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八上: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本思维导图是对历史八年级上册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知识梳理,包括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孙中山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66-1925广东香山
名文,号逸仙
1894年11月
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85年,准备广州起义,
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日本东京
华兴会
光复会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同盟会总理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报
《民报》
辛亥革命
1911年
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10月10日武昌起义
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其他起义
1906年冬
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武装起义
1907年夏
安庆起义
光复会徐锡麟、秋瑾
1907年
广西起义
孙中山、黄兴
1910年
准备广州起义
孙中山、黄兴、赵声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1-1
南京
2-12
宣统帝下诏退位
2-13
孙中山辞职
3月
袁世凯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三权分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党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目标。
《孙文学说》
《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或《心理建设》,是《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1918年底完稿,次年6月正式出版。是孙中山的哲学代表作。
全书共分8章,集中讨论了认识论问题,以大量事例理论化了“ 行易知难”的观点,提出:“此为救中国必由之道。”该书宣扬了“行而后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知先行后”和“知行合一”说有所批驳 。在当时对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1919 年2月完稿,发表于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
这部洋洋十万余言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工农业、交通等实现现代化的宏大设想,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思想,无疑是一份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的宏伟纲领。
《实业计划》由六大计划共33个部分组成。在这个庞大的总体构思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他提出: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 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港”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理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 关于发展经济和实业的所有制问题,孙中山主张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他主张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并为之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例如要改革税制,统一货币,排除各级官吏的种种压制,等等。
《民权初步》
《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又名《会议通则》。1917年完稿。
该书分为5卷20章,包括结会、动议、修正案、动议之顺序、权宜及秩序问题等内容,叙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 ,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民主政治的思想 。
实现了什么
第一,建设16万公里铁路、160万公里公路。
第二,建立北、东、南三个世界级大港。 分别在渤海湾、杭州湾/上海、广州三个地方建设华北、华东、华南三个港口,覆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三,采取“开放包容”政策,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实业。
未实现什么
未来的百姓都怀抱“替众人来服务”的理念,责任感强、无私无畏。虽然现在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没有完全达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高度,人性自私的一面还没完全去掉,但与百年前愚昧落后的思想比,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高等教育的越来越普及和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达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