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商品生产以来,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造成了生产于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背离,导致了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2.为决解矛盾,满足消费需要,必须在商品交换的同时,提供商品的时间效用和地点效用。便出现了与商品交换密切相关的物流概念。
3.物流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日本所引用,在我国曾一度叫做“商品储运”。
4.物流:指通过有效地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
5.物流的任务:包括原料及最终产品从起点到最终使用点或消费点的实体移动的规划与执行,并在取得一定利润的前提下满足顾客的需求。
6.关于物流对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作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924年就曾有过精辟论述。他在作民生主义演讲时指出:“运输迅速,交通灵便,然后各处的原料才是很容易运到工厂内去用。工厂内制造的出品,才是很容易运到市场去卖,便不致多费时间,令原料与出品在中道停滞,受极大的损失。”
7.彼得·德鲁克曾在1962年4月号《幸福》杂志撰文指出:物流是当时美国“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疆”,也正是市场营销“最后的黑暗大陆”。这句话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关注物流问题。
8.德鲁克的这一论断被学术界称作“黑大陆”说,此外,关于物流的说法还有“物流冰山”说、效益背反说、第三利润源说等。
①“物流冰山”说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的。他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
②效益背反说:指在物流领域中,经常会出现经济的不经济、不经济的经济行为等经点的经济学挬论。产品进入分销渠道后,过分简单的包装会降低产品的防护效果及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反之,包装的多投入,往往会换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扩大产品销售、增加利润收入的美满结局。
9.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物质资源领域,人力资源领域。
①在物质资源领域,起初是大自然提供的廉价原材料、燃料,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通过节约消耗、综合利用、资源再生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这样所取得的利润称之为来自“第一个利润源”。
②在人力资源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科技进步,采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样所取得的利润称之为“第二个利润源”。
③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提升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所重视,成为“第三个利润源”。第三个利润源的有效性已经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间中得到证实。
10.与经济全球化和电子上午的广泛应用相适应,现代物流呈现处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自动化和国家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