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理必修三 (1)
这是一个关于地理必修三 (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区域的相关知识:区域的概念: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中国cw)〉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有一定吸引力和辐射范围区域经济区和贸易区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特点:①有明确的界线(行政界线)②区域差异(至少两个区域)③整体性—内部相对一致等。
编辑于2022-10-23 18:34:48 青海省这是一个关于地理必修三 (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区域的相关知识:区域的概念: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中国cw)〉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有一定吸引力和辐射范围区域经济区和贸易区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特点:①有明确的界线(行政界线)②区域差异(至少两个区域)③整体性—内部相对一致等。
地理必修三 (1)思维导图,主要是对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知识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三 (1)思维导图,主要是对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知识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地理必修三 (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区域的相关知识:区域的概念: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中国cw)〉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有一定吸引力和辐射范围区域经济区和贸易区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特点:①有明确的界线(行政界线)②区域差异(至少两个区域)③整体性—内部相对一致等。
地理必修三 (1)思维导图,主要是对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知识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三 (1)思维导图,主要是对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知识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相关知识
区域的概念: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中国🇨🇳) 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 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 有一定吸引力和辐射范围区域经济区和贸易区 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区域的定义:屈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是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实体区域一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特点:①有明确的界线(行政界线)②区域差异(至少两个区域)③整体性—内部相对一致
我国的区域范围 东南西北四至点 最北为漠河53度N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135度N 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最南曾母暗沙4度N
总结: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②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他一般包含自然经济在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五大要素 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文(自然要素)
(2)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为基本要素)植被,土壤,水文
三大自然区区域范围
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三大自然区的范围
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葛盆地等地貌单元 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地貌单元,涉及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四川西部,甘肃西部,新疆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3).决定自然区域产生的基本要素:地形和气候
直观标志:土壤和植被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米以上,本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部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m到2000m左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本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阶梯,在第二阶梯以东地区海拔都在500米以下,本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四大高原①青藏高原②云贵高原③黄土高原④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①准葛尔盆地②塔里木盆地③柴达木盆地④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①东北平原②华北平原③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流
青藏高原形成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大约在2.4亿年前,印度洋板块中的南亚次大陆撞向亚欧大陆从而抬升地壳,逐步形成青藏高原,目前,青藏高原的总面积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形成了终年低温的高山气候,许多地区平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气候十分寒冷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东起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的黄土高原相接。地表荒芜,植被稀疏气候状况十分类似于南北两极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山脉上分布着大量的山岳冰川,是世界上除了南北两极地区之外,冰川分布最多的地区。气候总特点辐射强,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候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多风,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内蒙古高原地势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古有“瀚海”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牧场之一。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蒙古高原内部地貌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沙漠、戈壁等多种地形。 由于地处中纬度内陆,大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只有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春季风大少雨,夏季温热短促,秋季气温剧降;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变率大,无霜期短。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地表被水蚀,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包括的省区有陕西,山西,河南,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七个省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
四大盆地
准葛尔盆地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分布:新疆北部(天山—阿尔泰山之间)
塔里木盆地沙漠略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分布:分布新疆南部(天山—昆仑山之间)
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滩沙漠东有沼泽和盐湖分布:青海西北部
四川盆地为外流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 分布:四川东部,重庆东部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面积大多黑土部分地区有沼泽 分布: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北山之间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都在50米以下 分布: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泊密布 分布:巫山以东长江干支流两岸的地区
3.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北方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温度带 河胡冰期 地形 植被类型 0°以下 800mm以下 温带季季风气候 有结冰期 平原和高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界线 南方 0°以上 800mm以上 亚热带季风气候 无结冰期 平原和丘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三个经济带
1.东部,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上海市,北市,天津市 2.中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3.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
区域差异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经济地带最高) 2.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东部经济地带最快)
区域位置上的差异
(1)东部①经济带沿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②地势平坦,区内及国际联系比较的便捷 (2)中西部①距还叫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历史背景,开放顺序
(1)历史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由西向的东移趋势 (2)开放看,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
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耕作制度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交通方式 居民建筑 北方 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 旱地 小麦和桃、梨 北方以马、铁路为主 平顶 界线 南方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田 水稻,油茶,香蕉,柑橘 以船为主水运 尖顶
云贵高原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中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海拔在400~3500米之间云贵高原上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差别显著。该区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受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北盘江、乌江、沅江及柳江等河流切割,地形较破碎,多断层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