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
生物知识梳理,包括细菌、霉菌、病毒和寄生虫四部分内容,需要的可以看下哟。
编辑于2022-10-19 22:46:58 广东生物
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学特性:弧菌属,为革兰阴性厌氧菌
流行病学:存在于大多数港湾和海岸线区域,大多数发病在夏季
致病性:腹泻、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和头疼,与食用污染的蟹类、牡蛎、虾和龙虾有关
预防措施
控制生长的时间和温度
加热水产品和防止加热后的交叉感染
避免加工积压
沙门氏菌
生物学特性:革兰阴性无芽孢直杆菌,菌体周生鞭毛,能运动。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5~37℃
流行病学:存在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肠道内,鱼,肉,禽,蛋,乳等食品,主要感染禽类
致病性:恶心,呕吐,腹部痉挛和发烧,入食入后可在消化道内增殖,引起急性胃肠炎和败血症
预防措施:
4℃温度下冷藏
加热水产品
防止加热杀菌后交叉感染和禁止病人和沙门菌携带者进入加工间
大肠埃希菌
生物学特性: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
流行病学:发生于夏秋两季,在粪便中存活更久,动物牛、羊、猪、鸡、马、鹿、鸽子,海鸥,牛肉生乳、鸡肉、蔬菜、水果
致病性:通过血液入侵,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腹痛、高烧和血痢
预防措施
充分加热杀菌控制
在4℃下冷藏产品
防止烹调过程中交叉感染和禁止有病人员加工食品来防止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学特性:为球形,无芽孢,鞭毛,革兰染色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
流行病学:多见于春夏季,乳、肉、蛋、鱼及其制品,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致病性:50%健康人的鼻腔、咽喉,头发,皮肤上都有发现,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
预防措施
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牛乳及其制品的污染
高温处理后再进行加工生产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特点:分布广,生存环境可塑性大,适应范围大
流行病学: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贮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通过“口腔一粪便”进行传播
致病性: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膜,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预防措施
蒸煮、巴士杀菌
防止二次污染来控制。
霉菌
黄曲霉毒素
化学性质:耐热,在烹调加工温度下破坏较少,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
毒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
防止措施:防止食品,特别是粮食受到霉菌的污染,为此应保持粮粒清洁完整,及时晒干,晒透后入仓
3-硝基丙酸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毒物的主要靶器官为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
致病性:轻者呕吐,头晕,视力障碍,重者四肢强直性抽搐,手呈鸡爪状,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衰竭和死亡
展青霉素
流行病学:主要在果汁等果制品中出现
致病性:主要为神经毒性,可造成动物的痉挛,肺出血,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有致癌性
病毒
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__ 生物学特性:病毒基因为单股RNA,遗传学性质稳定,耐温、耐寒、耐酸
流行病学: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蛤类,毛,牡蛎,泥螺、蟹等引起甲肝爆发流行。多发于冬季和早春
致病性:潜伏期为2~6周,症状包括发热,厌食,恶心,嗜睡,深色尿和黄痘,肝脏疼痛并增大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和有潜在疾病的人身上
预防措施
彻底加热产品和防止产品加热后交叉污染来预防
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
要做好食具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性: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
流行病学:输血和注射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经口感染,两性接触传播
致病性:在各型肝炎中危害最大。病毒感染后,可以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携带者中的一部分能发展成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预防措施:注射乙肝疫苗
戊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性:单股正链RNA病毒,呈球形,无囊膜,不稳定,容易被破坏
流行病学:经“粪一口”传播,日常生活传播,多在雨季或洪水后,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但大流行于水型流行为主
致病性:潜伏期为2~11周,多为轻中型肝炎,常为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戊肝病毒
预防措施
戊肝病毒感染后可产生免疫保护作用,防止同株甚至不同株戊肝病毒再感染
预防同甲型肝炎
禽流感病毒
生物学特性:分为甲、乙、丙三型,人类流感与禽流感的致病病毒均
流行病学:地理,气候,人文,监管因素,鸟类传播,养殖方式和生存环境
致病性:潜伏期一般为七天内,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全身不适
预防措施
注意休息,室内空气通风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不接触粪便及分泌物
疫苗接种是预防禽流感的唯一有效措施
诺沃克病毒
生物学特性:含脱氧核糖核酸,圆形,无包膜,似属于DNA病毒。病毒抵抗力较强, 耐乙,酸及热,60℃、30min不能完全灭活
流行病学:以秋冬春季多见,感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大龄儿童及成人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免疫力短暂
致病性:主要引起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的可逆性病变,潜伏期一般24~48h。起病突然,以轻重不等的呕吐或腹泻为主要表现
预防措施
充分加热产品和防止加热后的交叉污染来预防
还应加强患者的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防止水源污染
口蹄疫病毒
流行病学:病猪的各种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有传染性。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热,出现水泡,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致病性:在蹄冠,蹄叉,鼻镜,母猪乳头出现水泡,病初体温40~41℃,减食,出现跛行,出现胃肠黏膜出血性炎症
预防措施:对病猪、带毒猪实行坚决扑杀,做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猪群进行疫苗注射接种
疯牛病病原
生物学特性:不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而是一种不含核酸仅有蛋白质的蛋白感染因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蛋白酶具有抗性
流行病学:感染途径有:使用感染了疯牛病的牛肉及其制品会导致感染,特别是从脊椎剃下的肉
致病性:染病后生物体的认知和运动功能严重衰退直至死亡,受感染的人会出现睡眠紊乱、肌肉萎缩、视觉丧失、进行性痴呆等症状,而且会在发病的一年内死亡
预防措施:只有防范和控制这类病毒在牲畜中的传播,坚决予以宰杀并进行焚化深埋处理
寄生虫
猪带绦虫
致病性:成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人是唯一的终末宿主。猪囊虫寄生于中间宿主猪、狗、猫。囊尾使人得绦虫病,使人出现贫血,消瘦,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
治疗病人
管理厕所猪圈
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肉类检查
姜片虫
致病性:经口感染,人类因生吃菱角,荸荠,菱白等水生植物而易感染,感染后可出现消化道症状:贫血、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当虫体寄生过多时由于吸盘发达,吸附力强
预防措施
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粪便管理
积极查治传染源
蝈虫
致病性:蝈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吸食半消化的食物,并且分泌毒素,引起人体精神不安,蝈虫还可能钻进胆管或阑尾,引起胆道蝈虫病或囊尾炎
预防措施
必须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
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
在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
旋毛虫
致病性:多寄生于猪、狗、猫以及野猪,鼠等体内的隔肌,舌肌和心肌,又从向人体肌肉移形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高烧等症状
预防措施
把住“入口关”,不吃生的或半生熟的肉类,讲究个人饮食卫生
加强肉类和食品卫生管理
改善养猪方法,提倡圈养,查治牲畜
弓形虫
致病性:寄生在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可引起勾形虫病,人患本病多见为胎盘感染,胎儿早产等,成人发病极少,一般无症状
预防措施
加强对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隔离
强化肉类食品卫生检疫制度
孕妇不养猫
中华分支睾吸虫
致病性:由中华分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 管内引起的,称肝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