1923
德国拖欠战争赔偿,法国、比利时进军德国
恶性通货膨胀 Inflation
大面积失业
→ 右翼 Right-wing
经费被缩减;政治支持被收回;格罗佩斯合同到期
包豪斯离开魏玛
德绍包豪斯 Bauhaus Dessau
美国借钱支持德国恢复
重启的城镇需要吸引商业
向外界表明自己拥有熟练员工、现代建筑
1925
包豪斯在德绍 Dessau 开业
1926年12月
新校舍
沃尔特·格罗佩斯设计
包含作坊、学生宿舍、剧院、公共空间和导师住所的综合体
由学校教员和学生创造的纯粹的“整体艺术品” Gesamtkunstwerk("total artwork")
现代主义 Modernism 美学
1928
沃尔特·格罗佩斯辞职
→ 更激进,同情共产党的学生基地
德绍政客(资金提供者)不满,希望包豪斯恢复秩序
聘请新领导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德)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1930
接任学校负责人(格罗佩斯推荐)
德国先锋建筑家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Barcelona Pavilion(1929)
抽象艺术运动在建筑领域的集大成者
展示新德国(进步、开放、理性、精致、弱侵略性)
“巴塞罗那椅” Barcelona chair(1929)
1933
阿道夫·希特勒 (德) Adolf Hitler (1889~1945) 政治地位稳固
憎恨现代主义和知识分子
强行关闭包豪斯
称其为“堕落艺术”
1937
“Entartete Kunst”(堕落艺术)展
移除博物馆中1910年后创作的现代艺术品
大量现当代艺术家前往美国(具有现代主义风貌的国家)
达达主义 Dada (1916~1923)
WW1 结束 (1914~1918)
认为保守势力及其对理性、逻辑、规章和制度的过度依赖造成了WW1
提出基于非理性、非逻辑和无法纪的可能性
无政府主义 Anarchism 艺术运动
目的:反艺术
基于偶然性的创作新机制
期盼全新的世界秩序
自私可以被包容,个人得到颂扬
→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波普艺术(流行艺术) Pop art 、观念艺术 Conceptual art 、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朋克 Punk
荒谬
真正的意义存在于无意义之中
需要冲突来保存其最纯粹的形式
失败告终
雨果·鲍尔 (德)Hugo Ball (1886—1927)
作家、戏剧演员、钢琴演奏家
达达主义发起者之一
1916
在苏黎世瓦格大厅 the Waag Hall, Zurich 公开宣读达达主义宣言
正式开启达达主义运动
责骂战争
推崇荒诞主义 Absurdism 思想(19世纪后半叶法国象征派 Symbolism 诗人引领的反理性潮流)
特里斯坦·查拉 (罗马尼亚)Tristan Tzara (1896—1963)
诗人
虚无主义 Nihilism
达达主义发起者之一
伏尔泰酒馆 Cabaret Voltaire (艺术俱乐部)
反权威,反社会,反宗教,反艺术
否定且鄙视现代主义运动
给“独立于战争和民族主义之外的人”提供一个“为其理想而生活”的空间
阿尔弗雷德·雅里 (法)Alfred Jarry (1873—1907)
《愚比王》 Ubu Roi (1896)
戏剧 Drama
快节奏对话——唐突、离奇、粗鄙,不知所云
打破戏剧现有程式
→ 荒诞派 Absurdism 戏剧
“愚比王” Ubu Roi ——主角的名字:贪吃、卑鄙、愚蠢的人(巴黎自以为是的中产阶级 Middle class 的化身)
激活了苏黎世 Zurich 的达达主义者
让·阿尔普 (德-法)Jean Arp (1886—1966)
达达主义发起者之一
表达无序
艺术家要尽可能远离控制,这样他或她才能创作出合乎自然之偶然的作品
抗拒人类给一切事物强加上秩序的危险冲动
受毕加索、布拉克拼贴画影响(和达达主义的共通之处)
从高处洒下材料,让偶然性决定作品构图
《根据随机法则排布的正方形的拼贴画》 Collage with Square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Chance(1916—1917)
库尔特·施维特斯 (德)Kurt Schwitters (1887—1948)
装置艺术 Installation art
Installation art is a term generally used to describe artwork located in three-dimensional interior space as the word "install" means putting something inside of something else. It is often site-specific - designed to have a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with its spatial environment on an architectural, conceptual, or social level, creating a high level of intimacy between itself and the viewer.
“梅尔兹” Merz
用“垃圾”(废弃材料)创作
垃圾是与时代——战后相称的媒介
对破碎的世界的隐喻
使艺术与真实世界合二为一
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
《旋转》 Revolving(1919)
“梅尔兹堡” Merzbau (1923~1937)
部分雕塑、部分拼贴画、部分建筑
(装置 Installation art)
毁于WW2
马塞尔·杜尚 (法-美)Marcel Duchamp (1887~1968)
“达达主义之父”
质疑现存的教条和公认为标准的知识,颠覆现有认知
关注观念(而非美学)
“反视网膜艺术” anti-retinal art
→ 观念艺术 Conceptual art
《三个标准的终止》 3 Standard Stoppages(1913—1914)
一种标准长度具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重新审视固定不变的以米为单位的法国长度测量系统
《泉》 Fountain(1917)
小便池→“现成的”雕塑
《美丽气息》 Beautiful Breath: Veil Water(1921)
空的里高 Rigaud 香水瓶+杜尚自己创作的商标
(不真实、不存在)
对物质主义、虚荣、宗教、艺术的批判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 (法)Francis Picabia (1879—1953)
莫瑞吉奥·卡特兰 (意)Maurizio Cattelan (1960~今)
以小丑般的行为揭示生活中的残酷现实
所有的作品依赖于博物馆或美术馆内的环境
利用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社会中享有的崇高地位,使观众正视滑稽的讽刺作品
《第九时辰》 La Nona Ora (The Ninth Hour)(1999)
“在祷告时间被击倒的教皇”——质疑基督教信仰(旧信仰)
质疑人们对于艺术的信仰(新信仰)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1924~1945)
反理性,颠覆现实
“最纯粹状态下的精神的不自觉”
自发地写作或绘画,不受任何有意联想、明确意图和成见的控制
潜意识 Subconscious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奥)Sigmund Freud (1856~1939)
《梦的解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00)
“梦境更加现实”
有关人类生存的真理就潜藏在睡眠中出现的夜间图像里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法)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
诗人
1917
发明词汇“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蒂蕾西娅的乳房》 The Breasts of Tiresias(1917)
“超现实主义戏剧”
安德烈·布勒东 (法)André Breton (1896—1966)
希望通过唤起中产阶级 Middle class 的危机感,使整个文明匍匐于他的脚下
从阿波利奈尔的作品中发现“超现实主义”词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达达主义模式
深入“无意识” Unconscious ,探索被体面压制的不体面的秘密
面对触目惊心的词语和意象,从而揭露思想里的堕落
《超现实主义第一宣言》 First Manifesto of Surrealism(1924)
《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 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佳吉列夫 (俄)Sergei Diaghilev (1872~1929)
《展示》 Parade(1917)
混乱、刺耳的声音和快速的动作
反映现代都市生活
“剧场立体主义” theatrical Cubism 芭蕾舞剧 ballet
节目说明——阿波利奈尔
提及“超现实”
现场讲解——让·谷克多 (法) Jean Cocteau (1889~1963)(作家、剧作家)
编曲——埃里克·萨蒂 (法) Erik Satie (1866~1925)
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巴勃罗·毕加索
胡安·米罗 (西)Joan Miró (1893—1983)
《小丑的狂欢节》 Harlequin's Carnival(1924—1925)
缺乏明确意图
马克斯·恩斯特 (德)Max Ernst (1891—1976)
《西里伯斯》 The Elephant Celebes(1921)
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自由联想的影响
随机混搭
“擦印画法” “frottage” rubbing
以拓片(将粗糙表面的痕迹通过蜡笔、铅笔的摩擦转化到纸上)激发幻觉
《森林和鸽子》 Forest and Dove(1927)
“自发联想”法 “automatic”
萨尔瓦多·达利 (西)Salvador Dalí (1904—1989)
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使混乱成为一种体系,以彻底摧毁现实的世界”
将梦境描绘得尽可能真实
《记忆的永恒》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1931)
恐惧、不安
性无能(达利巨大恐惧的来源)、时间的无情、死亡的侮辱
勒内·马格里特 (比)René Magritte (1898—1967)
日常中潜藏的邪恶
万物都与其表面看起来不同,生活亦是假象
《受威胁的暗杀者》 The menaced assassin(1927)
戏剧化
绘画灵感:电影、海报、杂志、低俗小说
乔治·德·基里科 (意)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形而上的” metaphysical 绘画
从不同的时空里广泛汲取各种元素,将它们不协调地置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引起意义和关系的转变,由此创造出不同寻常的组合
孤独、不祥预感
《爱之歌》 The Song of Love(1914)
爱德华·霍普 (美)Edward Hopper (1882—1967)
通过描绘暴露在荒凉、孤绝环境中的寂寞形象,将观众拉进一个忧郁与厄运近在眼前的世界
《夜鹰》 Nighthawks(1924)
揭示恐惧(谈笑风生下的脆弱、孤独),使其变为现实
曼·雷 (美)Man Ray (1890—1976)
摄影
(当时“超现实主义”尚未被提出)
力求让创造出的影像具有绘画的光彩和力量
“雷摄影” Rayograph
物影照片 photogram (不用照相机产生的照片)
若把一个物体放在未曝光相纸 unexposed photographic paper 上打开灯,物体会在黑色相纸上留下自己的负片印记 negative version
《无题雷摄影,1923》 Untitled Rayograph, 1923(1923)
《无题雷摄影,1927》 Untitled Rayograph, 1927(1927)
“中途曝光” solarization
显影过程中快速开关灯,再将底片迅速浸入定影剂 photographic fixer ,使照片主体物边缘模糊
《物质相对于思想的第一性》 Primacy of Matter over Thought(1929)
性、梦
莫瑞特·奥本海姆 (瑞士)Meret Oppenheim (1913—1985)
《物体》/《皮毛餐具》 Object /Le Déjeuner en fourrure (1936)
将本应给人带来轻松和愉悦的物体(毛发)变得具有攻击性
性涵义
从毛皮杯子里啜饮——口交
资产阶级 Bourgeoisie 的罪恶
花大把时间在咖啡馆里闲聊
虐待美丽的动物
弗里达·卡罗 (墨)Frida Kahlo (1907—1954)
象征手法
墨西哥民族艺术
自传意味
被视为一位女权主义艺术家
(→ 路易丝·布尔乔亚、翠西·艾敏)
《梦》 The Dream /The Bed(1940)
《自画像:框架》 Self Portrait - The Frame(1937—1938)
利奥诺拉·卡灵顿 (墨)Leonora Carrington (1917~2011)
《自画像:黎明马客栈》 Self-Portrait (Inn of the Dawn Horse)(约1937—1938)
路易丝·布尔乔亚 (法-美)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
《妈妈》 Maman(1999)
“献给妈妈的颂歌”——伟大的“编织者”
多萝西娅·坦宁 (美)Dorothea Tanning (1910—2012)
抽象表现主义 Abstract expressionism (1943~1970)
大量艺术家为躲避 WW2 栖身美国
带去欧洲艺术
抽象+表现力
大胆、富有攻击性
曲折、迂回构建作品
“行动绘画” Action painting/gestural abstraction
(即兴创作)
使美国艺术成为现代艺术的主力
佩姬·古根海姆 (美)Peggy Guggenheim (1898~1979)
艺术品收藏
接济来自欧洲的艺术移民
泰特现代美术馆 Tate (Tate Modern)
英国,伦敦
本世纪艺术画廊 The 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
美国,曼哈顿
超现实主义
纽约学派 New York School
表达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WW2 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带来的希望和焦虑并存的复杂感受
欧洲&美国艺术
促进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
古根海姆博物馆 Guggenheim Museum (纽约非客观绘画博物馆 New York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
1943
“31位女性的展览” An Exhibition by 31 Women
杰克逊·波洛克 (美)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速记人物》 Stenographic Figure(1942)
受毕加索、米罗影响
满布构图
野兽派式明亮色彩
精神治疗(酗酒)
弗洛伊德
从无意识中可以发现内在自我
(超现实主义)
卡尔·荣格 (瑞士)Carl Jung (1875~1961)
内在自我不是个体感受,而是人类共享资源
→ 通过艺术去探寻普遍真理
作品风格变化
美国风景→神话、返祖主题 mythical and atavistic motifs &美国土著艺术 Native American art
尝试无意识行为
自由涂抹颜料
大规模作画(壁画)
受迭戈·里韦拉 (墨) Diego Rivera (1886~1957)影响
认为架上绘画 easel painting 已走到了穷途末路
《母狼》 The She-Wolf(1943)
以建立罗马的罗慕路斯和勒摩斯兄弟的神话为基础 the myth of Romulus and Remus
荣格式意图
希望利用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 创作一幅能重新连接至我们原始的过去的图景
《壁画》 Mural (1943)
行动绘画 action painting
凭直觉作画
抒发情绪
→ 抽象表现主义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整体感、韵律感
滴画法 “drip” painting
1947
首批滴画法作品
《满五英寻》 Full Fathom Five(1947)
将颜料运用到画布上时所留下的原始物理痕迹或“姿态”
混合材料
完全抽象
画面平衡感、视觉美感
《秋韵:第30号》 Autumn Rhythm (Number 30)(1950)
汉斯·纳穆斯 (德)Hans Namuth (1915—1990)
摄影师
记录波洛克的绘画过程
情绪化、动感
坦诚
(帮助观众理解滴画法)
威廉·德·库宁 (荷-美)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
对于生命阴暗面的感受(抵消了画面美感)
《画》 Painting(1948)
磁漆 enamel +油画颜料
在旧黑板上勾画、涂鸦
画面平衡感、视觉美感
《挖掘》 Excavation (1950)
《女人》 Woman 系列(共六幅画) (1950~1953)
回顾并更新女性裸体的观念
散漫、粗放
主题清晰
重点描绘:嘴
《女人1》 Woman I (1952)
色域派 Color Field
流畅、平静
巴尼特·纽曼 (美)Barnett Newman (1907—1970)
“拉链” “zip”
象征着“光的条纹”的垂直线
→ 极简主义 Minimalism
情绪、感受的表达
“签名”
大画幅
《太一1》 Onement 1(1948)
色块+垂直线
《人,英勇而崇高》 Vir Heroicus Sublimis(1950—1951)
心理冲击
饱和感、体积感
马克·罗斯科 (美)Mark Rothko (1903—1970)
处理几何形状
线条柔和、模糊
大画幅
对复杂思想的简单表达
(二维抽象表现主义 two-dimensional Abstract Expressionism )
创造颜色和谐(重点)
研究人类基本情感
(悲剧、狂喜、厄运…… “tragedy, ecstasy, doom……”)
激起观众的心灵反应
严格规定作品的展出方式(确保情绪传达准确)
体验感
创造“空间”
“狂喜”the “ecstasy” end
《无题》/《白与红上的紫罗兰色、黑色、橙色和黄色》 Untitled/Violet, Black, Orange, Yellow on White and Red(1949)
《赭石》/《赭石,红上之红》 The Ochre/Ochre, Red on Red(1954)
“厄运与悲剧” the “doom and tragedy” end
1950年代后期
大卫·史密斯 (美)David Smith (1906—1965)
对简单思想的复杂表达
(三维抽象表现主义 three-dimensional Abstract Expressionism )
不承认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界限
(用复杂雕塑表达)
《澳大利亚》 Australia(1951)
雕塑
不锈钢杆制成
“空中涂鸦”
失重感
安东尼·卡洛 (英)Anthony Caro (1924~2013)
《一天清晨》 Early One Morning(1962)
无底座
以自己的语言和尺度与它互动交流
亲密、体验
波普艺术 Pop art (1956~1967)
消费主义 Consumerism
广告
大众传媒
名人、品牌商品
联通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商品
以中间人的身份将艺术和商业艺术性地结合起来,借此方式对这两者进行批评
美国文化
流行文化
时尚、年轻
相信高端文化=低端文化
草率性行为
从低俗文化中诞生的高尚艺术
亨利·福特 (美) Henry Ford (1863~1974)
汽车工程师,福特汽车公司 Ford 建立者
《芝加哥论坛报》 Chicago Tribune
“历史或多或少是废话。它是传统。我们不要传统,我们要活在当下”
商业&政治&科技
爱德华多·保罗齐 (苏格兰)Eduardo Paolozzi (1924—2005)
《我是一个有钱人的玩物》 I Was a Rich Man's Plaything(1947)
拼贴画
时尚杂志裁剪
消费文化本质
滑稽字体
红色“POP! ”(流行)字样
基调放肆,充满性暗示 Sexual suggestiveness
e.g. 手枪——阴茎崇拜 phallic overtones ;白色烟雾——射精 ejaculation
→ 波普艺术
“独立团体” Independent Group
英国消费文化
理查德·汉密尔顿 (英) Richard Hamilton (1922—2011)
定义英国早期波普艺术理念和范畴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
流行(为大众设计)、短暂(短期解决方案)、可消耗(容易被忘记)、低成本、大量生产、年轻(针对青年)、诙谐、性感、噱头、刺激性、大事件
诱惑不可抵抗,消费和放纵是大众责任
发掘社会对高科技未来持有的乐观主义精神
《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1956)
1950年代
“新达达主义者” Neo-Dadaists
认为抽象表现主义与现实失去了联系
希望创造新的,反映生活现实的艺术
在个人风格方面实现突破
贾斯培·琼斯 (美)Jasper Johns (1930出生)
使用日常题材,通过艺术使观者重新对其审视
“外向型艺术” outward-looking
突出被忽视的东西
《旗》 Flag(1954—1955)
美国国旗(星条旗) Stars and Stripes national flag
拼贴 collage(混合材料)
质感
废报纸+画布+蜡画+胶合板 Plywood
质疑:到底是旗帜(添加颜料的织物)还是画(添加色彩的基本材料)
在什么节点上艺术会变成商品,又在何处商品会成为艺术?
罗伯特·劳申伯格 (美)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
艺术要植根于消费主义
高度赏识批量生产品
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间隔处”创作
用“低俗文化”创造“高雅艺术”
“组合”系列 Combine(combination)(1953~1964)
艺术油画+雕塑+拼贴画
《字母组合》 Monogram(1955—1959)
象征、轶事
透露有关艺术家的信息
传递故事线索
山羊(标本)
对动物的热爱
对逝去岁月的兴趣
涂色——对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批判
隐藏真相的伪造面孔
轮胎
无情的时代
艺术家童年时代家附近的轮胎厂
《白色绘画》系列 White Painting (1951)
对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批判
对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绘画《白上之白》 Suprematist Composition: White on White (1918)的“歪曲”
一排悬挂着的相同的白色矩形画布
一件被事件和偶然性所激发的艺术品
e.g. 落到画布上的灰尘;观者的影子
《擦除的德·库宁绘画》 Erased de Kooning(1953)
→ 行为艺术、极简派
安迪·沃霍尔 (美)Andy Warhol (1928—1987)
描绘最流行、具有广泛吸引力的事物
“好生意是最好的艺术”
消费主义的繁荣图像和人工制品可以从两个方面诠释(高雅、低俗)
探索大企业和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与观者对其信息传递的反应(消费主义法则)
(商品获得关注,威胁失去能量的悖论)
将自己变为品牌
《可口可乐》 Coca-Cola(1960)
将可口可乐可乐瓶做为唯一主题
平面化
(过度修饰)
《超人》 Superman(1961)
模仿连环画风格,绘制漫画人物
《金宝汤罐头》 Campbell's Soup Cans(1962)
32块独立画布,每一块描绘一款不同风味的金宝汤系列食品
大规模生产
消费文化
确立波普艺术的显著特征
整体大于部分
彻底消除个人痕迹
单调性
质疑“艺术应是独创”、“价值建立在表面的稀缺性与独特之上”
(但每一张的细节都各不相同)
丝网印刷 Screen Printing
“复制”世界,抹去个人痕迹
纯粹关注材料问题
“流水线”效果
模仿流行文化
明亮的人造色彩
图像大体相同,只有细节差异
偶然
《玛丽莲双联画》 Marilyn Diptych(1962)
名人&病态
原图为 玛丽莲·梦露 (美) Marilyn Monroe (1926~1962)拍摄电影《尼亚加拉》 Niagara (1953)时的宣传画
左侧颜色鲜亮,右侧完全黑白
成名、包装;死亡(成名代价)
女演员→商品
双联画——神/偶像崇拜
罗伊·利希滕斯坦 (美)Roy Lichtenstein (1923—1997)
复制、放大漫画中的戏剧性场景
消除个人痕迹
纯粹关注材料问题
模仿本戴制版法 Ben Day Dots (彩色漫画的印刷方法)的印刷技术
《嘭!》 Whaam! (1963)
彼得·布莱克 (英)Peter Blake (1932年出生)
设计 The Beatles 《帕伯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专辑封面 (1967)
色彩鲜艳
讽刺性的幽默
对各路名流形象的引用
克拉斯·欧登伯格 (美)Claes Oldenburg (1929年出生)
实现对艺术与商业界线的模糊
《商店》 The Store(1961)
位于纽约下东区的“零售商店”
“商品”由铁丝网、石膏、棉布和油漆制作,并将其做为“雕塑”定价
将波普艺术的哲学理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到的一种波普艺术样式
将真正的商业(在街上兜售)与真正的艺术品结合
《两个一切都有的芝士汉堡(双份汉堡)》 Two Cheeseburgers, with Everything (Dual Hamburgers)(1962)
把垃圾食品提升为高雅艺术
消费文化的缩影
对物质主义进行抨击和歌颂,同时放大此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做为食物——幻觉,可望而不可及
做为艺术品——合格,提供娱乐的同时有所启发
讽刺
e.g. 花费许多时间制作瞬间就消费掉的东西;看上去让人有食欲却不能食用……
21世纪的艺术界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更加商业化。艺术在今天是一件生意、一种职业选择。艺术家们仍关注达达主义,但他们不再对人类冲突的种种恐怖后果做出激烈的回应,而是站在事物之外进行评论:超然的观察者——波德莱尔式的浪荡子。
美术馆面向艺术家,正像剧院面向剧作家和演员:它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公众愿意暂时放下不信任,允许一些在其他环境中不被接受或不予倾听的事物被诉说、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