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的本质
艺术学基础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 快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0-06-16 19:16:52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看法
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1)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是真实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只有理性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界只是理性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手叫和真实隔着三层”这样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性的模仿。显然,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中,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2)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将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或“绝对精神”但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3)中国“文以载道说”南北朝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的统一,是文的本源
(4)朱熹,“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即“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己。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1)、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3)、我国南北朝时代文学日益繁荣,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4)、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他强调,艺术“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2)、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即艺术反映现实。 此外,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为揭示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1)解释主体客体: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反映客观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2)解释统一: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当然就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了。艺术生产固然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3)解释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艺术的价值是主体和客体漫长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又是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一一艺术作品一一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艺术生产理论则后示我们,应当全面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把创作一一作品一一鉴赏这三个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