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神仙体系架构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神仙体系架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菩萨,护法神,罗汉,佛。包含了众多神祇,这些神祇在佛教信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建起一个神圣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编辑于2025-03-07 15:36:26这是一篇关于《制造消费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诞生:市场根基与观念转变,商品展示:百货商店魅力与逛街文化,商品传播:“同与不同” 理念下传播策略,商品幻影:图像入侵与消费文化塑造,消费心态:商品化引发心理变迁,社会影响:商业秩序塑造与消费者权益演进,广告策略:强大影响力与面临挑战,家庭消费:模式变迁与消费分工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财富、贫穷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核心观点总述,地理因素剖析,文化因素探究,社会因素考量,政治因素审视。
这是一篇关于《财富方程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财富方程式总览,自律:财富的底层基石,专注:职业竞争力的放大器,时间:复利的魔法与人生规划,分散投资:风险控制与财富增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制造消费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诞生:市场根基与观念转变,商品展示:百货商店魅力与逛街文化,商品传播:“同与不同” 理念下传播策略,商品幻影:图像入侵与消费文化塑造,消费心态:商品化引发心理变迁,社会影响:商业秩序塑造与消费者权益演进,广告策略:强大影响力与面临挑战,家庭消费:模式变迁与消费分工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财富、贫穷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核心观点总述,地理因素剖析,文化因素探究,社会因素考量,政治因素审视。
这是一篇关于《财富方程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财富方程式总览,自律:财富的底层基石,专注:职业竞争力的放大器,时间:复利的魔法与人生规划,分散投资:风险控制与财富增值。
佛教神仙体系架构
佛
按时间划分
过去佛
燃灯古佛:又被称作锭光佛,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据《瑞应本起经》记载,释迦牟尼前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 ,燃灯佛为其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号释迦牟尼。在佛教艺术形象中,燃灯古佛通常呈现为全身金色,右手持钵,内盛光明火焰,左手结说法印,象征为众生照亮解脱之路。
现在佛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他目睹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毅然舍弃太子的荣华富贵,出家修行。历经六年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此后,他四处讲经说法,创立了佛教,其一生的传教足迹遍布恒河流域,主要教义包含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旨在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证得涅槃。其形象常见为螺发肉髻,身着袈裟,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下垂触地,作降魔印。
未来佛
弥勒佛:现在于兜率天内院说法,他将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衰微之后,下生到人间成佛,继续度化众生。在汉传佛教中,弥勒佛常以布袋和尚的形象示人,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寓意着乐观豁达、包容一切。据《弥勒下生经》描述,弥勒下生时,人间将成为净土,人寿八万四千岁,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按空间与愿力划分
五方佛(五智如来)
中央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是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代表法界体性智,是法身佛,象征着宇宙的本体和绝对真理。密宗经典《大日经》中记载,毗卢遮那佛以其法身遍满宇宙,能以智慧之光破除众生的无明黑暗,使众生能体悟到自身与宇宙的合一。其形象通常为头戴五佛冠,身着天衣,双手结法界定印,周身散发着金色光芒。
东方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其净土为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在因地时,以对众生的慈悲和对修行的坚定,发下大愿,若有众生称念他的名号,便会得到他的护佑,不堕恶道。其形象一般为左手持金刚杵,右手结触地印,跏趺坐于青色莲花宝座上,展现出坚定无畏的神态,护持众生远离嗔恚。
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净土为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能加持众生增益一切福德智慧,满足众生的愿望。在密宗的观想中,宝生佛象征着大地的滋养和孕育,如同大地给予万物生长的养分一般,赐予众生富饶和吉祥。其形象为左手持摩尼宝珠,右手结与愿印,坐于黄色莲花宝座上。
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其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愿,其中核心的愿力是只要众生一心称念他的名号,临终时他便会接引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在净土宗中,阿弥陀佛是主要的信仰对象,信徒们通过念佛法门,期望能往生极乐世界,摆脱生死轮回。其形象常见为双手结弥陀定印,手中持有金莲台,接引众生,跏趺坐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花之上,周身光芒环绕。
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净土为北方胜业世界。不空成就佛能成就众生的一切事业,帮助众生在世间的修行和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圆满。在密宗的修行中,通过观想不空成就佛,可以获得事业上的助力和智慧,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其形象为左手持铃,象征着以清净法音唤醒众生,右手结施无畏印,坐于绿色莲花宝座上。
横三世佛
东方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净琉璃世界教主。他发十二大愿,愿除众生一切疾苦,无论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是心灵上的烦恼,皆能得到他的护佑。药师佛以琉璃之光遍照世间,其净土琉璃世界,以琉璃为地,内外明彻,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信徒常通过持诵《药师经》、念药师佛名号来祈求健康和平安。其形象通常为左手持药钵,内盛良药,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
中央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娑婆世界意为 “堪忍” 世界,充满了苦难和烦恼,但也正是修行的道场。释迦牟尼佛以种种方便法门,如讲经说法、示现神通等,引导众生认识到世间的无常和痛苦,从而走上解脱之路。他的教法包含了八万四千法门,适应不同根性的众生,如针对智慧较高的众生,宣讲般若空观;针对根性较钝的众生,讲述因果报应等基本教义。
西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极乐世界中,七宝池里莲花盛开,众生皆具相好庄严之身,无有烦恼和痛苦,一心修行,直至成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详细阐述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和众生在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待遇,使得无数众生对极乐世界心生向往,通过念佛修行,期望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
按数量划分
七佛
毗婆尸佛:过去七佛的第一佛,在九十一劫前出世。据《长阿含经》记载,毗婆尸佛在成道后,为众生宣说佛法,教导众生通过修行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他以慈悲为怀,怜悯众生的痛苦,用智慧之光照亮众生的黑暗。其形象通常为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面容慈祥,展现出超凡的智慧和宁静。
尸弃佛:过去七佛的第二佛,于三十一劫前出现。尸弃佛以其高深的智慧和清净的德行,引导众生走上正道。他的教法注重内心的修行和对欲望的克制,通过对身心的觉察和修炼,使众生能够摆脱烦恼的束缚。在佛教艺术中,尸弃佛的形象多为手持拂尘,象征着拂去众生心灵上的尘埃。
毗舍浮佛:过去七佛的第三佛,在三十一劫前出世。毗舍浮佛教导众生要通过观察世间的无常和苦,生起出离心,进而修行解脱。他宣讲的佛法强调因果报应和轮回的道理,使众生明白善恶有报,从而引导众生行善积德。其形象常为双手结说法印,神态庄重,传达出佛法的深邃和庄严。
拘留孙佛:贤劫千佛的第一佛,在现在贤劫中出世。拘留孙佛为众生种下解脱的种子,他的教法注重对众生根基的培养,通过教导众生基本的佛法教义,如五戒、十善等,使众生能够逐渐积累善业,为日后的修行打下基础。其形象一般为左手持法轮,象征着转动法轮,传播佛法,右手结无畏印,给予众生勇气和信心。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千佛的第二佛,出世时以慈悲心普度众生。拘那含牟尼佛以其温和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众生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他的教法强调对内心的觉察和对烦恼的洞察,使众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被烦恼所左右。其形象常见为双手托钵,代表着接受众生的供养,同时也给予众生福报。
迦叶佛:贤劫千佛的第三佛,以其修行的智慧和苦行精神,为众生示范解脱的道路。迦叶佛在修行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苦行和对佛法的深入体悟,证得了高深的智慧。他的教法注重对众生的身教,以自己的修行实践为榜样,激励众生勇敢地面对修行中的困难和挑战。在佛教传说中,迦叶佛是一位非常严肃和坚定的修行者,其形象多为身着破旧袈裟,手持锡杖,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在人间示现出生、出家、修行、悟道、说法等事迹。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太子的奢华生活到出家后的艰苦修行,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为众生开启了解脱之门。他的教法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对世间现象的分析、对人生苦难的洞察以及对解脱方法的指导,形成了完整的佛教教义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菩萨
按常见组合划分
四大菩萨
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因能观世间众生的声音,循声救苦,故而得名。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详细描述了观音菩萨的救苦救难事迹,众生只要一心称念其名号,就能得到他的护佑,免受各种灾难。观音菩萨的化身众多,千手观音形象拥有千只手臂,每只手都持有不同的法器,象征着观音菩萨的无量慈悲和救度众生的无边法力,能应对众生的各种困境;杨柳观音手持杨柳枝,以杨柳枝蘸取甘露,遍洒人间,消除众生疾苦;送子观音专为祈愿生育的信众赐子,深受人们尤其是妇女的崇敬与信仰。在汉传佛教中,观音菩萨常以女性形象示人,面容慈祥,身着白衣,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展现出温柔慈悲的特质。
普贤菩萨:象征理德、行德,与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普贤菩萨通常骑乘六牙白象,六牙代表着六种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的清净无染;白象则象征着菩萨的大慈力与大行愿,能承载众生脱离苦海。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峨眉山的金顶是普贤菩萨的主要供奉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他以践行菩萨的广大行愿而著称,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述的十大行愿,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引导众生通过实际行动去修行佛法,积累功德。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其形象通常为手持如意或宝剑,身骑青狮。如意表示能满众生所愿,宝剑则寓意斩断众生的烦恼与愚痴,青狮象征着文殊菩萨的威猛,能震慑一切邪魔外道。文殊菩萨的道场位于山西五台山,五台山的五爷庙、殊像寺等都是供奉文殊菩萨的著名寺庙。他常为众生开启智慧之门,在佛教的修行中,文殊菩萨的智慧被视为修行者不可或缺的指引,帮助众生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中明辨是非,领悟佛法的真谛。
地藏菩萨:曾发下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的宏大誓愿,以解救地狱中的受苦众生为己任。地藏菩萨常以光头或头戴毗卢冠的形象出现,手持锡杖,可震开地狱之门,照亮黑暗,手持如意宝珠,能满足众生愿望,消除众生痛苦。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九华山的肉身宝殿是地藏菩萨的重要道场,相传地藏菩萨曾在此地修行并示现肉身不坏。地藏菩萨的愿力和慈悲精神,激励着无数修行者为了救度众生而努力修行,即使面对最艰难的环境也毫不退缩。
其他著名菩萨
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合称 “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遍照一切处,具有使众生脱离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的无上法力。在《观无量寿经》中记载,大势至菩萨头顶的宝瓶内存智慧光,能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帮助众生修行,证得佛果。其形象通常为头戴宝冠,宝冠上有一个宝瓶,身着天衣,双手合掌,或手持莲花,展现出庄严而慈悲的气质。
按修行层次划分
等觉菩萨:又称 “一生补处菩萨”,即将成佛的菩萨,如弥勒菩萨。等觉菩萨已经断除了几乎所有的烦恼和无明,只差最后一步就能圆满成佛。他们的智慧和慈悲与佛几乎无异,但为了度化众生,仍留在世间,以各种方便法门引导众生走向解脱。弥勒菩萨作为等觉菩萨,目前在兜率天内院为天人说法,等待下生人间成佛的时机。
十地菩萨:包括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个阶位。菩萨修行至此阶位,已证得相当高的智慧与功德,能够深入理解佛法的深奥义理,并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众生解决各种问题。在每个阶位,菩萨都有不同的修行重点和成就,如欢喜地菩萨初证圣果,心生极大欢喜;离垢地菩萨远离一切烦恼垢染,身心清净等。
三贤菩萨: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萨,处于菩萨修行的进阶阶段,不断积累福德与智慧。十住位的菩萨主要是安住于佛法的信解中,培养坚定的信仰和对佛法的初步理解;十行位的菩萨则通过实际行动,如布施、持戒、忍辱等,践行菩萨道,积累功德;十回向位的菩萨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和佛道,以增进自己的菩提心和慈悲心。三贤菩萨虽然尚未达到十地菩萨的高深境界,但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为最终成佛奠定坚实的基础。
罗汉
按数量组合划分
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六位大弟子,他们受佛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护持正法。这十六位罗汉分别是宾度罗跋啰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啰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在《法住记》中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各自的特点,他们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以不同的形象和故事被人们所传颂,成为佛教信仰中守护佛法的重要力量。
十八罗汉: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位,形成了十八罗汉。关于增加的两位罗汉,有多种说法,常见的一种是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的形象在民间艺术和寺庙造像中更为常见,他们的形象各具特色,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怒目圆睁,有的若有所思,展现出不同的修行状态与性格特点。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十八罗汉常常被描绘在一起,共同守护佛法,为众生带来福祉。
五百罗汉:传说他们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聚集在一起结集经典,对佛教教义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有多种传说,有的说他们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五百位弟子,有的说他们是在不同时期修行成就的罗汉。在一些大型寺庙中,常建有五百罗汉堂,供奉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塑像,每一尊罗汉都有其独特的法相和故事,信徒们在罗汉堂中参拜,祈求罗汉的护佑和加持。
按修行果位划分
阿罗汉:断尽烦恼,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境界,上述常见罗汉组合多属此列。阿罗汉通过修行,破除了我执和法执,摆脱了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证得了无生法忍,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在小乘佛教中,阿罗汉是修行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虽然认为阿罗汉的境界不如菩萨和佛,但也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阿罗汉具有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现象。
阿那含:修行到一定程度,不再还来欲界受生,可直接证入涅槃。阿那含又被称为 “不还果”,他们已经断除了欲界的九品烦恼中的前五品或前六品,不再需要回到欲界受生,而是直接在色界或无色界中继续修行,直至证得涅槃。阿那含在修行过程中,已经对世间的欲望和烦恼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超越,能够以更加清净的心态修行佛法。
斯陀含:已断除欲界九品烦恼中的前六品,还要在欲界人、天往返投生一次,方可证得阿罗汉果。斯陀含也叫 “一来果”,他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修行成果,但还需要在欲界中再经历一次生死轮回,通过进一步的修行,断除剩余的烦恼,最终证得阿罗汉果。斯陀含在修行中逐渐减少对世间的贪嗔痴,开始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须陀洹:初入圣道,已断除三界见惑,永不堕三恶道,七番往返人间天上即可证得阿罗汉果。须陀洹是声闻乘的初果,他们通过修行,破除了对世间的错误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等,获得了正知正见。虽然还需要在人间和天上往返七次,但已经确定了修行的方向,不会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须陀须陀洹初尝法喜,虽仍有细微烦恼未除,但已能以智慧眼观照世间,对佛法的信解日益坚固。他们在往返的修行中,不断积累善业,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以坚定迈向阿罗汉果位。
护法神
按职能划分
守护四方之神
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头赖吒,“持国” 意为守护众生与国土。他手持琵琶,原本为持刀武将形象,因以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在唐代后形象转变为手持乐器。这把琵琶无弦,需用心弹奏,弦太紧则断,太松则无声,象征着守护众生的善念与修行需张弛有度,守护着须弥山东面的东胜神洲。
南方增长天王:梵名毗留勒叉,“增长” 即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其手持宝剑,这把宝剑并非普通兵器,而是象征着斩断众生的烦恼、愚痴与邪恶,守护着须弥山南的南瞻部洲,激励众生不断向上修行。
西方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广目” 表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有的形象手持绳索,有的手持宝珠。绳索寓意能降伏一切妖邪,使其归正;宝珠则象征着能赐予众生福报与智慧,帮助众生获得修行的资粮,守护着须弥山西面的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守护须弥山北的北俱卢洲。他在印度神话中是施福护财的善神,在唐代被视为护国天神而广受崇拜。他常手持宝伞或宝塔,宝伞能遮蔽世间的种种污染与灾难,令众生不受外境侵扰;宝塔则象征着守护佛法与众生的安宁,蕴含着镇邪扶正的力量。
寺院护法
韦驮菩萨: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战神,后成为佛教护法神。他不属于密宗诸天之列,是天台宗金光明道场所奉诸天之一。韦驮菩萨通常身着甲胄,手持金刚杵,其形象威武庄严。若韦驮杵扛在肩上,表示该寺庙为大寺庙,可招待云游僧人免费食宿;若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该寺庙为中等规模寺庙,可提供短期食宿;若杵拄在地上,则表示此寺庙为小寺庙,无力招待云游僧人。他守护着寺院与修行者,驱逐一切邪魔外道,确保修行环境的清净与安宁。
诸天护法(二十诸天)
大梵尊天:在古印度神话里是宇宙的创造者,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后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在佛教典籍中,梵天被视为 “横则统小千世界,竖则总上冠下” 的 “三界主”,常与帝释天一同出现。他的形象通常较为庄重,头戴发髻冠,身着华丽服饰,四臂分别持有法器,象征着宇宙的秩序与佛法的庄严。
大帝释尊天:即帝释天,原为古印度《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后成为佛教护法神,是统领诸天的忉利天之主,又称 “统三十三天忉利天王”。他的形象常为帝王装扮,头戴宝冠,身着华丽天衣,手持象征权力的法器,乘坐七宝车辇,代表着天界的统治与佛法的护持。
金刚密迹尊天:手持金刚杵,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以勇猛之力著称。他原本是法意太子,发愿要成为金刚力士,常亲近佛,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守护在佛的身边,降伏一切魔障,确保佛法的传播不受干扰。
摩醯首罗尊天:即大自在天,原印度教神祇,在佛教中为色界之顶的天主。他有三目八臂等多种形象,三目分别代表着太阳、月亮和智慧,八臂各持不同法器,象征着他拥有创造、破坏、守护等多种能力,在佛教中护持着修行者的境界提升。
散脂大将尊天:为夜叉神,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他原本是鬼子母的儿子,后皈依佛教,成为护法神。散脂大将以其强大的力量和威严,护持佛法与众生,使众生免受邪魔侵害,维护世间的和平与安宁。
大辩才尊天:主管智慧、言辞、音乐等,能赐予众生辩才与智慧。她通常以女性形象示人,手持乐器或经卷,象征着通过音乐和佛法的传播,开启众生的智慧之门,使众生能够清晰表达,深入理解佛法的奥义。
大功德尊天:具有大功德,能护持众生,使其获得福报。她的形象常为端庄的女性,手持如意或莲花,寓意着满足众生的愿望,赐予众生吉祥和幸福,帮助众生在修行路上积累善业。
坚牢地神尊天:守护大地,护持大地的安稳,象征土地的坚固与滋养万物之力。她常以女性形象出现,身着朴素服饰,手托大地或谷物,寓意着为众生提供生存的基础,护佑农作物丰收,保障众生的物质生活。
菩提树神尊天:守护菩提树,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菩提树神也被视为护持佛法的重要神祇。她通常以温柔的女性形象出现,站在菩提树旁,或手持树枝,象征着守护佛法的根源,护持修行者的悟道因缘。
鬼子圣母尊天:又称 “诃利帝母”,原以食人间幼儿为恶,后经释迦牟尼佛教化,成为守护儿童的善神。她的形象常为怀抱幼儿的女性,周围环绕着众多孩童,象征着对儿童的慈爱与保护,庇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大摩尼支尊天:具有大神通,能隐身,护持众生免受灾难。她的形象常为手持法器,周身散发神秘光芒,象征着以神通之力为众生遮灾挡难,使众生在危难中得到庇佑。
日宫太阳尊天:象征太阳,掌管日光,给予世间光明与温暖。他通常以男性形象出现,头戴光芒四射的宝冠,身着华丽服饰,乘坐日车,象征着太阳的运行与光明的赐予,为世间万物提供生机。
月宫太阴尊天:象征月亮,掌管月光,与日宫太阳尊天相对应,带来清凉与宁静。她常以女性形象出现,头戴月冠,身着素色天衣,乘坐月车,象征着月亮的柔和与宁静,给予众生心灵的慰藉。
娑竭罗王尊天:为龙王,掌管水域,守护龙宫与水中众生,有时也护持佛法。他的形象常为头戴龙冠,身着华丽龙袍,手持宝珠或法器,周围环绕着水族,象征着对水域的统治和对众生的护佑,在佛教中也参与护持佛法的传播。
閰摩罗王尊天:即阎罗王,掌管地狱,审判众生的善恶,决定其轮回去向。他的形象通常为威严的王者,身着黑袍,手持生死簿和判官笔,身旁有牛头马面等鬼卒,象征着公正的审判,使众生的善恶得到应有的报应,警示众生要行善积德。
紧那罗王尊天:为天龙八部之一,似人而有角,善于歌舞,是帝释天的乐神。他的形象常为手持乐器,翩翩起舞,象征着以音乐和舞蹈供养佛法,以美妙的音声赞颂佛法的功德。
星宫月府尊天:与星辰、月宫相关,掌管星象运行等,对世间的运势等有一定关联。他的形象常为头戴星冠,手持星图或法器,象征着对天体运行的掌控,以及对世间命运的影响,在佛教中也被视为护持世间秩序的力量。
诃利帝喃尊天:同鬼子圣母尊天,守护儿童,庇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免受邪祟侵害。
雷神天将尊天:掌管雷电,以雷电之力震慑邪魔,护持佛法与世间安宁。他的形象常为身着铠甲,手持雷锤或法器,周身电光环绕,象征着强大的力量,以雷电的威严驱散邪恶,维护佛法的尊严和世间的和平。
按来源划分
印度本土神祇转化:如大梵尊天、帝释天、摩醯首罗尊天等,原本是印度教或其他印度本土信仰中的神祇。印度教有着悠久的神话体系,这些神祇在印度教中各自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能。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佛教吸收了这些神祇,并赋予他们新的职能与意义,使其融入佛教的护法神体系,以适应不同信仰者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丰富了佛教的神谱。
佛教独有的护法:像韦驮菩萨,其形象与职能主要源于佛教自身的发展与创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为了护持佛法、守护寺院和修行者,创造出了韦驮菩萨这样的护法神。韦驮菩萨的形象和故事在佛教经典和传说中逐渐丰富和完善,成为佛教体系中承担特定护法职责的重要神祇,展现了佛教独特的护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