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承禹)、内外服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联系相结合、分封制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夏 B.C.2070-1600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承禹)
商 B.C.1600-1046
内外服制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西周 B.C.1046-771
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联系相结合
分封制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
东周 B.C.770-221
春秋B.C.770-476
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B.C.475-221
郡县制,官僚制开始形成
秦 B.C.221-207
中央
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
行政中枢
御史大夫
副丞相,监察
太尉
军事(虚设无实权)
九卿
大多为皇室服务(家天下色彩浓厚)
廷议制
公卿参与,皇帝决策
地方
郡县制
郡县两级
郡守,郡尉 县长,县尉 监御史
文书政治
高效规范
驿传制保证交通
统一典章制度(官文)
统一字型:小篆-隶书
西汉 B.C.202-9AD
汉武帝设中朝
削弱相权
晚期中朝尚书(临时从属机构)权利增大
郡县二级制
太守为最高长官
汉初郡国并行制
文帝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东汉 25-220AD
同西汉,刘秀将尚书台(独立法定机构)设立为行政中枢
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1AD
隋唐 581-618AD,618-907AD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
决策机构
最高长官:中书令
门下省
审议封驳
最高长官:门下侍中
尚书省
执行机构
最高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多为公共服务机构
家天下色彩淡化
政治制度逐渐成熟
隋
州县二级
唐
初期沿用
后变为道州县
依据山川形变划分
节度使
后期藩镇割据
宋 960-1127AD,1127-1276AD
二府三司制
最高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二府
枢密院(军事)
宣政院
三司(掌财政大权)
度支
盐铁
户部
后路州县三级
禁军,通派
元 1271-1368AD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提高效率,适 应辽阔疆域
行省制(行中书省)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行政区划:犬牙交错 各级长官:民族交参,群官圆署,省官互迁(不专) 代表中央,王权合并(权利大)
宣政院
明 1368-1644AD
废宰相,中书省 内阁制
内阁(票拟权,顾问)
司礼监(代理批红)
废行中书省,保持省的格局
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省府县三级制
后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清 1644-1911AD
中央
内阁处理一般事务
军机处成为行政中枢
都督抚制
巡抚(一省长官)
总督(一省或 数省军政大权)
总特点:因事而设,因时而变 大特点:地方权力减弱,中央权力加强 相权减弱,皇权加强 小特点:内朝官员外朝化,外朝官员边缘化 监察机构行政化
适应生产力的进步
商
不稳定,神权色彩浓厚(早期政治特点)
西周
稳定,明确,具有人文精神(君权神授到天人感应,天是人格化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