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机构投资者治理:从幕后到台前
这是一篇关于机构投资者治理:从幕后到台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理分析、我国机构投资者:不在沉默、机构投资者的种类和特点。
编辑于2022-10-23 19:35:46机构投资者治理:从幕后到台前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理分析
早期的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
法律制度方面的制约
分散风险的内在需要
早期的机构投资者所持股票占上市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比例较小,投资高度分散化。
资本市场的发展促使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许多机构投资者面临两难局面后采取了私下沟通、代理投票和提出股东议案等方式把其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传达给管理层,直至机构投资者转而采取积极干预的办法,向董事会施加压力,迫使董事会对经营不善的公司,用更换总裁的办法,彻底改变公司的根本战略和关键人员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
行为干预
机构投资者作为投资人有参与到被投资公司的管理的权利
外界干预
直接对公司董事会或经理层施加影响,使其意见收到重视
机构投资者与ESG
ESG分布代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投资机构通过可量化的评估方法,将这些因素转化为投资标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价标准,并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应用于投资决策中。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严格限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渐趋宽松
机构投资者成长很快,规模不断扩大。
以“股东至上主义”为核心的股权文化的盛行。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
有效监督假说
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较大,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其集合了众多的零散资金进行投资,在公司的持股比例更高。
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更多的接触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从非公开渠道获得公司更多的信息,使得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减低,从而强化了对企业的监督。
价值损害假说
一些机构投资者往往追求短期利益,不仅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影响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
机构投资者的业务多以金融市场投资为主,不具备管理企业的相关技能与经验,并不能有效改进企业决策,甚至还会出现反效果。
机构投资者本身也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其目标可能与所投公司的目标不一致
无效治理假说
机构投资者大多采取分散投资的策略,单个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低,很难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若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的评价不高甚至存在敌意,就会形成一种内部壁垒,使得机构投资者不能有效的发挥其监督作用。
我国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本身治理水平高的公司,而非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
我国机构投资者:不在沉默
早期的机构投资者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证券投资基金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都是以证券公司为母体,基金与发起人的关系过分密切。公同的决策人员主要来自于证券公司的高层,交易经理大多来自于证券公司自营盘的操作人员。这种自身结构上的不够健全导致基金经理们在投资时对上市公司治理的淡漠和远离,只致力于短期的盈利。
证券公司
传统业务:投资银行,经纪、资产管理
自营业务
客户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管理业务
三类企业
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初露端倪
解决国内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需要机构投资者的介入。
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正面临着转变投资理念、开辟新的投资途径的任务。
借鉴海外经验,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提高法治水平,完善外部政策环境
顺应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规律,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培育更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专业
理性
守法
培育新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要在存量上对现有机构投资者进行大规模扩容,而且要在增量上全方位引进新的机构投资者。
通过多种方式,引入更多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探索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提高投资者服务水平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机构投资者逐步参与公司治理
涉及一般性的公司治理,主要是股权转让、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财务评价
着重于监督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机制以及管理决策等。
投票权问题
董事会结构问题
内部人控制问题
大股东滥用控制权从事某些关联交易和进行担保的问题
中小股东保护问题
信息披露问题
资产重组问题
公司收购中的反收购措施的正当性问题
股东、董事、经理层、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流通股份额较大的上市公司
绩差却有潜质可挖的上市公司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对象选择
机构投资者的种类和特点
机构投资者的含义
机构投资者区别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具有一定的组织构架,由专业人士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投资领域也非常广泛,其管理资金的种类主要有基金和保险。
美国学者Brancato
机构投资者是用来管理长期储蓄的专业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由专业人士进行运作和管理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并且,由于这些机构需要确保基金受益人满意的投资回报,因此他们需要根据行情不断地调整基金的结构和份额。
《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词典》
机构投资者的种类
狭义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各种证券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及保险基金。广义的机构投资者除上述机构外,还包括各种私人捐款的基金会、社会慈善机构甚至教堂宗教组织等。
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往往投资于一些大公司的债券,但债券的持有者除了该公司不能履约还债或申请破产保护之外,实际上对该公司没有什么控制权。而且, 即使该公司不能履约还债或已申请破产保护时,债券持有者也无法对该公司施加更多的影响,对该公司的债务索取权只能排到所有索取权的末端。因此,保险公司与银行很相似,在公司中基本上是完全被动的投资者。
共同基金与投资公司
即是结合众人的金钱,交给投资理财专业经理人进行投资、规划与执行。
养老基金
养老基金预知性的进入和退出的的措施,对于他们来说,资产的流动性比其他金融机构显得更为重要。
养老基金已经变得非常庞大,所持有的股份在市场变化中举足轻重。
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是指按照信托契约原则,通过发行带有受益凭证性质的基金证券而形成的证券投资基金组织。由经理人依照信托契约从事对信托资产的管理,由托管人作为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负责保管基金资产;其设立法律性文件是信托契约而没有基金章程,基金管理人、托管人、投资人三方当事人的行为通过信托契约来规范。
公司型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等投资对象的投资机构,其在法律上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投资公司,内设有董事会,代表投资者的利益行使职权,其日常运营依据于基金公司章程;基金投资者通过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成为基金公司的股东,按所持有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以及分享投资收益。公司型基金在形式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不同于一-般股份公司的是,它是由公司法人自行或委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
公司型基金与契约型基金主要的区别有:①在投资人身份上,公司型基金通过发行股票募资,基金投资人取得该基金的股权,是基金的股东;契约型基金通过发行收益凭证募资,投资者是基金份额的持有人。②在法律地位上,公司型基金具有法人资格,依据公司章程运作;契约型基金不具有法人资格,依据信托契约运作。③在资金属性上,公司型基金的资本及投资收益构成该基金的法人财产;契约型基金的资本及投资收益构成基金管理人管理的信托财产。④在基金资产的委托上,公司型基金可以聘请发起人或其附属机构担当基金管理人,但更多的是聘请与基金发起人无关的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充当基金管理人;契约型基金的基金资产的委托过程没有竞争选择机制,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在其中起着支配的作用,通常成为基金管理人。⑤在治理方式上,公司型基金主要依靠董事会(含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进行监督;契约型基金主要依靠基金托管机构对基金进行监督。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
中长期偏好
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追求的是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一般来说, 机构投资者多是长期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追求的是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特别关注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因此,机构投资者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情况和长期发展情况,以及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
专业性
机构投资者都拥有行业及公司分析专家、财务顾问等,具有人才优势。机构投资者为了在股票投资中取胜,特别重视对行业及其公司基本面的研究
股东身份
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股东身份,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参与上市公司的有理。机构投资 者,是所持股票公司的股东,因此就有影响上市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就可以利用股东身份,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参与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