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种类--刺激来源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等等
编辑于2022-09-19 10:25:23 山西感觉、知觉
感觉概述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刺激来源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受能力弱,感受性就低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感受性低
感受性是用感受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种类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觉性
绝对感受性
差别 感受性
各种感觉
视觉
适宜刺激
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也就是光波
视觉器官
视网膜(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
节细胞层
双极细胞层
视细胞层(由直接接收光刺激的视觉细胞组成,其上面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接收强光的刺激,所以叫明视觉器官。 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明暗和轮廓。
颜色视觉
彩色的特性
色调 取决于光的波长
明度 取决于 光波的物理强度
饱和度 取决于 灰色所占的比例;灰色占比越大,饱和度越小
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灰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相加
颜料混合--相减
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失去色调,变成灰,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红和绿为互补颜色,黄和蓝为互补颜色。)
色觉异常
色弱--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
部分色弱
红绿色盲
黄蓝色盲
全色盲--什么颜色都看不见,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且色盲中男多女少(女比男1/10)
听觉
适宜刺激和感受性
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
最敏感--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高频-低频-中频
听觉适应--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
声音的掩饰--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者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听觉器官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嗅觉
最古老的感觉
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味觉
适宜刺激--能溶解、有味道的物质
最基本的味觉--甜、酸、苦、咸
辣--痛觉
皮肤感觉
一个笼统的称呼,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平衡觉(静觉)
运动觉(动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不引起内脏感觉
痛觉
遍布在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最难以适应;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感觉现场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
对光适应:从暗处到亮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一两分钟就能完成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正后像:后像性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性质与刺激物相反。 红色的负后像是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知觉
定义: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管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发生是有条件的,超出这种条件的限度,恒常性也就不存在了
理解性
种类
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时间知觉
对物体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线索: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等
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听觉>触觉>视觉
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这种节律称为生物节律。这种节律像一座钟,它给人提供者判断时间的信息,称之为生物钟。
运动知觉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称为似动现象(动景现象) 如:电影、霓虹灯
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种类
线条方向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
形重错觉
视听错觉
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
第四、五节
记忆
记忆及记忆过程
定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种类
按内容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0
按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加工的方式的不同
过程
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艾宾浩斯使用的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 检查记忆保存保存量--节省法(重学法)
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原因
自然衰退——时间
干扰
前摄抑制(前—后)
倒摄抑制(后—前)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开头、末尾比中间好)
思维、语言及想象
思维
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
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共同属性)
智力操作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种类
按形态分
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词的思维、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按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不同
辐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更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按是否具有创造性
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概念形成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越深,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外延越广。 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其思维发展水平。
问题解决
定义: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动机
语言与言语
定义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社会现象,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语言
口头语言
对话语言
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内部语言
特点: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言语的减缩性、速度快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表达说额下 接受听颞上 视觉读书角 写作在额叶
表象和想象
定义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可以成为想象的素材。 表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属于记忆的范畴。
想象: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想象的种类——按其是否有意识、目的可分为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例子。 幻觉则是在异常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
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