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创造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等等。
初中历史8上第4课修正版:洋务运动的兴起(1861,同治元年);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同治年间);建立新式海陆军(光绪年间)。
初中历史 9下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笔记包括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等。
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世界各种力量仍在进行新的分化和组合,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9下 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背景
1918~1922年,苏俄内战
经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列宁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为三年国内战争的取胜奠定了物质基础
时间
1921年春
内容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创造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成立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6年
过程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成果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特点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评价
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
但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使苏联后期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农业集体化
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使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行,解决粮食问题
开始时间
20世纪30年代
措施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加快组建拖拉机,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总特点——道路曲折
两次转折
第一次
列宁执政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
斯大林执政时期,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国外
帝国主义包围
国内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积极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从长远看,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