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笔记的思维导图,包括课程实施,学业质量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性质,附录的内容要点。
编辑于2022-11-03 22:14:53 江苏省2022语文课程标准
前言
有学上
上好学
明确
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修订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创新导向
主要变化
关于课程方案
完善了培养目标
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
优化了课程设置
细化了实施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了指导性
加强了学段衔接
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二)总目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程内容
(一) 主题与载体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 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
学业质量
(一)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二) 学业质量描述
课程实施
(一) 教学建议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二) 评价建议
1. 过程性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原则
(2) 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3) 作业评价建议
(4) 阶段性评价建议
2. 学业水平考试
(1) 命题原则
坚持素养立意
坚持以标命题
坚持科学规范
(2) 命题规划
(3) 命题要求
(三)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段性特征,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要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
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通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体现同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要根据六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通过目标取向、文本选择、学习实践活动方式等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色;也可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
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精选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段适应性的典范作品,以整本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经验; 教材要组织和选取原著部分文本和辅助性阅读材料,创设综合型、阶梯式的学习问题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理解和评价能力。其他学习任务群阅读材料的选择也要适当兼顾整本书。
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有机组合选文及辅助性学习资源,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体现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区域教育实际,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调整、开发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编写分为“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种版本。“五四”学制 6 年级教材体例、要求等应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特点。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发挥传统纸质教材和线上学习资源各自的优势;创设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机会,引导教师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
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
(五)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
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
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
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
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
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
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附录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特别是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
词的分类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叹词
短语的结构
并列式
偏正式
主谓式
动宾式
补充式
单句的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复句的类型
并列
递进
选择
转折
因果
假设
条件
常用的标点符号
逗号
句号
问号
感叹号
顿号
分号
冒号
引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书名号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