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光合作用(一)高中生物
植物生理学第三章光合作用知识总结,包括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叶绿体及色素、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编辑于2022-10-26 07:38:57 湖北省光合作用(一)
绿叶中色素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基本原理
色素的提取
绿叶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
色素的分离
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慢。这样,绿叶中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
提取过程
取材,研磨,过滤,收集
叶片要绿、要新鲜:色素含量多
研磨迅速充分:提取色素多,防治溶剂挥发
单层尼龙布:过滤不能用滤纸,滤纸会吸附色素
及时将试管口用棉塞塞紧:防止溶剂挥发
无水乙醇:防治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色素的分离
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纸层析法,观察结果
制备滤纸条
剪滤纸条:将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并在一端剪去两角
防治层析液在滤纸条的边缘扩散过快
画滤液细线:在距去角的一端1 cm处用铅笔,一条细的横线。
画滤液细线
取滤液: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
画线: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
细 直 齐
重复画线:待滤液干后,再重画一到两次
使分离的色素带清晰
纸层析法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随后用棉塞塞紧试管口,注意不能让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防治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观察结果
滤纸条上有四条色素带
结果分析
①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高低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②各种色素的含量一般情况下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①未加二氧化硅(石英砂)或研磨不充分,色素未充分提取出来。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绿叶或绿叶用量少,滤液中的色素(叶绿素)含量太少。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导致提取液中的色素浓度太低。 ④没经过干燥处理。 ⑤未加碳酸钙或加入的量过少,叶绿素分子被破坏。 ⑥忘记画滤液细线。⑦忘记加碳酸钙导致叶绿素被破坏。⑧滤液细线不能达到细、直、齐的要求,使色素扩散不一致。 ⑨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⑩所用叶片为“黄叶”
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①②③⑤
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④⑧
滤纸条上看不到色素带:⑥⑨
滤纸条上只呈现胡萝卜素、叶黄素的色素带:⑦⑩
绿叶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及功能
吸收光谱
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它们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很相似,但也略有不同
色素的功能:捕获光能(四种色素),即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叶绿素a)
应用
遮光的条件下叶片(比如同一植物底层叶片)中叶绿素a/b降低,弱光下的吸收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捕光能力,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在遮光条件下,以蓝紫光为主的散光占比增加)
温室或大棚种植蔬菜应该选无色透明的玻璃、塑料薄膜,目的为了让各种波长的太阳光都穿过塑料薄膜,即让植物吸收更多的光能;在大棚内补充光源时,照明灯在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最好选蓝紫光和红光
海洋中的藻类分为绿藻、褐藻、红藻,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依次是浅、中、深。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水对红、橙光的吸收比对蓝、绿光的吸收要多,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短波长的光。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光照
光照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因素,植物在黑暗中一般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温度
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另外,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因而秋天叶片变黄。
矿质元素
叶绿素中含N、Mg等矿质元素,若缺乏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老叶先变黄;Fe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Fe也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幼叶先变黄。
秋天,一些叶子为什么会变黄?
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叶片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而变黄
秋天,另一些叶子为什么会变红?
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环境,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寒冷而逐渐降解,叶片呈现红色。
叶绿体的结构适于进行光合作用
叶绿体
形态
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结构
外膜;内膜;基粒(由两个以上类囊体堆叠而成);基质。
功能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吸收光能的4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
叶绿体内有如此众多的基粒和类囊体,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只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才含有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色素只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而液泡中的色素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叶绿体不是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场所,如蓝细菌没有叶绿体,它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
恩格尔曼实验
实验材料的选择:选择水绵——具有细而长的螺旋带状叶绿体便于观察。
排除干扰的方法: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环境中氧气和光的干扰。
观察指标的设计:通过检测需氧细菌的分布,准确地判断出释放氧气的部位。
实验对照的设计:用极细的光束照射,获得光照部位和无光照部位的对照实验;进行黑暗条件下局部光照和完全暴露在光下的对照实验,明确实验结果是由光照引起的。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探索
探索
1937年希尔(英国),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无CO2条件下可释放出氧气,说明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
注意:反应体系中可以还存在其他氧元素供体,不能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都来自水;因为悬浮液中没有CO2,糖类合成时需要CO2中的碳元素,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类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
1941年鲁宾和卡门(美国),H218O+CO2→18O2 ,H2O+C18O2→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美国),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检测其放射性,说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
1954年、1957年阿尔农(美国),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光合作用的原理
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NADP+、ADP和Pi;②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注意
色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催化
光反应中由光能转化的化学能并非只储存于ATP中,其部分能量储存于NADPH中。NADPH的作用:可作为暗反应的还原剂;储备部分能量供暗反应利用
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叶绿体中C3的还原等叶绿体内的生命活动,不用于叶绿体外的其他生命活动。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
一些质子(H+)逆浓度从类囊体的基质侧泵入到囊腔侧;另一些质子(H+)在类囊体的基质侧和NADP+形成NADPH。
光系统Ⅱ在类囊体的囊腔侧进行的水的光解产生质子(H+)。4、类囊体内的高浓度质子通过ATP合成酶顺浓度梯度流出,而ATP合成酶利用质子顺浓度流出的能量来合成ATP。
条件变化时光合作用各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关键点的移动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
叶片中含有空气,放入水中会上浮,抽调氧气后叶片下沉。光合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氧气,O2充满细胞间隙,叶片上浮。
实验流程
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0.6cm的打孔器打出圆形小叶片30片,打孔时避开大叶脉。
大叶脉部分含有的叶绿体少。该实验中所取的叶片大小和生理状态应该是相同的,打孔时要取叶片的相同部位。
将圆形小叶置于注射器内。注射器内吸入清水,待排出注射器内残留的空气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并缓慢地拉动活塞,使圆形小叶片内的空气逸出。重复2—3次。处理后的叶片因为细胞间隙充满了水,所以全部沉到水底。
将处理过的圆形小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待用。
防止光照干扰实验结果
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富含CO2的清水(可采用吹气法补充CO2,也可以用质量分数为1%-2%的NaHCO3溶液)
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别向3只烧杯中各放入10片圆形小叶片,然后置于强中弱三种光照下。利用小烧杯与光源的距离来调节光照强度。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圆形小叶片浮起的数量
本实验中的数值并不代表真正的光合速率,而是光合作用的净积累值,即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差值。
变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
光照越强,烧杯内圆形小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说明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LCC黎澈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