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一
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 第一章 第四节的内容梳理,适用于辨析题、简答题和各种单选题,希望帮助道最近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姐妹,都是我自己整理的!放心拿下噢。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呀!
教师资格证国考--科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知识总结,包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主观题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实质
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背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目的:实现从人口规模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意: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适用于各级各类教育(基础、高等、社会、终身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热爱所有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认知特征、欲望需求、兴趣爱好、价值取向)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不矛盾的,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个性,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
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外延(纵向:各级,横向:各类)
基本特征
1.全体性(面向全体人民)
2.基础性(为人生做准备)
3.全面性(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4.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5.发展性(高度重视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
6.开放性(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开展素教的途径和方法
国家政策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核心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知识传授--积极主动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做人)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自评+互评)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关注学业成绩、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即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把终结性评价(结果)与形成性评价(过程)相结合)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分数)与质性评价方法(评语)相结合)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A.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a.鼓励学生参与教学b.创设智力操作活动c.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B.“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a.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b.了解学科特征,掌握研究方法c.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C.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关系:教学相长)
D.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不因当下错误否定未来发展可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容错)
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展现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换位思考)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尊重学生的意见)
2.学生是学习、责权的主体(调动积极性+保护权利)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全面发展“的内涵
含义: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情感意志、个性才能
关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不等于各方面平均发展
实施途径
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b.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c.体育:重要物质基础d.美育:动力e.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作用
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方法和思维、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通过教育案例、故事、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师德核心
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
关爱学生——师德灵魂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①坚守职业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③衣着规范、语言得体、举止文明
④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家长
⑤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实践功能
教育功能
教师人格
调节功能
最基本、最主要的
社会促进功能
行业保护功能
建设
基本素养建设(公民道德建设)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着力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特殊素养建设(更重要)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内容
集体主义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学生付出后不过当索取报酬)
人格示范
教育人道主义
与同事合作
乐勤敬业
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是教师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
针对差异性要用”个别教育法“去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