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知识点小结,思维导图,游戏业的准备可以点赞加收藏
编辑于2022-10-05 23:54:20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 阶级社会的演进
从原始社会 到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
劳动者:原始居民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劳动对象:野果
生产关系(特点)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平等互助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氏族集体管理事物
制度:氏族制度
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变为私有财产
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金属工具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
个体劳动的盛行
生产资料公有制转私有
贫富阶级分化
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
奴隶主阶级
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剥削者
奴隶阶级
被剥削者
生产力
劳动者:奴隶
生产工具:青铜器、金属
劳动对象:土地
生产关系(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分配方式: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 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上层建筑
王的出现
国家诞生奴隶主专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主要矛盾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迈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标志 (国家诞生的标志)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封建社会到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生产力
劳动者:农民
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青铜器、铁器
劳动对象:土地......
生产关系(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的土地
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分配方式: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根源
封建土地所有制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上层建筑
君主专制军权神授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两个基本阶级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阻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劳动者:工人
生产工具:机器
劳动对象:产品
生产关系(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工人失去生产资料
分配方式:资本家无偿占有大量的剩余价值,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
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关系: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工人有人身自由
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基本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板的过程,而是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
劳动力
资本
上层建筑
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意义
1.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
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及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相对过剩,而不是对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意义
1.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2. 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终将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产生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积极意义
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发展
早期;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
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
中期: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法国)、马布利分(法国)
晚期: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国)、傅立叶(法国)、欧文(英国)
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运动的兴起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
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
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理论基石
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唯物史观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意义
1.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名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创立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意义 (科学性)
1.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2.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3.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4.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诞生标志
时间
1848年2月
事件
《共产党宣言》发表
一个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一个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政党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性质: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特点: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任务和策略原则: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立必要条件。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
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意义
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1.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3.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建立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新生
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何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