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天人合一思想
这是一个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思维导图:萌芽:人以德配天(诸子百家)、思想确立:人与天同(汉董仲舒)、继承与发展:人即是天(宋明理学)。
这是一个关于全盛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总说、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小结。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园林史转折期的思维导图,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的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内城即魏晋洛阳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纵贯着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铜驼大街,大街以北为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以北为宫城(包括外朝和内廷),其后为御苑华林园,已邻近于内城北墙了。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队。相关历史:“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脲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洣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天人合一思想
萌芽:人以德配天(诸子百家)
《易经》的“天德” 认为“人”只要达到“天”对 “德”的要求,即可与“天”相通。
孔孟哲学体系孔子哲学体系从“仁”,也即“德”及“人性”方面表达了天人合一思想
庄子,将“道”与“天”相连,提出“道兼于天”,按照道家遵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出人要“与天为一”。
思想确立:人与天同(汉 董仲舒)
董仲舒哲学体系天”为世界之本源,“天者,群物之祖也”,“天道”则决定着天地万物的运行与变化。同时他也认为人与天是同等的,人作为“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因此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
继承与发展:人即是天(宋明理学)
北宋张载是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天人合一就表现为本然与实然的统一,这种统一正好表现在张载以“虚气相即”为代表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并建与统一上,理学的本体宇宙论即由此得以确立,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
朱熹时期天人合一又表现为理与气的不即不离;但理和气本然与实然的两属以及“所以然”与“所当然”的不同侧重,又意味着“尊德性”与“道问学”、理本论与气化宇宙论的分裂。
王明阳从身心一致的“知行合一”出发,并通过致良知,从而完成了从知行到身心、主客包括本然与实然两重世界的统一(天人合一)又从理与气之不可分割特征入手走向了气学。
天人合一与园林
园林中相关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宇宙观。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应是人类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与传统哲学理论不谋而合。
中国古典园林以“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为主要创作原则,在空间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的配置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天人合一思想地位: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一个主流思想,“人”被视为是与“天”同体的存在,因此具有本源性、主体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