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最新教材,分享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的思维导图整理,全书整理 10个单元共29课,主要讲述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风云,一张思维导图让你全面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编辑于2022-10-27 17:11:57 江苏省高中新教材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全书整理10个单元共29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主要古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 共同特征:①渔猎采集,群居生活。②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主要古人类: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共同特征:①大量使用陶器。②原始农业,饲养家畜。③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原始社会的解体:贫富分化,不平等→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迈入阶级社会
从部落到国家
万邦时代:阶级分化明显,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夏:世袭制(公共权力的出现),聚族而居。(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
商和西周
商(公元前1046年,为周武王所灭)加强统治的措施:①通过神权强化。②内外服制。
西周(公元前771年,为犬戎族所灭)
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分封对象:同姓诸侯,先王之后,异姓功臣。
基本内容:分封土地、人口等,同时承担各种义务。
影响:①巩固周王室统治并扩大疆域②封国独立性强,造成分裂割据
宗法制
概念: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原因:防止统治者之间因权力继承和财产分配问题而发生矛盾。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远近亲疏。③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④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①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②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共同特征:①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②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集体耕种 ③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④养蚕缫丝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概况(了解即可):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和中间
基本概况:周朝的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华夏认同(理解记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一些少数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之后,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概况:①农业:⑴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⑵新建水利;手工业上有钢铁冶炼和煮盐业⑶井田制瓦解,土地逐渐私有。 ②商业⑴货币流通广泛⑵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⑶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⑷“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
变法运动
目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
效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重点记忆)
时间:公元前356年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内容:
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受田于百姓。
社会: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政治: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②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评价: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观念及贡献:①核心观念是“仁”;认为统治者应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道德感化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③主张社会改良④提倡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⑤进行古籍整理。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观念:①将天地万物本源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不是胡作非为)。
百家争鸣
背景: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瓦解③新兴的士阶层崛起④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
代表人物
孟子:人性善;“仁政” 庄子:逍遥自由;天与人不相胜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邹衍:五行间“相生相胜 墨子:兼爱非攻
意义: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统一背景: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地域经济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⑤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⑦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
统一过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
地方行政制度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其他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②修驰道、直道。③颁行法律,编制户籍。④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⑤焚书坑儒。⑥修筑长城。
统一影响
①促进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基础和版图基本轮廓。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④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⑤顺应人民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
秦朝的暴政
表现:①大兴土木,求先访药。②外出巡游。③赋役征发繁重。④刑法严苛。⑤焚书坑儒,思想控制。
结果: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大泽乡起义
时间及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结果:失败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最终刘邦打败项羽。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建立概况: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
原因:①吸取秦朝速亡教训②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措施:①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②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③重视农业发展。
结果: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原因:①秦亡教训。②社会习俗影响。
措施:前期分封异姓功臣,后期分封同姓诸侯。
影响:封国势力过大,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形成王国问题。后来爆发七王之乱,但很快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的权力,设立中朝。③确立察举制和征辟制为官吏选拔制度。④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经济: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及教育: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设立五经模式,设立太学和官学。
民族关系:①通过战争夺取大片区域。②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③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董仲舒的新儒学
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内容:①宣扬君权神授。②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③君主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五常”为人伦道德标准。④三纲五常为天经地义、绝对不能改变的王道之纲。
特点:包容性,时代性,政治性,神秘性
东汉的兴衰
西汉灭亡的原因:①外戚干政。②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③流民问题严重。
概况:公元九年,王莽夺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
光武中兴
政治:①平定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②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④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⑤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及思想: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奴婢。③重视儒学。
衰败
概况: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184年,太平道起义,最终失败。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两汉的文化
史学: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麻沸散;《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
西晋
建立过程: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的灭亡
过程:五胡内迁,八王之乱→316年西晋为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原因: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②八王之乱。③少数民族内迁,主导局势)
东晋与南朝
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
士族: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东晋的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一百七十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南方的开发
原因:①北方人民大批南下。②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④南方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⑤南方战争少,统治者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主要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四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在肥水之战后,土崩瓦解。
北魏
四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五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改籍贯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易汉服,说汉语。④改鲜卑姓为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六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以上5个朝代合称北朝)。后来北周灭掉北齐,不久后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概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代周称帝,改国后隋,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文帝死后杨广即位(隋炀帝)。
隋朝的建设
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大运河(作用: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④设立科举制。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的繁荣 与民族交融
巩固统治的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劝课农桑,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打击关陇贵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唐玄宗李隆基: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民族关系
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
吐蕃:七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九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靺鞨: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①民族融合,为统一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统治者励精图治。③隋唐的制度创新。④隋的统一。⑤开明的民族政策。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755-763)
原因:①唐玄宗广设军镇加强边防,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②唐玄宗沉迷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影响:①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②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控制力减弱。④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黄巢起义(875)
影响:虽然失败,但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灭亡与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延续与发展)局面的出现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此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合称五代。 后周世宗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的变化: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到汉初的军功爵制→汉武到曹魏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到清末的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内容: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依此受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前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只看重家世。
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发展过程(至隋唐):①隋朝建立后,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明清时期禁锢人的思想,阻碍近代科技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
雏型: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正式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评价: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改变九卿多是办理皇家内廷事务现象,六部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大进步。④减少了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赋税制度
两汉时期:田租,人头税,徭役→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唐初:租庸调制(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中期:两税法
均田令内容: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两税法
原因: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②唐中期赋税混乱。③纳税人口减少。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③以货币为主要征税形式,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⑤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原则。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①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教:①东汉末道教兴起。②魏晋南北朝时广为传播。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佛教:①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三武一宗)几度灭佛,但佛教发展为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发展到高峰的原因:①江南开发和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②制度的创新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③民族交融促进艺术交流,为文艺繁荣提供社会基础。④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对秦汉以来成就的继承,推动艺术的改造和创新。)
其他艺术:书法在东汉末年已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均已完备;隋唐时期,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因佛教广泛传播,修到了石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
总况:数学、农学和地理学取得新的成果。
①南朝祖冲之圆周率。②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
总况:进一步发展。
①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唐朝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③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用于战争。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⑤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中国名僧西行取经,有东晋的法显、唐朝的高僧玄奘。
佛教的外传:①唐朝高僧鉴真到达日本传授佛法。②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空海。
其他方面:①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藩镇割据):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官,节度使变为虚衔。②设转运司将赋税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杯酒释兵权。③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加强皇权(皇权衰微):①枢密院专掌军政,有调兵权不统兵;“三衙”与枢密院分权,统兵但无权调兵。②三司专掌财政。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①实行重文轻武的方针,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特点:重文轻武;加强监督;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影响:①有效的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专制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此后地方与中央分权的斗争中,中央处于绝对上风)。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助长了因循保守的风气,影响行政效率。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埋下积贫积弱的隐患。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与辽(1005年澶渊之盟)
刘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了一笔财物,称为岁币。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之后产生了榷场贸易。
北宋与西夏(宋夏和议)
北宋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北宋的财政情况:①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②机构设置重叠,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③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王安石变法
性质: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的富国强兵改革。 实质:封建国家和特权阶层的利益再分配。 背景:①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的失败为其积累经验教训。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④神宗皇帝的支持。
措施:①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②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④改进科举制度。⑤批评恩荫制,实行择优录用。⑥改革学校教育。
结果:达到了复国目的,增加了收入。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失败原因:①触犯特权阶层利益(主)。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③宋神宗急于求成,王安石性格固执。
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变。 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赵构为宋高宗。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每年缴纳岁贡。后来通过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维持南北对峙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
辽
建立者及时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916年建立,定都上京。
政策:①设置南北面官(双轨制)。②四时捺拨。
西夏
建立者及时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1038年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
政策:①基本模仿北宋。②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职。
金朝入主中原
初期发展
1114年举兵反辽。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 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 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政策制度: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②实行猛安谋克制(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兵农合一。
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世宗被称为小尧舜。
衰落:①内部:猛安谋克日益腐化。②外部: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过程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 后来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远征中亚、西亚、东欧。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完成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③设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④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⑤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元朝的民族关系
四等人制
目的: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 内容: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结果:民族矛盾逐渐减弱,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加剧元朝灭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①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有的地方一年三熟。②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专业化种植。③在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之下,边疆地区开发,农业有了显著进步。
手工业的发展
①制瓷技术有了重要改进,出现了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②矿冶业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西汉开始,北宋大量用,南宋焦炭,明朝焦炭流行)。③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④棉纺织业: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商业:①宋朝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有榷场(少数民族与宋朝的贸易)和民间贸易。②货币需求量剧增,铸造量大,开始出现纸币。元朝把纸币当作为主币发行。③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泉明。
城市: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③新变化:北宋城市不受时间、空间、官府严格控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经济重心南移
规律:①由北向南:永嘉之乱(初步)。②由内地向沿海:安史之乱(开始)。③靖康之变(完成)。
表现:①户口分布南多北少。②南方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财政收入依靠南方。③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缩短了航程,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的粮食。 影响:①带动了文化的进步,采取南北分卷制度。②带动海外贸易和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变化: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原因:①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③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世袭奴婢减少,更多来自雇佣,人身束缚减少。④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不抑兼并,比前代松弛。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
理学
目的:治理国家,为现实服务。 原因:①政权更替频繁,汉唐儒学出现危机,无法控制人心。②三教互相吸纳渗透,唐宋时调和风盛行。③两宋儒学者的复兴努力,尤其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氏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内容:①宇宙观:理是世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②人生观: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在社会上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③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④方法论:格物致知,把握先天存在的理。
影响:①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②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③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服务于君主专制,压制人性。
文学艺术
词
原因:①两宋时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娱乐兴盛。②国家的重文政策。③词的句式灵活,便于抒情。
代表人物: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和李清照。
散曲和杂剧
原因:①废除科举,文人进取无望。②元朝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的尖锐提供素材。
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地位: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话本和书画
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宋元时期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上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
科技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基本成熟。
沈括《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上有重要里程碑意义;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
少数民族文字
都仿照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辽创制契丹大小字;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开设女真进士科: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保存下来;成吉思汗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儿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称帝,定都应天府。
制度的变化
目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统治。
加强皇权:①废宰相,撤中书。②设内阁。③设立特务机构,重用宦官。
加强中央集权:① 废行省,置三司。②分封诸王。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7次)
背景: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性质:朝贡贸易体制下的政治行为。
到达地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地位: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影响: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③是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倭寇
起源: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断在东部沿海骚扰。
应对措施:①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实行海禁,结果走私活动猖獗。②后期: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抗倭。
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 后来瓦剌还在一次战役(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
隆庆和议(1571年):扩大了贸易关系,维持了和平局面
女真族的崛起与清朝的建立:①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对明朝开始进攻。②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州,在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③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来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④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奏折制度
特点:迅速,机密,详尽;便于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军机处的设立
时间:雍正时期。 性质:传达机构。 职能:初期处理西北军务;后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特点:简述密,跪做笔录。
文字狱
本质:思想文化专制强化君主专制。 影响:①阻碍思想学术的进步与发展。②造成文化摧残。
疆域的奠定
台湾的收复: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反击沙俄:①1689年,签署《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管辖西北:①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②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③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共治西藏:①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②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④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统治危机的初显
表现
内部:①人口急剧增长,引发人地矛盾。②资源危机。③政治腐败。④贫富矛盾。⑤农民起义屡屡爆发,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华夷秩序,天朝上国与以西方为核心的新的国际秩序的比较
闭关锁国: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发展
农业: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③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商品化程度加强。④推行垦荒政策。
手工业:①明朝后期,私营手工业渐占主导。②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厂(自由雇佣劳动,有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①白银大量流入。②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③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会馆。④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阻碍:①传统小农经济。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思想领域的变化
实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其范畴。
陆王心学:①核心理论为致良知。②主张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③主张知行合一。④发明本心。 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但隐含平等、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其他: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②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唯物主义思想。③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Summary
小说与戏曲
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小说:施耐庵《水浒传》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吴承恩《西游记》和吴敬梓《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戏曲
特点: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①代表作家有明朝的汤显祖和清朝的孔尚任。②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
科技
本土: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及地理和地质学。官方还有《永乐大典》(明)和《四库全书》(清)。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英国:①资本主义经济,机器化大生产。②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③坚船利炮。④殖民扩张。⑤工业文明。
中国: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生产。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装备落后,军备废弛。④闭关锁国。⑤农业文明。
Summary
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29日)
鸦片走私的危害:①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②加剧了政治腐败。③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④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Summary
爆发战争的原因:①直接:虎门销烟。②根本: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获得原材料。
《南京条约》:①割让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接受协定关税。④开放五口通商。
后来英法美又通过《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
影响:①主权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自然经济瓦解。③开创与外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新例,闭关锁国被打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④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到1858年;1860年8月到10月)
原因:①直接:要求修约被拒;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②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最早提出。将有关西洋各国的知识收集汇译成《四洲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Summary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到1864年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原因:①内部(根本):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②外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③直接:自然灾害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④主观(理论基础):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过程:①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1853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③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但领导集团日渐腐败。④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拨乱反正,重建领导核心。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的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特点:①反对封建——革命性。②小农经济——落后性。③绝对平均主义——空想性。
纲领性文件(均未能付诸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Summary
《资政新篇》(1859年)
Summary
Summary
失败原因:①根本: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②直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迫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提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1861年到1895年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背景及目的:内忧外患;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
内容:①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及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②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新式学堂。③建成新式海军。④派遣留学生。
结果失败
影响: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边疆危机
西北:①1864年,形成内乱局面。②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③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④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⑤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⑥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西南和东南:①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②1883年12月,中法战争打响。③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福建水师全军覆没。④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⑤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6月签订《中法条款》。⑥1885年台湾建省。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2)
原因:①根本: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侵略扩张,制定“大陆政策”。②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③欧美列强支持日本侵略。
过程:①1894年8月,战争爆发。②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③9月,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失去制海权。④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
《马关条约》:①割三地。②赔二亿。③开五口。④允设厂。
影响:①中国“双半”社会程度大大加深。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④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始: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表现:①政治:抢占租借地。②经济:加紧资本输出、建立工厂、争做中国的债主、抢修路、开矿山。③美国“门户开放”。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①社会: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阶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④思想: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康梁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过程:①1095年,公车上书,拉开序幕。②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
局限性:①没有行宪法、开国会。②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④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败因:①守旧势力强大。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③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把希望寄托于无实权的皇帝。⑤变法急于求成。⑥改革理论不成熟。⑦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影响:①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②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义和团运动
兴起原因:①根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直接:洋教势力猖獗。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口号:扶清灭洋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剿灭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意义: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过程:①1900年6月10日,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②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③6月21日慈禧太后“宣战”。④7月14日天津落。⑤8月中旬北京失陷。
东南互保:动摇的清政府统治根基,使中国南方富庶地区免于战祸影响,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
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②赔款白银4.5亿,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③将北京东郊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炮台,各国可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⑥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影响:①是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合流。④列强侵略由政治瓜分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⑤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双半社会的深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9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背景:①民族危机: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②阶级矛盾尖锐。③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⑤组织技术:兴中会等革命团体以及中国同盟会。⑥思想基础:三民主义。⑦多次军事准备,多次武装起义。
过程: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②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③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
Summary
清政府预备立宪:1901年到1905年实行新政。→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1枪。→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十四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南北议和):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统治;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确保民主共和。 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实际上确立责任内阁制)。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推动移风易俗。
Summary
局限性:①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②双半社会性质未改变。③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Summary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准备过程:①制造宋教仁案,并镇压二次革命。②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③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后来又规定总统任期10年,可连选连任。④1915年5月9日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开始:①1914年9月率百官祭孔。②1915年10月,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③1915年12月,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年号洪宪。④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护国战争
起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结果:许多省份相继宣告独立,在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焦点:民主共和↔封建专制。 实质: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军阀派系:冯国璋,直系(英美),控制苏赣鄂等省;段祺瑞,皖系(日本),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张作霖,奉系(日本)东北三省。
府院之争: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后被黎元洪免职,随后张勋进京“调解”,趁机拥溥仪复辟。其实质是美日在中国的利益争夺。
护法运动
第一次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第二次
1921年—1922年,其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参加一战(1917.8.14)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过程: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②派遣劳工,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①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刺激。②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
初步发展:甲午战后。
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提供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工业
特点:①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②分布于沿海地区。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④外国资本占主导。
概况:①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起来。②重工业中的化学工业也发展起来。
意义:①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社会生活
剪发辫、易服饰、用阳历、废缠足、改称呼、废跪拜。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源自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大
宣传思想:前期民主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影响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肯定的偏向。
积极影响:①解放思想,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
背景:1919年1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阶段:①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游行示威,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结果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②6月3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同时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结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③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核心为爱国主义精神。④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北京和上海成为宣传中心。代表人物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通过发表文章、建立团体等方式进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背景: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②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③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的推动。④共产国际的帮助。⑤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中共一大
时间及地点:1921.7.1 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内容:①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②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时间:1922.7.16--7.23
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国是“双半社会”,主要敌人是列强和封建军阀,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提出新三民主义,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
国民革命
时间:1926年开始北伐
过程:①1924.5,黄埔军校成立。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③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④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⑤1927年1月,迁都武汉;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月,进入上海;4月,占领南京。
意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失败原因:①412反革命政变,715分共会议。②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③中共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路线,放弃对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初期:①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治统治的确立。②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济南惨案”。③1928年12月,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Summary
黄金十年(1927---1936):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了一系列有利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同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Summary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昌起义(1927.8.1)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1927.8.7)
内容: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义
目标: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工农革命军会师。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Summary
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原因:①共产国际指导脱离中国实际,犯了左倾错误(根本)。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
重要事件
遵义会议(1935.1)
内容:①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②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意义:①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革命种子,鼓舞人民群众,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②粉碎了蒋介石扼杀革命的意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③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局部抗战
日本侵华原因:①日本: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为缓和国内矛盾;灭亡中国,称霸亚太。②西方:西方列强忙于应对经济危机,实行绥靖。③中国:国民政府围剿红军;不抵抗政策。
过程:①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②1932年1月28日,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③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④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反抗。⑤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同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1935.12.12)
背景: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场的感召。②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③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④“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推动。
内容: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最终中共出面,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的开始
开始及初期:①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②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③7月17日,庐山谈话,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④八月下旬,中共召开洛川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⑤后来共产党军队改编。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⑦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Summary
日军的侵华暴行
南京大屠杀(1937.12.13,持续六周)
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其他表现
政治:实行“以华治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经济:实行“以战养战”,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进行垄断,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社会:实施野蛮的“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其他:①1938.2---1943.8,日军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②实施细菌战。③推行“慰安妇”制度。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7-1938.10-1945.8-1945.8.1
(防御 相持 反攻)
正面战场的抗战
路线
淞沪会战(1937.8.13--1937.11月中旬)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Summary
太原会战(1937.9--1937.11月初)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第一个胜利),后来的忻口会战历时一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此场会战是国共合作的典范。
Summary
徐州会战(1938.1---1938.5)
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Summary
武汉会战(1938.6月中旬---1938.10月下旬)
会战前,毛泽东于延安发表《论持久战》,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从思想上武装全党和人民群众。这场会战也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Summary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
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Summary
大转移
为了保存实力,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敌后战场的抗战
战术战法: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Summary
与日军的对抗
在沦陷区: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
目的: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
领导人:彭德怀
意义: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Summary
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对抗
皖南事变 (1941.1)
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但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东方主战场
背景: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抗战力量: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海外华侨;华侨青年。
内容:①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②1942年初,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随后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③1943年11月,通过《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约。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 (1945.4--1945.6 延安)
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意义: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反攻阶段:①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②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③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④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⑤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⑥10月25日,台湾光复。
胜利
背景:①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③日本: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意义: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③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④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⑤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背景
国内: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③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国际:美国“扶蒋反共”。
双十谈判 (1945.8--1945.10.10)
参与者: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蒋介石
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Summary
后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所通过的决议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被否决。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6--1949.4)
开始: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
Summary
初期事件:①1946年7月至10月,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②1947年3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①滥发纸币,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②巧取豪夺,进行压迫和剥削,致使民不聊生。
政治: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土地改革:①1947年夏,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②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Summary
三大决战
辽沈战役(1948.9--11)
东北野战军参与,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参与,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与,歼敌55万余人。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意义: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Summary
七届二中全会(1949.3)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④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4月13日至15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进行谈判。但最终谈判破裂。
Summary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原因
国民党:①失去民心,政治孤立。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统治腐败,贪官横行。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意义
中国: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转折点。
世界:①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②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基本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被推翻。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做了理论和政策准备。③全国人民的支持。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做了组织准备。
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9.21
性质、地位: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54年之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国旗、公元纪年、代国歌等。
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④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人民政权的巩固
表现
军事:①肃清土匪,追歼残敌。②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51)。③抗美援朝。
经济:①土地改革。②稳定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③统一财经,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Summary
具体事件
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实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意义: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抗美援朝
时间:1950.10--1953.7
原因: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侵略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影响: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针
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具体内容: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发展过程:①建国初期,先后与苏联等十几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②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47年4月,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④1955年4月,亚非会议召开,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⑤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时俱进)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谐共处。
意义及地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开始
理论: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践: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即进行“一化三改”。②后来在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③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④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三大改造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9)
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①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会上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开始:1956.4,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
时间:1956年4月28日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中共八大
时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内容:①宣布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②宣布主要任务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矛盾本质: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间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时间:1957年春
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总路线”
时间:1958年5月
表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运动: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过生产力水平,挫伤农民积极性。③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最终引起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
Summary
“文化大革命”
概况
时间:1966.5--1976.10
涉及人物:林彪、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
性质: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内容:①1966年,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②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③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但最后被粉碎。④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⑤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⑥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Summary
启示:①要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②要正确处理阶级斗争。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伟大的建设成就
时间跨度:1949--1978
内容
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国防科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较大幅度地提升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他方面: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Summary
外交新局面:①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大大增加。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的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④1979年,中美建交。
Summary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18--12.22)
背景:①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倾错误,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未改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②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准备。③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指导思想。④中美关系改善,国际局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内容:①思想路线: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经济路线: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组织路线:恢复了民主集中制传统;平反冤假错案,确立第二代领导集体,反对个人崇拜。⑤法制建设:重视民主与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⑥对外关系:封闭/半封闭→对外开放,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表现
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内容: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②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政策。③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
意义:有效调动了社会各阶级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民主法治建设
表现:①1981.6,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②1982年底,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③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加强基层民主建设。⑥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进程
开始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内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②发展乡镇产业,调整产业结构。③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
特点:所有权没有变,经营/分配方式发生改变。
意义
优点:①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和收入增加。②为工业提供原料。③促进工业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④促进城市化发展。
缺点:①不利于新技术推广。②土地利用率低。③是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容:①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②实行政企分开。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推进过程
起步阶段:1979~1984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重心放在农村。
全面展开:1984~199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1992~199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内),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阶段:2002至今。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科学发展观指导。
对外开放
开始
第一步: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步:1985年,沿海经济开发区
深化
①1982年,中共十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④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中共十五大,非公有制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⑦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实践:1984.12中英联合声明,1997.7.1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87.4中葡联合声明,1999.12.20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①洗刷了百年耻辱。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台湾问题
发展过程: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②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被称为九二共识。③1993年4月汪辜会谈。④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⑤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谈。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解决台湾问题
有利因素:①共同的历史文化底蕴。②民心所向。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④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⑤地理位置接近。
不利因素:①台独势力。②国际反华势力。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解决问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在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涵: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内涵: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决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国家根本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18年,总量突破90万亿元,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前十位中国有七。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超级计算机、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大飞机C919、FAST天眼等技术都展现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创造的能力。4G同步、5G引领跨越,移动支付走在前列,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助推中国跨越式发展。
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文化产业、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①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③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④“亲诚惠容”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⑤对非关系“真实亲诚”。⑥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