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全盛期
这是一个关于全盛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总说、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小结。
编辑于2022-10-22 16:58:22 贵州这是一个关于全盛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总说、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小结。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园林史转折期的思维导图,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的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内城即魏晋洛阳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纵贯着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铜驼大街,大街以北为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以北为宫城(包括外朝和内廷),其后为御苑华林园,已邻近于内城北墙了。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队。相关历史:“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脲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洣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全盛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总说、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小结。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园林史转折期的思维导图,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的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内城即魏晋洛阳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纵贯着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铜驼大街,大街以北为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以北为宫城(包括外朝和内廷),其后为御苑华林园,已邻近于内城北墙了。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队。相关历史:“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脲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洣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
全盛期
总说
政治:完善官僚机构,削弱门阀士族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确立科举取士的制度。
经济: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逐渐恢复地主小农经济。庄园性质从“领主庄园”转化为“地主庄园”。
交通: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文学: 山水在绘画中不再作为背景,趋于成熟,既重客观物象的写生,又能注入主观的意念和感情。 山水诗、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表明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景规律和自然美 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和认识。 唐代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有意识地融入诗情画意。
建筑:传统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
观赏植物栽培技术有很大进步。培育出牡丹、琼花等。
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和洛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型的区分就比较明显。
大内御苑
“东内”大明宫
位于长安禁苑东南之龙首原高地上,又称“东内”;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 也是太极宫以外的另一处大内宫城。
“西内”太极宫(隋大兴宫)
大兴宫与隋大兴城同时建成,位于皇城之北、城市的中轴线上。 其东邻为东宫,西邻为掖庭宫、太仓和内侍省。唐王朝建立,改 大兴宫为太极宫。亦称“西内”。
洛阳宫(隋东都宫)
隋名紫微城,即洛阳东都宫城。北侧为大内御苑“陶光园”(是一座水景园)。
禁苑(隋大兴苑)
在长安宫城之北,即隋代的大兴苑,与大兴城同时建成,因 其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三部分,故又称三苑,它与宫 城太极宫和大明宫相邻,又在都城北面,就其位置而言,应 属于大内御苑的性质。
“南内”兴庆宫
其苑林区也相当于大内御苑的性质。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东都苑(隋西苑)
即显仁宫,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
布局: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都是按照规定进行的。 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北海周长十余里,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高出水面百余尺。海北的水渠“龙鳞渠”曲折萦行注入海中,沿着水渠建置十六院,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 十六院即十六组建筑群,相当于十六座园中之园,其间以水道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
总结:西苑大体上沿袭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 五湖的形式象征帝国版图。 就园林总体而言,完整的水系模拟天然河湖的水景,水景又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成丰富的、多层的山水空间;苑内大量建筑宫殿,植物配置范围广泛,栽培品种多。 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再设计。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上阳宫
西面紧邻禁苑东都苑,东接皇城之西南隅;建筑密度比较高,以殿字为主、园林为辅。
玉华宫
隋仙游宫
避暑行宫后舍宫为寺,这里青山怀抱、碧水萦流,气候凉爽宜人,隋文帝曾多次临幸、 避暑。白居易在此处写过《长恨歌》。
翠微宫
原为长安之南终南山太河谷的太和宫,后重修为避暑的离宫,建成后改名为翠微宫。最 后废宫为寺,改名翠微寺。
华清宫(北宫南苑)
皇家沐浴疾疗的场所。唐玄宗长期在此居住,处理朝政,接见臣僚,这里 遂成为与长安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相应地建置了一个完整的宫廷区, 它与骊山北坡的苑林区相结合,形成了北宫南苑格局的规模宏大的离宫御苑。 这座骊山离宫,其规划布局基本上以首都长安城作为蓝本。
九成宫(隋仁寿宫)
作为皇帝避暑的离宫御苑。规模大、建筑华丽。军事+游赏+避暑。
隋江都宫
隋炀帝三次到江都冶游,为的是尽情享受因城市经济繁华而带来的侈靡生活。相应地大 量修造皇帝驻跸的离宫御苑,江都宫即其主要者。
皇家园林的特点
唐代皇家园林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形成了 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一.大内御苑: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宫、苑之间彼此穿插,宫廷区有园林的成分,苑林区分布着不少宫殿、衙署;绿化种植很受重视,对树种有所选择
二.行宫离宫:大多数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为帝王避暑、消闲,且为他们创造了投身大自然的怀抱的天人谐合的人居环境。同时反映出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
三.舍宫为寺:不少行宫、离宫御苑后来改作佛寺,增建佛塔,从魏晋南北朝的“舍宅为寺”到唐代的“舍宫为寺”,反映了佛教的兴盛,及其与宫廷的密切关系
四.军事防御:宫苑基址的选择有军事方面的考虑,如玉华宫、九成宫是交通要道、用兵重地;大内御苑驻扎着禁军,发生动乱时,皇族大多由此逃离。
私家园林
总说
唐代的私家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为兴盛,普及面更广,艺术水平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此阶段的必然结果,自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人文背景的直接影响和制约。
士流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同时促进了私家园林长足发展的局面。
城市私园
长安城内的大部分居住坊内均有宅园或游憩园,叫做“山池院”。规模大者占据半坊左右,多为皇亲和大官僚所建,宅园多分布在城北靠近皇城的各坊,游憩园多半建在城南比较偏僻的坊里。
所谓“山地园”“山亭院”,即是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
白居易的《池上篇》记录了次园的选址和格局:位于坊里之西北隅,洛水流经此地,(被认为是洛阳城内风土水木最盛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水池面很大为园林的主体。一池三山
造园目的: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那种清纯优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园林观念——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前宅后园
郊野别墅园
多建制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它渊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别墅庄园、庄园,但大多数性质已经原先的生产、经济实体转化为游憩、休闲,属于园林的范畴了。 这种别墅园在唐代统称之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也称作是山亭,属于园林的范畴了。
唐代的别墅园大致可分三种
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长安西郊东郊:安乐公主的定昆庄
洛阳南郊:李德裕的平泉庄
平泉山居以泉水为主线沿岸串起建筑、花木和奇石,园内还建置台榭百余所。
格调:若造仙府,正符合原主人位居相国的在朝显宦身份和地位
裴度 绿野堂
成都浣花溪草堂
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李泌的衡山别业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白居易建造了一处别墅“草堂”并撰写了《草堂记》。建筑和陈设及其简朴,周围环境古朴清幽。
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依附于庄园----文人官僚所经营,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以文会友,促进“田园诗”的发展
輞川别业----陕西蓝田县
于天然山水地貌、地形、植被加以整理,形成二十多处景点。建筑形象朴素、布局疏朗。輞川别业、《輞川集》、《輞川图》同时问世。
此地原为宋之问的蓝田别业,天宝年间王维购得此地,改建为辋川别业
嵩山别业——卢鸿一
诗人、山水画家,代表作——《十志诗图》、《十志诗》,别业与其同时问世,又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密切关系
文人园林的兴起
定义: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 陶冶性情、 表现隐逸者。不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 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是文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诗情画意、意境的含蕴等熔铸于造园之中形成的园林,兴起于唐代,成熟于两宋时期。
唐代文人园林特点
园林侧重于赏心悦目,寄托理想,陶冶情操
.园林蕴含诗画情趣,并融入文人价值和审美观
造园思想(立意)和造园技巧(器)相结合
白居易——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
第一个文人造园家。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出现。对宋代文人造园的兴盛以及 其风格特点的成熟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代表作
渭水之滨(别墅园)
庐山草堂(别墅园
长安新昌坊(宅园)
洛阳履道坊宅园
园林观
造园的主旨并非只为生活享受,而是以全石养心怡性,培养高尚情操
园林是他中隐思想物化的结果,园居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营郊野别墅园力求与自然环境契合,如庐山草堂。
经营宅园则应着眼于“幽”闹中取静。园林组景以幽致为要,建筑物力求简朴小巧,收摄园外借景。
十分重视园林的植物造景(推崇牡丹,对竹情有独钟,履道坊宅园以竹林为主)对竹与水、竹与石配合成景十分欣赏,竹石之景也成为宋代文人画主要题材之一。
建筑力求简朴小巧。
白居易是最早肯定置石美学意义的人。他认为太湖石是第一园林用石,罗浮石、天竺石次之。
寺观园林
寺 、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 大的寺观往往是连成片的庞大建筑群。
唐长安大慈恩寺
慈恩寺开展大量的世俗活动,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它的环境处理把宗教的肃穆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
寺内以园林之美和花木的栽培而闻名于世,文人常到寺庙适应世俗趣味,追摹私家园林。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滥觞于东晋之世, 名士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如“新亭”、兰亭”等应是其雏形。
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 包括三种情况:
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如乐游原
街道的绿化:街的两侧有水沟, 栽种整齐的行道树,称为“紫陌”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主,公共游息地则多种榆、 柳,槐树相当于唐长安的“市树”
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作宜为水景为主的游览线。
长安曲江池
位于唐都长安东南隅,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是都城地区最著名的景区
小结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形成大内,行宫、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大多数呈现有明确中轴线的前宫后苑格局。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已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己见端倪,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的境地,又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从而形成文人的园林观。
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促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
公共园林开始受到重视,注重城市的绿化建设。
浮动主题
长安
浮动主题
全盛期
总说
政治:完善官僚机构,削弱门阀士族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确立科举取士的制度。
经济: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逐渐恢复地主小农经济。庄园性质从“领主庄园”转化为“地主庄园”。
交通: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文学: 山水在绘画中不再作为背景,趋于成熟,既重客观物象的写生,又能注入主观的意念和感情。 山水诗、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表明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景规律和自然美 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和认识。 唐代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有意识地融入诗情画意。
建筑:传统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
观赏植物栽培技术有很大进步。培育出牡丹、琼花等。
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和洛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型的区分就比较明显。
大内御苑
“东内”大明宫
位于长安禁苑东南之龙首原高地上,又称“东内”;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 也是太极宫以外的另一处大内宫城。
“西内”太极宫(隋大兴宫)
大兴宫与隋大兴城同时建成,位于皇城之北、城市的中轴线上。 其东邻为东宫,西邻为掖庭宫、太仓和内侍省。唐王朝建立,改 大兴宫为太极宫。亦称“西内”。
洛阳宫(隋东都宫)
隋名紫微城,即洛阳东都宫城。北侧为大内御苑“陶光园”(是一座水景园)。
禁苑(隋大兴苑)
在长安宫城之北,即隋代的大兴苑,与大兴城同时建成,因 其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三部分,故又称三苑,它与宫 城太极宫和大明宫相邻,又在都城北面,就其位置而言,应 属于大内御苑的性质。
“南内”兴庆宫
其苑林区也相当于大内御苑的性质。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东都苑(隋西苑)
即显仁宫,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
布局: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都是按照规定进行的。 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北海周长十余里,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高出水面百余尺。海北的水渠“龙鳞渠”曲折萦行注入海中,沿着水渠建置十六院,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 十六院即十六组建筑群,相当于十六座园中之园,其间以水道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
总结:西苑大体上沿袭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 五湖的形式象征帝国版图。 就园林总体而言,完整的水系模拟天然河湖的水景,水景又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成丰富的、多层的山水空间;苑内大量建筑宫殿,植物配置范围广泛,栽培品种多。 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再设计。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上阳宫
西面紧邻禁苑东都苑,东接皇城之西南隅;建筑密度比较高,以殿字为主、园林为辅。
玉华宫
隋仙游宫
避暑行宫后舍宫为寺,这里青山怀抱、碧水萦流,气候凉爽宜人,隋文帝曾多次临幸、 避暑。白居易在此处写过《长恨歌》。
翠微宫
原为长安之南终南山太河谷的太和宫,后重修为避暑的离宫,建成后改名为翠微宫。最 后废宫为寺,改名翠微寺。
华清宫(北宫南苑)
皇家沐浴疾疗的场所。唐玄宗长期在此居住,处理朝政,接见臣僚,这里 遂成为与长安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相应地建置了一个完整的宫廷区, 它与骊山北坡的苑林区相结合,形成了北宫南苑格局的规模宏大的离宫御苑。 这座骊山离宫,其规划布局基本上以首都长安城作为蓝本。
九成宫(隋仁寿宫)
作为皇帝避暑的离宫御苑。规模大、建筑华丽。军事+游赏+避暑。
隋江都宫
隋炀帝三次到江都冶游,为的是尽情享受因城市经济繁华而带来的侈靡生活。相应地大 量修造皇帝驻跸的离宫御苑,江都宫即其主要者。
皇家园林的特点
唐代皇家园林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形成了 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一.大内御苑: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宫、苑之间彼此穿插,宫廷区有园林的成分,苑林区分布着不少宫殿、衙署;绿化种植很受重视,对树种有所选择
二.行宫离宫:大多数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为帝王避暑、消闲,且为他们创造了投身大自然的怀抱的天人谐合的人居环境。同时反映出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
三.舍宫为寺:不少行宫、离宫御苑后来改作佛寺,增建佛塔,从魏晋南北朝的“舍宅为寺”到唐代的“舍宫为寺”,反映了佛教的兴盛,及其与宫廷的密切关系
四.军事防御:宫苑基址的选择有军事方面的考虑,如玉华宫、九成宫是交通要道、用兵重地;大内御苑驻扎着禁军,发生动乱时,皇族大多由此逃离。
私家园林
总说
唐代的私家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为兴盛,普及面更广,艺术水平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此阶段的必然结果,自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人文背景的直接影响和制约。
士流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同时促进了私家园林长足发展的局面。
城市私园
长安城内的大部分居住坊内均有宅园或游憩园,叫做“山池院”。规模大者占据半坊左右,多为皇亲和大官僚所建,宅园多分布在城北靠近皇城的各坊,游憩园多半建在城南比较偏僻的坊里。
所谓“山地园”“山亭院”,即是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
白居易的《池上篇》记录了次园的选址和格局:位于坊里之西北隅,洛水流经此地,(被认为是洛阳城内风土水木最盛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水池面很大为园林的主体。一池三山
造园目的: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那种清纯优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园林观念——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前宅后园
郊野别墅园
多建制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它渊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别墅庄园、庄园,但大多数性质已经原先的生产、经济实体转化为游憩、休闲,属于园林的范畴了。 这种别墅园在唐代统称之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也称作是山亭,属于园林的范畴了。
唐代的别墅园大致可分三种
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长安西郊东郊:安乐公主的定昆庄
洛阳南郊:李德裕的平泉庄
平泉山居以泉水为主线沿岸串起建筑、花木和奇石,园内还建置台榭百余所。
格调:若造仙府,正符合原主人位居相国的在朝显宦身份和地位
裴度 绿野堂
成都浣花溪草堂
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李泌的衡山别业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白居易建造了一处别墅“草堂”并撰写了《草堂记》。建筑和陈设及其简朴,周围环境古朴清幽。
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依附于庄园----文人官僚所经营,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以文会友,促进“田园诗”的发展
輞川别业----陕西蓝田县
于天然山水地貌、地形、植被加以整理,形成二十多处景点。建筑形象朴素、布局疏朗。輞川别业、《輞川集》、《輞川图》同时问世。
此地原为宋之问的蓝田别业,天宝年间王维购得此地,改建为辋川别业
嵩山别业——卢鸿一
诗人、山水画家,代表作——《十志诗图》、《十志诗》,别业与其同时问世,又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密切关系
文人园林的兴起
定义: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 陶冶性情、 表现隐逸者。不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 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是文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诗情画意、意境的含蕴等熔铸于造园之中形成的园林,兴起于唐代,成熟于两宋时期。
唐代文人园林特点
园林侧重于赏心悦目,寄托理想,陶冶情操
.园林蕴含诗画情趣,并融入文人价值和审美观
造园思想(立意)和造园技巧(器)相结合
白居易——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
第一个文人造园家。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出现。对宋代文人造园的兴盛以及 其风格特点的成熟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代表作
渭水之滨(别墅园)
庐山草堂(别墅园
长安新昌坊(宅园)
洛阳履道坊宅园
园林观
造园的主旨并非只为生活享受,而是以全石养心怡性,培养高尚情操
园林是他中隐思想物化的结果,园居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营郊野别墅园力求与自然环境契合,如庐山草堂。
经营宅园则应着眼于“幽”闹中取静。园林组景以幽致为要,建筑物力求简朴小巧,收摄园外借景。
十分重视园林的植物造景(推崇牡丹,对竹情有独钟,履道坊宅园以竹林为主)对竹与水、竹与石配合成景十分欣赏,竹石之景也成为宋代文人画主要题材之一。
建筑力求简朴小巧。
白居易是最早肯定置石美学意义的人。他认为太湖石是第一园林用石,罗浮石、天竺石次之。
寺观园林
寺 、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 大的寺观往往是连成片的庞大建筑群。
唐长安大慈恩寺
慈恩寺开展大量的世俗活动,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它的环境处理把宗教的肃穆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
寺内以园林之美和花木的栽培而闻名于世,文人常到寺庙适应世俗趣味,追摹私家园林。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滥觞于东晋之世, 名士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如“新亭”、兰亭”等应是其雏形。
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 包括三种情况:
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如乐游原
街道的绿化:街的两侧有水沟, 栽种整齐的行道树,称为“紫陌”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主,公共游息地则多种榆、 柳,槐树相当于唐长安的“市树”
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作宜为水景为主的游览线。
长安曲江池
位于唐都长安东南隅,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是都城地区最著名的景区
小结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形成大内,行宫、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大多数呈现有明确中轴线的前宫后苑格局。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已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己见端倪,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的境地,又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从而形成文人的园林观。
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促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
公共园林开始受到重视,注重城市的绿化建设。
浮动主题
长安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