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政治新版人教必修一第一,二单元
高一政治新版人教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时代的阶梯重点知识梳理,本详细的哟,希望能帮到大家!
编辑于2022-10-04 21:25:35 天津市时代的阶梯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奴隶社会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封建社会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泊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削和政治压道,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或农民战争。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惊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队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黄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的近现代
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绕、前仆后继,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屈辱的岁月,限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1921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中国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芳动人民的历史,衡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备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