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高等教育学第三章:20世纪通才教育回归:巴格莱-要素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马利丹-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高等教育第七章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思维导图:包含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等
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三、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个人本位
个人为中心,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
社会本位
社会为中心,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起源:西方—古希腊时期,我国—孔子和老子(孔子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占主导地位。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
溯源—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近代—纽曼-人文教育思想,赫钦斯-永恒主义代表。
18世纪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终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
溯源—柏拉图-理想国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1.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杜威 美国教育家,“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地价值协调起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历史演变
在西方,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到了中世纪,实行分科教学,在“七艺”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在通过法学、神学、医学三科的分科教学来培养律师、牧师和医生。
20世纪通才教育回归:巴格莱-要素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马利丹-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我国古代(通才教育),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
内涵: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
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方法)
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内容丰富、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课程、讲座、讨论会)
专才教育
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内容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结合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美国 马丁· 特罗提出,入学率小于15% 英才教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 大众教育,大于50% 普及高等教育。
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
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高教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即高教的经费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
英才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背景:社会结构和经济社会形态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高级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数量上的要求。
两种模式
美国模式
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首先是私立,社区学院的发展)
日本模式
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起源:帝国大学)
我国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效率
高等教育平等
不同理解
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当代关于高等教育平等的三种学说
英国 西尔佛:教育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平等是相对的,平等是分阶的。“积极差别待遇”
瑞典 胡森: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组成部分。教育平等思想的转变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
英国 马斯格雷夫从教育选择性功能的实现程度来阐述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
对教育平等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平等的涵义
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经历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学业成功机会平等”-“教育后就业及接受再教育机会平等”
高等教育效率(内部、外部)
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是否浪费、学生的成绩是否理想、学生所学是否有用
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组合形式:单一型、兼顾型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高教资源要适当集中;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追求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
兼顾平等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显示,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和地区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