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析渠道的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分析渠道的管理的思维导图。阐述了分销渠道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与作用,分销渠道的结构与类型以及分销渠道的战略规划
编辑于2022-10-13 11:22:27 广东分析渠道的管理
6.生产者都注重运用感召力、专长力、法定力和奖赏力,尽量避免使用强制力。这样,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5.生产者的势力:生产者可借助某些势力来赢得中间商的合作。
4.评估渠道成员:
①生产者除了选择和激励渠道成员外,还必须定期评估他们的绩效。
②如果某一渠道成员的绩效过分低于既定标准,则须找出主要原因,同时还应考虑可能补救的方法。
③当放弃或更换中间商将会导致更坏的结果时,生产者则只好容忍这种令人不满的局面。
④当不致出现更坏的结果时,生产者应要求工作成绩欠佳的中间商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改进,否则,就要取消他。
⑤如果一开始生产者与中间商就签订了有关绩效标准与奖惩条件的契约,就可避免种种不愉快。
⑥除了针对中间商绩效责任签订契约外,生产者还须定期发布销售配额,以确定目前的预期绩效。生产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列出各中间商的销售额,并依销售额大小排出先后名次。这样可促使后进中间商为了自己的荣誉而奋力上进;也可以促使先进的中间商努力保持已有的荣誉。在排列名次时,不仅要看各中间商销售水平的绝对值,而且还须考虑到他们各自面临的各种不同可控制程度的变化环境。以及生产者的产品大类在各中间商的全部产品组合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⑦测量中间商的绩效,主要由两种方法可供使用:
a. 将每一中间商的销售绩效与上期的绩效进行比较,并以整个群体的升降包粉笔作为评价标准。
对低于该群体平均水平以下的中间商,必须加强评估与激励措施。
如果对后进中间商的环境因素加以调查,可能会发现一些原谅因素。其中某些因素可在下一期补救过来。这样,制造商就不应因这些因素而对经销商采取任何惩罚措施。
b. 将各中间商的绩效与该地区的销售浅量分析所设立的配额相比较。即在销售期过后,根据中间商的实际销售额与其潜在销售额的比率,将各中间商按先后名次进行排列。这样,企业的调查与激励措施可以集中于那些未达既定比率的中间商。
1.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渠道涉及之后,还必须对个别中间商进行选择、激励与定期评估。
2.选择渠道成员:
①生产者在招募中间商时,常处于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a. 生产者毫不费力地找到特定的商店并使之加入渠道系统。它之所以能吸引经销商前来加入渠道系统,可能是因为它很有声望,也可能是因为它的产品能赚钱。在某些情况下,独家分销或选择分销的特权也会吸引大量中间商加入其渠道。对于那些毫不费力地得到所需数目的中间商的生产者来讲,他所做的工作只是选择适当中间商而已。
生产者必须费尽心思才能找到期望数量的中间商。生产者必须研究中间商如何作购买决策,尤其是在他们制定决策时,对毛利、广告与销售促进、退货保证赋予的权数。生产者还必须开发一些能使中间商赚大钱的产品。
②不论生产者遇到哪种情况,他都须明确中间商的优劣特性。
③生产者要评估中间商经营时间的长短及其成长记录、清偿能力、合作态度、声望等。
④当中间商时销售代理商时,生产者还须评估其经销的其他产品大类的数量与性质、推销人员的素质与数量。
⑤当中间商打算授予某家百货公司独家分销时,则生产者尚须评估商店的位置、未来发展潜力以及经常光顾的顾客类型。
3.激励渠道成员:
生产者不仅要选择中间商,而且还要经常激励中间商使之尽职。
促使中间商进入渠道的因素和条件已构成部分的激励因素,但仍需生产者不断地监督、指导与激励之。
生产者不仅利用中间商销售商品,而且把商品销售给中间商。这使得激励中间商这一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复杂。
激励渠道成员使其具有良好表现,必须从了解各个中间商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特征入手。
许多中间商常受到批评:
a. 不能重视某些特定品牌的销售。
b. 缺乏产品知识。
c. 不认真使用供应商的广告资料。
d. 忽略了某些顾客。
e. 不能准确地保存销售记录,甚至有时遗漏品牌名称。
生产者所批评的缺点,如果从中间商的角度看,可能很容易理解:
a. 中间商并不是制造商所雇用的分链锁中的一环,而是一个独立的市场营销机构,他逐渐形成了以实现自己目标为最高只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能自由制定政策而不受他人干涉。
b. 中间商主要执行顾客购买代理商的职能,其次才是执行供应商销售代理商的职能,他卖得起劲的产品都是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不一定是生产者叫他卖的产品。
c. 中间商总是努力将他所供应的所有产品进行货色搭配,然后卖给顾客,其销售努力主要用于取得一整套货色搭配的订单,而不是单一货色的订单。
d. 生产者若不给中间商特别奖励,中间商绝不会保存所销售的各种品牌的记录。而那些有关产品开发、定价、包装和激励规划的有用信息,常常是保留在中间商很不系统、很不标准、很不准确的记录中,有时甚至故意对供应商隐瞒不报。
激励的首要步骤,就是站在别人立场上了解现状,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不应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看待问题。
生产者必须尽量避免激励过分与激励不足两种情况。生产者必须确定应花费多少力量以及花费何种力量来鼓励中间商。
a. 当生产者给予中间商的优惠条件超过他取得合作与努力水平所需条件时,就会出现激励过分的情况,其结果时销售量提高而利润量下降。
b. 当生产者给予中间商的条件过于苛刻,以致不能激励中间商的努力时,则会出现激励不足的情况,其结果是销售量降低、利润减少。
对中间商的基本激励水平应以交易关系组合为基础,如果对中间商仍激励不足,则生产者可采取两条措施:
a. 提高中间商可得的毛利率,放宽信用条件,或改变交易关系组合使之更有利于中间商。
b. 采取认为的方法来刺激中间商,使之付出更大努力。
不论上述方法是否与真正交易关系组合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生产者都必须小心观察中间商如何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看待、理解这些措施,因为在渠道关系中存在着许多潜伏的矛盾点,拥有控制权的制造商很容易无意识地伤害到中间商的商誉。
生产者在处理他与经销商关系时,常依不同情况而采取三种方法:
a. 合作:
不少生产者认为,激励的目的不过是设法取得独立中间商、不忠诚的中间商或懈怠的中间商的合作。
他们多利用高利润、奖赏、津贴、销售比等积极手段刺激中间商。如果这些不能奏效,他们就采取一些消极的惩罚手段。
这些方法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者从未认真研究过经销商的需要、困难及优缺点,相反,他们只是依靠草率的刺激一反应式的思考把很多繁杂的手段拼凑起来而已。
b. 合伙:
一些老于世故的企业往往试图与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伙关系。
这就要求制造商必须深入了解他能从经销商那里得到什么,以及经销商可从制造商那里获得什么。
这些都可用市场涵盖程度、产品可得性、市场开发、寻找顾客、技术方法与服务、市场信息等各种因素来衡量。
制造商希望经销商能同意上述有关政策,并根据其遵守程度的具体情况确定付酬办法。
c. 分销规划:
分销规划是制造商与经销商可能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更密切的关系。
分销规划:指建立一个有计划的、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垂直市场营销系统,把制造商的需要与经销商的需要结合起来。
制造商可在市场营销部门下专设一个分销关系规划处,负责确认经销商的需要,制定交易计划及其他各种方案以帮助经销商以最佳方式经营。该部门和经销商合作确定交易目标、存货水平、商品陈列计划、销售训练要求、广告与销售促进计划。借助该部门的活动,可以转变经销商对制造商某些不利看法。
过去经销商可能认为他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他与购买者站在一起共同对抗制造商的结果,现在他可能转变这种看法,认为他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他与销售者站在一起,作为销售者精密规划的垂直市场营销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