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对新文学的影响。文学社团的蓬勃发展,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此篇导图详细的总结了他的思想,作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观念变革
实际19c世纪末中国文学已经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
(1)“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
最先提出-梁启超
“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仍可见其局限性)
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比梁来得更彻底)
文界革命-(一种文体革命)
梁启超: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引进“西欧文思”,以俗语、外来语入文,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关系》)
(2)语言观念的变革
黄遵宪最早提出“言文一致”
中国古代言文分离,说话时并不会像写文章时一样“之乎者也”
代表人物: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
“愚天下之具,莫文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首次将“白话”与“文言”二元对立,倡导使用白话,成为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晚清白话文报刊大量涌现
(3)清末翻译的兴盛
林纾
《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国第一部翻译的西洋小说)《黑奴吁天录》
严复
译作《天演论》
总结: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晚清一系列的文学变革是文学革命的序幕。//不过,近代文学变革仍属于传统文化自身的内部调节,真正全面的文学变革还有待于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与契机。
2.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强劲动力
(1)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深感思想启蒙的迫切需要
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经济、文化条件成熟
(2)新文化运动的肇始
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民主和科学”
(3)新文化运动所开展的“思想启蒙”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对封建专制主义和“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进行猛烈抨击,倡导思想自由。
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间的关系: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推动力是新文化运动。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而且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
“文学革命”的发难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同年,胡适、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求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标
推到雕琢的阿谀奉承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逐步深入
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侧重语言(白话文)
周作人——>“人的文学”
“文学革命”所引发的几场论争-新旧文化阵营的激烈论争
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旧戏曲等旧文学的批判。(认为起其封建、复辟、享乐)
林蔡之争-林纾vs蔡元培-林纾一开始维新,后来保守,反对白话文
对“甲寅派”的批驳-提倡“读经救国”文化上的复辟
与学衡派的论辩-(学衡派)保守主义,坚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五四新运动
文学革命取得重大实绩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创作去的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对新文学的影响
理论建设从外国文学汲取源泉
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文艺先驱在文学革命初期对新文学建设理论的探讨都是在外国文学思潮理论的影响下开展的
译作是文学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文学初期的作家,无一不受到西方文艺思潮和创作手法的影响
文学社团的蓬勃发展
1.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时间地点:1921年1月,北京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即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其创作较多受到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多用现实主义手法,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灰色人的批判
结束:1932年 《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创造社
1921年6月 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表现出来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强调个人性
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创造社(浪漫主义)双峰对峙
3.新月社
1923年,北京。发起人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4.语丝社
1924年《语丝》周刊创办标志。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等。
“语丝体”-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
5.湖畔诗社
1922年,杭州。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潘漠华。诗歌合集《湖畔》。(大多情诗)
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白话文学论”
文学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是其理论基础,为新旧文学交替找到了理论支撑
“白话文学”的主张
重视文学语言形式的变革,将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视为文学革命最迫切最实际的举措
从语言形式即工具的角度肯定白话文学,并将此作为摆脱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突破口
2.周作人“人的文学”
受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以“人的文学”来标新文学的内容与特质,适合了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对文学革命起到很大推进作用
后来转入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提出“自己的原地”的文学观。周作人强调要尊重创作个性,维护文学的艺术独立及其审美价值,这后来成为很多作家的共同追求-也是一种反思前期功利性的表现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萌芽期(1917.1-1919五四运动爆发)
活跃期(“五四”-1926“三一八”惨案)
沉寂期(“三一八”惨案-1927“四一二”事变)
创作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和显现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