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的思维导图,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内容。
编辑于2022-10-28 01:52:58 福建省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
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
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实际上社会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有多重矛盾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法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
太平天国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
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了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49年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限
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最终遭到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9-1952年,在着重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1953年,党中央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
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
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
在21世纪的中国换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高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
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党的执政理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证全部活动之中
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
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
毛泽东思想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加深了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的认识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
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
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
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
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
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是我们党的基本
思想方法
工作方法
领导方法
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真务实
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
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党的政治领导
就是党在
政治立场
政治方向
政治道路
政治原则
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最重要的是
必须增强
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确保党
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思想领导
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
主要体现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就是要
统一思想
集中智慧
凝聚力量
最重要的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配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
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组织领导
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
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就是要保证党的
路线
方针
政策
重大工作部署
得到贯彻执行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
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持组织保证
总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就要不断增强党的
政治领导力
思想引领力
群众组织力
社会号召力
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执政各项制度
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
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推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党的
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
走在时代前列
人民衷心拥护
用于自我革命
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朝气蓬勃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基础在全面
关键在严
要害在治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
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治好政、掌好权
民主执政
就是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
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
民主的制度
民主的形式
民主的手段
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执政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
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不断推进国家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其中
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
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
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目的在于不断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国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明确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亦称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段在国家中的地位
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工人阶级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是领导阶级
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
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工农联盟
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最广泛、最实用、最管用的民主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是全过程人民民主
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
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力
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上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要求逐步实现
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政治制度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种政治权利和基本自由
通过各种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在政治上实现当家作主
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在各项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相统一的法律制度基础上
实现人民群众对经济事务的
民主参与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国家将更多的管理权交给社会和人民,努力提供制度保证和物质条件
使人民群众切实享有管理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利
逐步实现基层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民主自治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从政治保证上看
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
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
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
从实现方式上看
我国不经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
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
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这套体系
体现了人民意志
保障了人民权益
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
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常见的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
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
避免相互制肘而导致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弊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发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
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国家的职能表现在
对内职能主要是
维护国家稳定
依法
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
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
颠覆破坏活动
暴力恐怖活动
民族分裂活动
宗教极端活动
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
路线
方针
政策
组织开展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外职能主要是
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
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
构建和维护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
行政机关
监察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
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突出强调权威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
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
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
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集体行使职权
集体决定问题
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司其职
既能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
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
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部分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体,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多远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的特点
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特别行政区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宪法规定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
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
坚持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公民有信仰宗教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有过去不信仰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支持引导宗教与射虎主义相适应的重要任务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
要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
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
而是要求他们
热爱祖国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行要求的阐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指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
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实行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
自我监督
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职能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节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任务是
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节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民主选举
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
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
民主协商
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
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
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
民主决策
按民主决策要求
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
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民主管理
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
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民主监督
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
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
还应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证的基本方式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位置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
政治职能
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社会职能
是指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题和力量源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
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
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即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
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执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
依法治国
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
依宪执政
的国家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坚持良法之治
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
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
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建设法治国家
推进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审查工作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危险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形成了一个
部门齐全
层次分明
结构协调
体例科学
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法律体系
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规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已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平公正、职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职能科学的政府
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界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权责法定的政府
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错位、缺失和越位等现象
因此,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执法严明的政府
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城西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公开公正的政府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职能高效的政府
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
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廉洁诚信的政府
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
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
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建设法治政府
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公正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建设法治社会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积极作用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
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远纠纷解决机制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
规范国家肌肤黯的权力与责任
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力与义务
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进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
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
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要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
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适应
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
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
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严格执法,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
严格执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严格执法,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推进严格执法
坚持规范执法
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坚持公正执法
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
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
坚持文明执法
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
坚持依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
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
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除、裁判结果合理合法
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
推进公正司法
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形式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做到
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
办案结果公正
办案程序公正
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
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利益
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诉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
健全落实
罪刑法定
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含义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疑罪从无
这是刑法诉讼中确立的旨在实现司法公平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
指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必须依据确定、充分的证据
非法证据排出
通常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使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手机证据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是指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推进全民守法
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审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