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 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知识点的整理,包括线索、结构、情节技巧、情节段落作用、点拨等内容,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编辑于2022-11-04 15:38:45小说
1.情节
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任务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程的过程,有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间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
线索
类型
人线
物线
事线
情线
时控线
结构
单线结构
复线结构
明线和暗线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 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 和主题更加突出。
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 突出。
主线和副线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结构
传统小说模式
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 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 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 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 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外国小说模式
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 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 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 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 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 节的生动性。
横截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 空间。如《半张纸》。
意识流: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 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情节技巧
情节波澜安排技巧
抑扬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 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作用: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 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
是作者 为 了 激 活 读 者 的 “紧 张 与 期 待 的 心 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 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 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 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作用: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 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 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 主题更鲜明。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 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 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作用: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 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节严密安排技巧
线索
作用: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 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 加丰富,得以深化。
照应
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 照与呼应。
作用: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 照与呼应。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 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 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 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
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情节段落作用
开头
悬念式 ———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 答)。
写景式———开头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直切式———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结尾
出人意料式———①从结构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式——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式——①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 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戛然而止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以景作结式——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 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点拨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 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 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 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线索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与叙事特征的主要思考方向。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 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 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 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线索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与叙事特征的主要思考方向。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结尾是考查热点和重点部位。因为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 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 如何分析呢? (1)见木知林的整体感知。题来自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时间多么紧,都必须 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事 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晓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 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 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3)表达效果要综合思考。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或 者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 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地点明主旨,揭示主题。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④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⑤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读者方面,是否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其实,答这种段落(句子)作用题,无论是答结尾还是开头,其思考方向、路径均是相同 的。这里特别强调一点:要学会转换。 小说句段的作用首先取决于它所在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作用显然不一样。更主要的 是,小说句段的作用要视其内容而定,而句段的内容往往又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从表 达方式看,有侧重于描写的,有侧重于叙事的,有侧重于抒情议论的,或兼而有之;从对象上 看,有的重在写景,有的重在写人,有的重在写事件,或兼而有之;从与全文的关系看,有的是 引子,有的是插叙,有的又是补叙。因此,要回答这类题目,一般只要依据内容特点,将句段 作用转换成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等在全文的结构作用即可。即给局部文字分层,分别找出 哪些是概述交代,哪些是景物描写或细节描写,哪些内容是聚焦人物关系;然后分别转化为 相应的情节(概述交代)、人物形象及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所谓情节安排(构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写小说,怎么布局小说的结构,它涉及以情 节结构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这种多要素的整体鉴赏题,须从情节结构出发,综合思考 推进情节、表现人物、表达主旨及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处。答好此题,有两个关键点: (1)准确判断情节安排(构思)的技巧与特点。 ①情节安排的中心。②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③叙述角度(顺叙、倒叙、插 叙、补叙等)。④ 线索特点(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⑤ 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⑥安排技巧(对比、悬念、抑扬、衬托、突转等)。 (2)全面、具体地分析表达效果。 在准确判断后,就要结合情节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突转”,应指出它原先的情节是 什么,“突转”成什么情节。分析表达效果虽然要从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进行,但宜更多地 考虑这种技巧自身带来的审美效果,且这种效果最好用术语表达出来,如悬念迭起,激发兴 趣,增加神秘感,使情节简洁、曲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