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
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化学课程发展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课程发展改革历程几现状,理解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能对比理解并掌握化学课程目标和新化学课程标准。
编辑于2022-09-12 13:20:36 陕西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
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拉尔夫·泰勒 学校试图达到怎么样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上述教育目标?(课程内容) 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课程实施) 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课程评价)
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依据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依据二: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P40 依据三:根据化学学科的特征P42
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 2.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双基“)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P50
化学课程目标的结构和表述
1.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
2.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类型
行为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化学实验操作——动作技能范畴 知觉、模仿、定势、熟练、创新
对不同目标所采取的方式
对知识技能目标,采用可观测的、指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来说明。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常用与方法应用或过程体验有关的行为动词来说明。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常用与学生地经历、认同、领悟等体验相联系的动词来说明。
3.内容标准描述方式的多样化
行为主体(audience) 行为动词(behavior) 行为条件(condition) 表现程度(degree)
化学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面临的挑战
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中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2.课程以”必修“为主,缺乏弹性,”统一性“掩盖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3.以”学科中心“为主的化学课程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讲记背练"和“重复演练”的现象日趋严重,缺乏探究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4.评价方式单一,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演练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十分普遍,导致化学学习的诸多目标难以实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评价
纸笔测验
活动性表现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
1.高中化学课程的特点
(1) 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 高中化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 设计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结构
(3) 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与时代性
(4)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5) 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6) 积极开发和利用真实问题情境
2.必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为全体高中生开设,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内容提供基础。
内容设计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三个方面
内容要求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实验
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
学生必做实验
教学提示
教学策略
学习活动建议
情境素材建议
学业要求
内容构成
一是化学史实与化学方法
二是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三是常见物质的结构
四是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的需要选择修习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化学的志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化学反应原理
一是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是体现科学价值观方面的知识。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系。
二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有机化学基础
一是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是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社会生活中应用的知识。
4.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是在必修课程或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旨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
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实验探究、专题调查、参观访问、科普宣传、专家讲座、专题论坛、文献研讨及读书报告等,鼓励开展主题性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活动)
系列1 实验化学
一是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是实验研究的思路
三是与化学实验有关的态度和价值观
系列2 化学与社会
化学与生活
一是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二是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观念
化学与技术
一是与化学相关领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二是材料制造和化工生产中的化学方法
三是农业生产中化学知识的运用
四是技术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STSE综合实践
一是调查
二是参观
系列3 发展中的化学科学
化学科学研究进展
作为交叉学科的化学
化学工程研究进展
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注意:”学科“与”活动“不是对立的。化学课程中包含学生的观察、调查、实验和讨论等大量的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以实践为主的活动课程围绕”活动“而展开,有内在的结构和教学程序,在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离不开学科的思想和原理的应用。
学科课程——”从学科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 ”系统知识“→”多元能力“
活动课程——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强调多学科综合(STEM跨学科课程) 和”做中学“
初中: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高中:学科课程仍是主体,活动课程处于辅助地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高中化学课 程中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活动主要通过活动课程来完成。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化学课程发展概述
新中国以来化学课程的变革
初建体系时期
相对稳定时期
发展变革时期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初我国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文件,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
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再修订。
2003年4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1、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学大纲注重教学和学习的结果。 2、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侧重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教学大纲侧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功能。 3、在教学目标上,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4、在教材编写上,课程标准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侧重能力。教学大纲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性质。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考试命题、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
修订完善时期
2012年1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8年1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基于核心素养框架建构的化学课程
什么是核心素养?
美国“2061计划”
2015年PISA测试
我国
一是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 三是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科学为大众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旨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程
国际范围内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
”21世纪技能“
3Rs
4Cs——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critici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 交流(communication);创造与创新内容(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核心素养与化学课程内容的关联
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高中化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P28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