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绪论知识思维导图,包括:1.食源性疾病与免疫预防;⒉.免疫与食品免疫学;3.发展简史;4.基本概念;5.基本技术。
编辑于2022-10-09 12:42:46 湖北省第一章 食品免疫学绪论
1. 食源性疾病与免疫预防
1.1. 细菌
1.1.1. 肺结核(卡介苗)
1.1.1.1.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
1.1.1.2. 结核分枝杆菌类型
1.1.1.2.1. 结核分枝杆菌(人型)
1.1.1.2.2. 牛分枝杆菌(牛型)
1.1.1.2.3. 禽分枝杆菌(禽型)
1.1.2. 大肠杆菌(致病性)
1.1.2.1. 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革兰氏阴性杆菌,直径0.4~0.7*1-~3um,好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主要生活在大肠内
1.1.2.2. 类型
1.1.2.2.1. 不致病(互利共生)
1.1.2.2.2. 致病(寄生)
1.1.2.3. 粪—口传播
1.1.3. 痢疾杆菌
1.1.3.1.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 通过受污染食物、水、手等经口传播。
1.1.3.2. 痢疾疫苗全称为口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
1.1.4. 炭疽杆菌
1.1.4.1. 芽孢杆菌属
1.1.4.2. 人畜共患的病原菌
1.1.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5.1. 粪—口传播
1.1.6. 霍乱
1.1.6.1. 霍乱弧菌
1.1.6.2. 水是最重要传播途径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1.2. 病毒
1.2.1. 生命活动:寄生生活 繁殖:自我复制 无细胞结构
1.2.2. 肝炎病毒
1.2.2.1. 污染水生贝壳类食品。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受污染食物、水源、手、食具等,经口传播
1.2.2.2. 类型
1.2.2.2.1. 甲型肝炎病毒
1.2.2.2.2. 戊型肝炎病毒
1.2.3. 禽流感病毒
1.2.4. 轮状病毒
1.2.4.1. 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呼肠孤病毒科
1.2.4.2.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患者接触污染食物、水、手、玩具、日用品等
2. 免疫与食品免疫学
I. 免疫
I.I. 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已(非已)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II. 免疫学
II.I.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学科
III. 食品免疫学
III.I. 是免疫学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免疫学知识、理论与应用技术
3. 发展简史
3.1. 经验免疫时期(16~18世纪)
3.1.1. 主动免疫
3.1.1.1. 一个个体在抗原的刺激下自身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3.1.1.2. 天然(微生物的自然感染)
3.1.1.2.1. 通过自然感染而获得的免疫保护。患某种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如麻疹、 甲型肝炎等
3.1.1.3. 人工(疫苗、类毒素注射)
3.1.1.3.1. 依靠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而获得的免疫,目前实行的计划免疫就属于此种
3.1.2. 被动免疫
3.1.2.1. 通过把一个个体内已经生成的抗体转输到另外一个个体,使后者在一段时间内也具有对该抗 原的特异性免疫力
3.1.2.2. 天然(胎盘、吃初乳)
3.1.2.2.1. 它是通过生活途径获得免疫,如通过胎盘、母乳传递给胎儿的抗体,但免疫时间通常较短
3.1.2.3. 人工(注射抗体)
3.1.2.3.1. 被动免疫给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质,将现存的免疫力转移给机体,如输 注抗体、抗毒素、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3.2. 科学免疫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3.2.1. 多种病原菌被发现;
3.2.2. “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
3.2.3. 病原菌的发现推动了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3.2.4. Robert Koch(结核杆菌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3.2.5. 白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1884 Metchnikoff 俄国, 细胞免疫);
3.2.6. 免疫血清具有抵御病原菌的作用(体液免疫) ——Behring(1890年发现白喉毒素血清)
3.2.7. Bordet(1895年发现了补体)
3.3. 近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3.3.1. Burnet(1957年)克隆选择学说;
3.3.1.1. 1)机体存在随机形成的多样性免疫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特异性受体(即胞膜上的Ab分子);
3.3.1.2. 2)抗原进入体内 →选择表达特异性受体的免疫细胞与之反应 →特异性细胞克隆扩增→产生大量后代细胞→合成大量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
3.3.2. 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
4. 基本概念
A. 组成与结构
A.A. 组成
A.A.A. 免疫器官
A.A.A.A. 中枢免疫器官
A.A.A.A.A.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A.A.A.A.B. 骨髓(B淋巴细胞)
A.A.A.A.C. 胸腺(T淋巴细胞)
A.A.A.B. 外周免疫器官
A.A.A.B.A. 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场所
A.A.A.B.B. 淋巴结
A.A.A.B.C. 脾脏
A.A.A.B.D. 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A.A.B. 免疫细胞
A.A.B.A. 固有免疫应答细胞
A.A.B.A.A. 吞噬细胞
A.A.B.A.B. 树突状细胞
A.A.B.A.C. NK细胞
A.A.B.A.D. 粒细胞
A.A.B.A.E. 肥大细胞
A.A.B.B.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A.A.B.B.A. T细胞
A.A.B.B.B. B细胞
A.A.B.C. 其他免疫细胞
A.A.B.C.A. 血小板
A.A.B.C.B. 红细胞
A.A.B.C.C. …
A.A.C. 免疫分子
A.A.C.A. 膜型分子
A.A.C.A.A. TCR
A.A.C.A.B. BCR
A.A.C.A.C. 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
A.A.C.A.D. 黏附分子
A.A.C.A.E. MHC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
A.A.C.B. 分泌型分子
A.A.C.B.A. 免疫球蛋白
A.A.C.B.B. 补体分子
A.A.C.B.C. 细胞分子
B. 功能
B.A. 免疫防御
B.A.A. (有利)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抗原
B.A.B. (有害)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症
B.B. 免疫自稳
B.B.A. (有利)清除损伤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B.B.B. (有害)自身免疫疾病
B.C. 免疫监视
B.C.A. (有利)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B.C.B. (有害)恶性肿瘤
C. 类型
C.A. 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
C.A.A. 种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C.A.B. 特点:先天具有,非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
C.A.C. 第一道防线
C.A.C.A. 由皮肤、黏膜组成物理、化学屏障
C.A.C.B. 物理屏障 皮肤、粘膜层、血脑、血胎屏障
C.A.C.C. 化学屏障 皮肤与粘膜局部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例如汗腺可以分泌胰酸;皮质腺可以分泌不饱和脂肪酸;胃酸pH值很低,杀菌)
C.A.C.D. 生物学屏障碍 正常菌群的寄生(占公斤体重的1公斤)
C.A.C.E. 非特异性效应细胞:中粒、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
C.A.C.F. 非特异性效应分子: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
C.A.D. 第二道防线
C.A.D.A. 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特异性反应
C.A.D.B. 杀菌物质的作用: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 使病菌溶解。例如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
C.A.D.C. 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
C.B.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
C.B.A. 个体在出生后生活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免疫应答产物刺激后产生的免疫
C.B.B. 特点:后天获得、识别抗原表位、高度特异性、 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C.B.C. 第三道防线
C.B.C.A.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组成
D. 特异性免疫应答及特点
D.A.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已”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全过程
D.B. 类型
D.B.A.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
D.B.A.A. 产物:抗体
D.B.A.B. 识别抗原:可溶性抗原
D.B.A.C. 无MHC限制性
D.B.B.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
D.B.B.A. 产物:致敏T淋巴细胞
D.B.B.B. 识别抗原:抗原肽
D.B.B.C. 有MHC限制性
D.C. 特点
D.C.A. 特异性 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仅能识别特定抗原(决定基)应答过程中形成的效应细胞和抗体仅与诱导其产生的抗原(决定基) 发生特异性反应
D.C.B. 耐受性 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决定基)刺激对特定抗原(决定基)产生特异性不应答自身免疫耐受
D.C.C. 记忆性 淋巴细胞初次接触特定抗原(决定基)产生应答形成特异性记忆细胞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决定基)刺激记忆细胞迅速被激活,产生强的再次应答
5. 基本技术
5.1. 检测
5.1.1.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理
5.1.2. 用已知抗原查未知抗体
5.1.3. 用已知抗体查未知抗原
5.2. 治疗
5.2.1. 免疫细胞治疗 疗
5.2.2. 免疫分子治疗
5.2.2.1. 单克隆抗体
5.2.2.2. 干扰素
5.2.2.3. 白细胞介素
5.2.2.4. 转移因子
5.2.2.5. …
5.2.3. 肿瘤治疗
5.2.3.1. 手术疗法
5.2.3.2. 放射疗法
5.2.3.3. 化学疗法
5.2.3.4. 免疫疗法
5.3. 预防
5.3.1. 人工主动免疫
5.3.2. 人工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