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通史 阶段二 秦汉时期
高中通史 阶段二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知识梳理,本图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展开。
高中复习 一轮 通史,主要内容有:明朝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农耕经济的发展繁荣、农耕经济的迟滞想、明清时期的思想。
宋元(960--1368)—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 【阶段特征】政治:①民族政权并立并走向统一,民族进一步融合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体现分化事权,重文轻 武,守内虚外等特点;地方治理...
220——907年、唐太宗时,依照山河形式,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变为道,州,县三级。唐朝中期,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阶段二——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220年
政治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内容
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①创立:嬴政自称始皇帝②权力:总揽全国政务、经济和军事等大权,封禅祭天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④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直属于中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完善
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组成中朝(內朝),参与军国大事,削弱外朝
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为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完善封建法制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具有封闭性
外戚宦官专权,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东汉后期,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证权
经济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②汉朝后,代田法2.耕作技术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去等
手工业的进步
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成就1.冶金业①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②东汉杜诗发明水里鼓风冶铁工具水排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3.纺织业①西汉时在长安设置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②丝织技术相对成熟③西汉时,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①受时间,地点限制,总体水平不高②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思想文化
秦汉时期的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影响:极为消极,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恢复,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③三纲五常
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③教育: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各郡县设立学校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科技
造纸术
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数学《九章算术》
概况: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制计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影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完整体系
农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医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文学:汉赋
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如《子虚赋》《上林赋》《二京赋》等
绘画
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
书法
小篆:创始于秦国;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