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精英的傲慢
这是一篇关于精英的傲慢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优绩主义的陷阱2嬴家与输家3.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4.阶层跃升的话语等。
编辑于2022-08-28 09:58:20 四川省精英的傲慢
1. 优绩主义的陷阱
1.1. 优绩主义伦理的核心是,成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的东西,“英雄不问出处”,你哪怕出身贫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那么成功者就应该获得奖赏。优绩主义其实本来蕴含着一种打破固定阶层、让社会流动的许诺,但现实情况是,它最终没有实现它所许诺的理想
1.2. 桑德尔从道德哲学思考出发,揭示了优绩制的不公平性:影响我们成功与否的因素大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例如性别、种族、地区、健康状况、天赋、家庭背景等,这些“运气”和你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能否进入大学、能读什么样的大学,进而影响你未来的事业发展
1.3. 马科维茨和桑德尔等学者对优绩制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3.1. 优绩制固化了社会阶层,折断了人们向上攀登的阶梯,实际上造就了新的世袭制。这是最致命的批判,因为优绩主义的道德吸引力原本就在于打破凝固的世袭阶层,让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1.3.1.1. 美国社会的现状是,精英阶层能够将优越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代际传递”给自己的子女。这当然不能依靠被废弃的世袭制度,而是通过教育
1.3.1.2. 教育本来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通道,但优质教育是稀缺资源,需要竞争才能获得
1.3.1.3. 通过支付高额费用,让孩子获得最好的升学训练,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外加各种昂贵的课外补习班和培训项目,让他们的子女在各级入学申请中获得难以匹敌的竞争力。顶层富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惊人的,对每个孩子的累积花费可以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由此“维护了一个有效的世袭统治阶层”
1.3.2. 推行优绩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结果瓦解了中产阶级。由于工作职位和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密切关联,可想而知,优绩制会导致精英阶层与中产阶级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1.3.2.1. 优绩主义侵蚀着公共利益(共同善),它导致了胜利者的傲慢和失败者的屈辱。它鼓励成功者深深沉迷于自己的成功,以至于忘掉了一路上帮助他们的时机和好运,同时也导致他们鄙薄那些比自己不幸、比自己更缺乏资格的人。结果,优绩制助长了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怨恨,这种社会分裂的状况会侵蚀西方的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为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推动力
1.3.2.2. 桑德尔呼吁社会开启道德甚至精神上的转变,扪心自问:“我的成就是否源自我活在一个奖励才能的社会中,而这种才能恰好是我所拥有的?还是因为我只是幸运而已?”意识到运气在生活中的作用会让我们变得谦卑。这种谦卑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公民美德。它驱使我们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为我们超越优绩制的暴政,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指出了方向
1.4. 优绩主义的霸权源自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逻辑和效率最大化原则,这造成了当代西方社会新的危机
1.4.1.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就越难学会感恩和谦卑。而没有感恩和谦卑,我们就很难关心公共利益
2. 赢家与输家
2.1. 精英阶层的傲慢反映了成功人士倾向于过度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记得有助于他们成功的时机和好运
2.2. 阶层跃升的话语
2.2.1. 是什么激起了许多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选民对精英阶层的怨恨呢?答案始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但并不止于此。广泛的怨恨,本质上与社会认可和尊重的界定发生了变化有关
2.2.2. 流动性最高的国家往往也是最平等的国家。向上流动的能力似乎更多地取决于获得教育、医疗和其他资源,而不是来自贫困的鞭策,这些资源让人们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3. 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
3.1. 在填补职位空缺时,才能很重要,原因至少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效率,另一个是公平
4. 阶层跃升的话语
4.1. 市场与优绩至上
4.1.1. 让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这不仅符合市场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市场机制基本原则的方式。其中两个原则是公平和生产力。消除歧视和扩大机会将促进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吸纳更广泛的人才进入市场会让市场更具生产力
4.2. 如果你努力,你就能成功吗
4.2.1. 我的一些学生认为,即使美国梦与事实不符,重要的是不要传播这些信息,最好的办法是保护人们的想法不被搅乱,这样他们就会继续相信,只要持续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努力工作,他们就有可能实现阶层跃升。这会把美国梦变成柏拉图所说的“高尚的谎言”,这种信念虽然不真实,但可以诱导公民接受某些不平等现象是正当的,从而维持公民之间的和谐
5. 文凭主义:最后可接受的偏见
5.1. 把大学文凭作为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赢得社会尊重的条件,围绕这一理念构建政治,会对民主生活产生腐蚀作用
5.2. 最好的人与最聪明的人
5.2.1. 让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管理政府通常是可取的,只要他们拥有良好的判断力,并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实践智慧和公民美德。但历史表明,声望显赫的学术资历与实践智慧或此时此地追求公共利益的本能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5.3. 学位政府
5.3.1. 最近的历史经验表明,政治判断能力(包括道德品质和洞察力)与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被精英大学录取的能力之间几乎没有关联。认为“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比那些资历较浅的同胞更善于治理国家的观念,是一种源于优绩至上的傲慢的神话
5.4. 技术官僚的言谈方式
5.4.1. 民主社会分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公民缺乏足够的信息
6. 成功伦理学
6.1. 重新权衡英才统治
6.1.1. 人们在抱怨英才统治时,抱怨的通常不是理想,而是我们未能实现理想:有钱有势的人操纵了制度,导致他们的特权永久化;专业人士阶层已经想出了如何把优势传递给子女,把英才统治转变为世袭贵族统治;声称择优录取学生的大学为富人和有关系者的子女提供了特殊照顾。按照这些抱怨,英才统治只是玄想,要实现遥遥无期
6.2. 我们的天分是我们应得的吗
6.2.1. 生活在奖励我碰巧拥有的才能的社会,这也不是我可以居功的事情。这也只是运气好而已。勒布朗·詹姆斯打篮球赚了数千万美元,因为篮球运动非常受欢迎。除了拥有惊人的运动天分,勒布朗很幸运生活在重视和奖赏篮球运动才能的社会
6.3. 福利制度自由主义
6.3.1. 不要让跑步最快的人穿上铅鞋,而应该允许他们全速奔跑。但同时也要承认,他们赢得的这些收益并不只属于他们。鼓励有天分的人培养和发挥他们的才能,但要认识到这些人才在市场上获得的回报应该与整个社会分享
6.4. 拒绝优绩至上
6.4.1. 赚很多钱不是衡量一个人的优绩或美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技能完美符合市场需求
6.4.2. 任何把分配正义建立在道德优劣而不是经济价值基础上的企图都会导致胁迫。因此,“个人地位与人类的道德价值观念一致的社会,是与自由社会完全对立的”
6.5. 市场与优绩
6.5.1. 人们的收入还取决于变幻莫测的供应和需求。我所提供的才能是稀有的还是丰富的,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却决定了这些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的收入。曼昆的公正应得理论忽略了这些偶然性
6.6. 市场价值与道德价值
6.6.1. 满足市场需求并不一定就是对社会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
7. 分类机器
7.1. 高等院校主导着现代社会分配机会的体系。高校授予的证书决定了能否获得高薪工作和有声望的职位。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角色喜忧参半。高等院校成了精英抱负得以实现的中心,这赋予高等院校巨大的文化权威和声望
7.2. 詹姆斯·科南特的优绩至上政变
7.2.1. 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是美国无阶级社会理想的精髓。一方面,如果无论父母的经济状况如何,大量年轻人都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那么社会流动性就会很高。另一方面,如果年轻人的未来几乎完全取决于继承什么特权或继承不到什么东西,那么社会流动性就不存在了
7.3. 为什么精英大学不是社会流动的引擎
7.3.1. 在实践中,大多数高校做得更多的是巩固特权,而不是扩大机会。对那些把高等教育视为机会的主要载体的人来说,这则消息发人深省。这质疑了当代政治中的重要信念:解决不平等加剧的办法是提高流动性,而提高流动性的方法是让更多的人上大学
7.3.2. 尽管高等教育提高社会流动机会的愿景被各种意识形态的政客援引,但这种愿景明显不符合许多人的生活经历,特别是那些没有大学文凭但仍然渴望拥有有尊严的工作和体面生活的人。这是合理的渴望,优绩至上社会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带来危险。有大学文凭的人很容易忘记,他们的大多数同胞都没有大学文凭
7.4. 让优绩至上更为公平
7.4.1. 对录取运动员的偏爱,对富家子弟申请人是另一大福利。人们有时认为,降低运动员的学业标准,尤其是足球和篮球等备受瞩目的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有助于招收来自代表性不足的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但总体而言,在受益于运动员偏好的申请人中,富人和白人所占比例高得不成比例
7.5. 分类与社会尊严的分配
7.5.1. 录取难度高的大学之所以变得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是因为名校站在了新兴的精英等级制度的顶端。在父母的鼓励下,雄心勃勃、家境殷实的学生们纷纷涌入名校校门,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想和有学术天赋的学生一起学习,也是因为这些大学赋予了精英教育最大的声望。上一所录取难度高的大学所带来的荣誉不仅仅是炫耀的资本,还会在毕业后带来就业机会。这主要不是因为雇主认为学生在名牌大学学到的东西比在录取难度不那么高的学校多,而是因为雇主相信这些大学的分类功能,并重视其授予的精英荣誉
7.6. 受伤的赢家
7.6.1. 优绩至上教育的军备竞赛让竞争向有利于富人的方向倾斜,并让富有的父母能够把他们的特权传给自己的孩子。这种传递特权的方式更加令人反感
7.6.2. 他们把“直升机式育儿”界定为“在过去30年里变得普遍的高度参与、时间密集、全程控制的育儿方法”。他们认为,这样的养育方式是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教育回报增加的理性回应
8. 认可工作的价值
8.1. 恢复工作的尊严
8.1.1. 他们一直在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选民提供更大程度的分配正义——更公平、更充分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殊不知,这些选民更想要的是更大程度的贡献正义,即他们需要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机会,而这种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是伴随着创造其他人的需求和价值而来的
8.2. “开放议程”的傲慢
8.2.1.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低的消费者价格,那么自由贸易、外包和相对开放的移民政策就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我们最关心的是创造劳动力市场,让美国的中低技术工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抚养子女,建立社区,那么对贸易、外包和移民的一些限制就是正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