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历史必修一第七课思维导图,包括:选官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中央官制——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赋税制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夏商周
制度
世卿世禄制
选拔标准
血缘
目的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
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
提高军事实力
汉代
察举制
常科
孝廉
秀才
特科
品行,才能
结果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创立者
魏文帝曹丕
原因
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措施
中央委任中正官位,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为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
初期
重视家世,道德,才能
西晋
看重家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评价
积极
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传统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
消极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中央控制→世家大族控制」
隋唐
科举制
建立与完善
隋朝建立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完善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自由报名→政权开放→阶层流动
过程
院试「童生试」
乡试
举人「解元」
会试
贡生「会元」
殿试
进士
状元
榜眼
探花
一等进士
次等进士
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
方式的公平性
范围的广泛性
时间的持久性
意义/评价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社会崇文崇学的风尚,促进儒学传播
为世界其他的国家借鉴,如西方文官制度
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考试以儒学为主,不利于科学发展。
中央官制——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三省六部制
尚书台改尚书省,与中书门下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文帝
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组成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
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政事堂
职能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发展过程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后改名为中书门下
意义
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新与缺
新
相权三分,加强皇权
职责分明,提高效率
集体议事,决策科学
缺
容易推诿责难,影响行政效率
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省间相互责难,影响办事效率
赋税制度
租调制度
背景
汉末人口流散,货币几近废弃
分类
税
田税
人口税
启税
役
力役
军役
杂役
颁布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一夫一夫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一定租调
基础
均田制→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
发展
唐初
对象
21~59岁的成年男子
庸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以纳绢或布代役
以庸代役的意义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赋税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两税制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骤降
解决财政困难
建立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规定
户税
每户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
地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时间
夏季
秋季
新在何处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简化收税名目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
固定收税时间
扩大收税对象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