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内科·肺系疾病之感冒
感受当令之气,通称“伤寒”、“冒风”。因感寒所致者又称“冒寒”、感受非时之邪,亦称“重伤寒”。因风寒所致者,又叫“小伤寒”
这是一篇关于眩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辨证论治,概念。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吐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辨证论治,病机,概念。知识梳理清楚,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这是一篇关于胃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诊断,临证备要,辨证论治,鉴别诊断,病因病机,概念。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感冒
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病
临床特征
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发病特点
发病季节
四时皆有,冬春为多
病有轻重之别,时行感冒尤重
轻
感受当令之气,通称“伤寒”、“冒风”。因感寒所致者又称“冒寒”
重
感受非时之邪,亦称“重伤寒”。因风寒所致者,又叫“小伤寒”
时行感冒
感受时行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的流性。属感冒之重证
病邪少有传变,但亦可变生他病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时行疫毒而致病
邪有兼夹
夹时令之气
风寒,多见于秋冬
风热,多见于春夏
暑湿,多见于夏秋之交
非时之邪致病
四时六气失常,冬应寒而反温,夏应热而反凉,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病者,一般较重
时行疫毒伤人
病情重而多变
多有传染性,可造成广泛流性
无明显季节性
病机
基本病机
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六淫肆虐,人体不及应变
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外邪乘袭
体质偏弱,内外相因引发病
肺有宿邪,易受新感
病理性质总属表实证,但有寒热之异
表寒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
表热
风热犯表,皮毛疏泄不畅,邪热上蒸,肺失清肃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咽痒、周身酸楚不适等
胸闷、脘痞、纳呆、便溏
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病程一般3~7日
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鉴别诊断
风温
发热甚或高热,得汗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
病程较长
可入里传变,常见神昏、谵妄、惊厥、出血等症候
鼻渊
多流浊涕腥臭,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偏实与偏虚
表实
发热、无汗、恶寒、身痛
表虚
发热、汗出、恶风
虚体感冒
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辨风寒与风热
风寒
恶寒重、发热轻、汗出少或无、咽喉痒,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
恶寒轻、发热重、汗出不畅、咽喉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兼夹证
夹暑
夏季
身热有汗,口渴饮饮,食少,心烦,倦怠无力,小便短赤,咳嗽少痰
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
夹燥
秋季
身热头痛,头痛鼻塞,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或粘痰,口渴欲饮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夹湿
长夏
身热不扬,头痛如裹,肢体酸痛,或胸闷脘痞,口中粘腻,大便稀溏,面色淡黄
舌苔白腻,脉浮濡
夹食
饱食后
身热,脘痞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稀溏
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风寒证
辛温解表
风热证
辛凉解表
暑湿证
清暑祛湿解表
扶正祛邪
证治分类
实证感冒
风寒束表
症状
主症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
兼症
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
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宣肺通气
加减
表寒重
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
表湿较重
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湿邪蕴中
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为胃肠型感冒的一张主方,适用,有效
风热犯表
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
目胀面赤,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
竹叶、芦根
清热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
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咽喉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冰硼散、西瓜霜、锡类散吹喉
时行热毒症状明显,+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车、重楼、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
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石膏、麻黄,清宣肺热
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呛咳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伍辛温之品
暑湿伤表
夏令感邪,身热少汗,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新加香薷饮加减
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
清暑利湿
香薷
发汗解表
厚朴、扁豆
化湿和中
暑热偏盛,热盛烦渴,+黄连、山栀、黄芩、青蒿、荷叶、芦根,清暑泻热
里湿偏重,口中粘腻、胸闷脘痞、泛恶、便溏,+香薷、苍术、白蔻仁、法半夏、陈皮,和中化湿
小便短赤,+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气虚感冒
恶寒较重,或并发热,闭塞,流涕,气短,乏力,自汗,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或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参苏饮
党参、甘草、茯苓
补气扶正以驱邪
苏叶、葛根、前胡
疏风解表
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宣肺化痰止咳
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以防感冒
阴虚感冒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是和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加减
玉竹
滋阴,以资汗源
甘草、大枣
干润和中
豆豉、薄荷、葱白、桔梗
疏表散邪
白薇
清热和阴
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阳虚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重,无汗,面色恍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素体阳虚,外受风寒,表卫是和
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党参、黄芪、桂枝、附子、炙甘草
温阳益气
细辛、防风、羌活
全身酸痛,头重如裹,+苍术、羌活、独活,以祛风除湿
预防调护
防止感受外邪
注意服药要求
汤剂不宜久煎
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进热粥、米汤以助药力
出汗后尤应避风,以防复感
加强观察护理
临证备要
诊断之要,需鉴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临证之要,应辨清病邪之性质
谨守病机,须灵活辨证而不拘泥
选方用药,当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