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男性会对女性的器官产生欲望,但不会对女性的人格产生欲望。他们唯有将女性的人格还原到器官上,才能产生欲望。每个男性都会无意识地进行这样的物化操作,可是女性并不想成为不确定数量的任意男性的欲望对象。
编辑于2022-09-08 23:12:26 四川省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第一章 女人为何如此艰难?
渐渐地我就觉得,虽然可能存在每个母亲的个人性格问题,但同样不能忽略她们所经历的社会的问题。一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亲子之间的问题,现在想来,或许这就是女性主义和女性歧视的问题。
个人对母亲的怨恨和疗愈必须自己解决,但是在此之外,如果不去剖析、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就无法打断从母亲传向女儿的暴力和干涉的连锁。
如果是自由恋爱,就无法把所托非人的责任转嫁给别人。因为没有人强制那个人走进婚姻,就无法怪罪介绍人或是自己的父母。我十几岁的时候,曾经看着母亲想:“妈妈,就算换一个丈夫,你的不幸也不会消失。”我发现,这不是性格或人际关系的问题,而是那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问题。
为人母者多多少少都会用这种方式控制子女,然而很少人会意识到“为了你好”其实是“为了我好”。
所有母亲都会施压,只是有时候她们自己都不会察觉。因为在孩子面前,她们是绝对的强者,剩下的问题只是施压的程度如何,是否极端。自由主义的母亲也会对孩子施压,而非自由主义的母亲则会更露骨地施压。
第二章 女人曾经如何战斗?今后该如何战斗?
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响到的人就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它传播下去。
妇女解放运动的口号:“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个人的即政治的。”
就是“个人的即政治的”,意思是这并非我一个人的问题。之所以有纷纷赞同的现象,是因为背后有个共通的原因。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敌人究竟在哪里?
“我们要退回扣在女性头上的种种称呼,回到无名。因为我们实在有太多的名字。母亲、妻子、主妇、妇人、姑娘、处女……”
不是成为男性和社会眼中的“好女人”,而是我们女人要坚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社会的AB面
社会存在A面与B面。政治、经济、时间、就业,这些都是社会的A面,而B面则是生命、育儿、看护、疾病、残障等等。A面可以通融,B面却无可取代。男性都在A面,女性一开始也生活在A面,但是随着分娩和育儿的开始,她们就不得不移动到B面。男性会因为疾病和受伤而发生转移,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一直待在A面。女性必须往返于A、B两面,比如B面的医院吩咐她“你有流产征兆,请在家休息”。这个女性也需要非常艰难地与A面的公司协商这个问题。
这不是普通的两个平面,而是对A面而言,B面即反面,是二流。
A面有一个成年男性占据的“市场”领域,其背后存在一个囊括了女性、儿童和老人的隐形领域,那就是“家庭”。儿童时期,所有人都处在“家庭”领域,但是成年以后,男性会走向“市场”,女性则留在“家庭”,导致两者的人生路线分化,直到变成老头、老太,才会再度重合。
“市场”上都是产业军事型社会的士兵,在这个领域,派不上用场的人都会被排除出去。儿童是产业士兵的预备役,老人则是退役士兵,两者无法对“市场”做出贡献,所以要被塞进家庭这个黑匣子里,女性则一直被遗忘其中。不仅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病人和残障人士也一样。这个模式一直被称作“公私分离模式”或者“市场家庭二元模式”。女性学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不断发展出来的学问
只有从B面强行打碎中间的壁垒,才能逼迫A面的丈夫不得不来往于A、B两面。如果B面不提出诉求,A面几乎不会主动参与B面。因为只待在A面是很占便宜的事情。
女性和残疾人群
她主张“社会在制造残疾人与女性的对立”,而让母亲不得不打掉残疾胎儿的真正原因,是把一切压力都投放在B面的社会,我们被迫处在了女性与残疾人互相残杀的社会构造中。只有像这样找到共同的敌人,才能并肩作战。
让各种少数人士齐心协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少数派也会歧视其他的少数派。女性会歧视残疾人,残疾人会歧视女性。可是现在人们明白了,他们在同一时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并且在同时奔走,所以各种当事者运动渐渐联合起来了。
第三章 认真思考婚姻·恋爱·育儿
无论恋爱还是性爱,他们可能都没有很认真地完成“深入对方领域,打破自我边界”这个步骤。所谓恋爱和婚姻,就是无论男女都要将彼此纳入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进入对方的人生。
在进入彼此生活的关系中,一个人的自我会受到考验,所以那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佳时刻。狡猾、自大、奉献、充实、宽容,所有这些特质都将会暴露出来。朋友之间不会建立起这种同归于尽的关系,所以闺蜜固然好,但那是另外一回事。
第四章 女性主义与性主题
所谓强者的特权,就是可以无须对弱者展开想象力。由于权力关系不平衡,弱者会直接受到压迫,因此不得不思考。弱者必须考虑强者,对强者展开想象力,但强者不需要对弱者展开想象力。
因为妻子是外人,女儿是家人。女儿就像他的附属品。直到自己的附属品遇到了问题,男性才会有所意识,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
我们对男性解释性暴力伤害时,经常会说:“你想象一下自己的女朋友或女儿是受害者,就能明白这有多惨无人道了吧?”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奇怪。为什么必须要想象自己的女朋友或女儿是受害者?大可以想象自己遭到性侵害的反感与痛苦呀,为何要把受害人先转化为“自己身边的女人”呢?太奇怪了。
因为女性是男性的所有物,那种解释只是激发了男性对所有物遭到侵害的愤怒。
无论什么人,其私生活都不会有特别坚定的立场。虽说是女权主义者,但她在私生活中可能会双标,可能对一个男人沉迷不已。有的孩子是真的尊重母亲,但是母亲立场不够坚定的时刻,会被孩子看穿。如此一来,就算孩子不开口,其实心里也会轻视母亲,最后选择跟母亲截然不同的女性,以这种方式来否定母亲。
女性上了年纪之后,会经历一个与母亲重叠的时期,亲身体验到女性的荒诞,比如:“原来40多岁还有性欲啊”“原来当了母亲也会想色情的东西啊,那我妈肯定也这样”。但是,男性不会有这种亲身体会,所以总会把母亲神化。
“女权主义者=性保守”的误解
女性遵从自己的欲望自由地投身性爱,这与“我不希望你在这里对我产生欲望”,以及我拒绝你的行为毫不矛盾。
他们把男性看成了一个整体,误认为对自己没有欲望的女性对全体男性都没有欲望。反过来,男性倒是有点像自动人偶,可以在任何场合对女性这一性别产生欲望,单纯得可笑。哪怕是头一次碰到某个异性,他们都会观察对方的性征器官,或是仅仅触碰一下就轻易勃起。正因为如此,性产业才会成立。因为男性的性欲过于简单了!
男性会对女性的器官产生欲望,但不会对女性的人格产生欲望。他们唯有将女性的人格还原到器官上,才能产生欲望。每个男性都会无意识地进行这样的物化操作,可是女性并不想成为不确定数量的任意男性的欲望对象。
为何我是异性恋?为何我能跟男人性交?那是因为我的大脑被植入了异性恋的漫长历史,导致我容易对男性产生欲望。是因为这样更简单!
定义即权力
如果不事先掌握那种话语,人就无法表达。我们女权主义者一直以来做的事情,就是定义“这是性骚扰”“这是家暴”。只要事先掌握了概念,人就会意识到“这是性骚扰”。哪怕很晚才知道这些概念,也可以重新定义自己以前的经历,比如,“当时心里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原来是遭到了性骚扰”。如果不把感情变作话语,就无法成为经验。
得先有概念,等到场景再现的时候才会有相应的话语用来描述,不论是过往的还是现在的经历才能被定性和表达,权利才能得到伸张和维护。
科普概念很重要。准确的话语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经历,从而去尝试解救自己,或者向外求助。 制造概念是争夺话语权最好的方式。 看书的益处就是可以学到很多话语,感受到作者说出了我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建立感情到话语的映射关系,从而形成经验。
儿童动漫中不断蔓延的男女不匹配
媒体是洗脑装置,孩子们一直都在接受洗脑,并在那种文化中成长。如果男生和女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漫画,那他们的成长环境就完全是异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想要凑在一起,自然会发生认知上的不对等。
性
女生们从不考虑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性爱、如何去选择伴侣。她们想的都是如何打探对方的真心、如何防止被玩弄。
男性一碰到积极的女性,反而会硬不起来。因此,女性往往需要扮演特定的角色,让男性能够畅快地产生性欲,这样很不自由。
第五章 我是女权主义者?
我觉得女权主义者就是自由的女性。她们可以直言“不要就是不要”,而且没有上下关系。
历史出现了断裂,中间没有传承,蓦然回首,竟发现背后无人。
本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东西,变成了“重新发现”。我总是在想,为何断裂如此严重?社会气氛的改变固然可喜,可是,我们这半个世纪的努力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甚至有人说“世界没有改变都怪女权”。我们就这么无力吗?我们的确很无力,但那是我们的错吗
“女性主义绝不是弱者试图变为强者的思想。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人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去理解他人,所以女性一旦主张权利,男性就只会理解为:“哦,你想变成我啊。”这是男性想象力的局限,而且这种理解意味着权力游戏中出现了新的竞争者,他们自然会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与对方交涉,逐渐改变对方,这种行动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和漫长的时间。有的男性值得女性投入人生的能量和时间,有的男性则不值得。投资意味着爱,我们只能去改变自己想改变的男性。
那句“对不起”不会让任何人得到幸福,也没有表达出任何歉意。这本来就不是个人的控诉,他们却用一句“对不起”随便打发了。
那些都是心里没有恶意,反倒想站在我们这边的男性吧。所以我很难对那些人说什么坏话。本来女性歧视的问题就是个深远而宏大的话题,个人对个人道歉完全无法解决。一听到他们说什么“我代表广大男性道歉”,我就特别生气。
女权主义者=想当男人的女人? 学男人能有什么好处呢?学男人就是成为支配者、掌控权力、向他人施压、散播歧视,那样只会制造新的被压迫者和被歧视者。
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往往有人会用既有的价值观来解释。所以那些大叔脑子一转,主张自身权利的女性就成了“想篡夺男人权力的女人”。
他把自己的行为投射在了别人身上,实际上,他才是那个只能从上下级角度理解人际关系的人。强者对弱者的想象力十分贫乏,所以我想说,也必须说:“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参军
引用一位读友的想法:平等并不是绝对平等,而是做到群体间相互尊重,能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男性可能在一些抽象性更强的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女性则在一些共情能力更强,情感细腻程度要求高的领域作出贡献,这样的平等我觉得才是一种真正的平等。而且抛开群体而言,就是个体之间也是有千差万别的差异的,也会存在身体柔弱但是创造性强的男生,那让他去参军,做一些对体能要求高的工作才能证明社会对每一个男生都平等吗,"能让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蓝图也许是真正符合女权运动诉求的一种解法。
女性主义是让女人坦然接受并爱上女人身份的思想
无法容忍女性的弱点,不就是彻头彻尾的厌女吗?很多女儿都会同情被父亲支配的母亲,同时又无法容忍母亲的唯唯诺诺,对吧?因为她们同为女性,看到女性同胞的弱点会痛苦不堪,同时产生憎恶。
厌女是“男性体现为‘蔑视女性’,女性则体现为‘自我厌恶’”
对女性来说,女性主义就是自我和解的战斗。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女性不厌女。如果真的存在不厌女的女性,她们就不需要成为女权主义者。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厌女,我会爽快承认。女性主义就是女人接受自己、爱自己的思想。现在我觉得,如果有下辈子,我更愿意当女人。
引用一段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演讲的台词:“请不要只为了一己输赢而努力。请不要将你们所获得的优越环境和能力,用来贬低那些没有你们那么幸运的人,而是用来帮助这群人。最后,请你们不要逞强,勇敢承认自己的弱点,互相支撑着活下去。孕育女性学的正是女权主义这种女性运动,但女权主义绝不是让女性像男性一样行动,也不是让让弱者变身为强者的思想。女权主义追求的是一种身为弱者也能受到应有尊重的思想。”
我是女权主义者
我们从来不说“你不是女权”,而是一直坚持“女权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女权有很多问题无法简单回答。女权不是投一枚硬币就能显示出正确答案的答题机器。带孩子上班是好是坏、女人是否应该上战场、是否要在综合岗位上咬牙坚持?这些问题我们争论了很久。女权是不害怕争论的思想。可是,如果在推特之类的社交网络空间争论,就会变成纯粹的诽谤中伤,不能叫争论了。
只是纯粹的互相谩骂,从中只能看到恶意,看不到任何成果,而且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的立足之地也会越变越窄
思想在争论中得到磨炼。别人会指出自己论点的缺陷和边界,自己也可以通过理解对方来抓住对方论点的贫弱之处,从而越过对立,开拓新的论题
不同的思想会互相碰撞,但从不存在正统和异端之分。你有独特的表达能力,但我使用的话语九成以上都是他人之言。我读了很多,学了很多,从那些知识中借用了我需要的东西。我自己想出来的话语,其实少之又少。借用他人之言并非坏事,因为话语需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