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王力版第一册思维导图,内容丰富,选材广泛,精选了大量古代经典文献作为文选部分,包括《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诗经》、《楚辞》、《史记》等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
编辑于2024-09-03 16:28:07古代汉语
绪论
古代汉语(小学
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古代的图书分类
六分法
六分法中的六艺:
四分法
四分法中的经部
五分法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
文献
传世文献
出土文献
有关文献失真的成语
第一单元 春秋左氏传
介绍
文章
郑伯克段于鄢
翻译
考点
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词汇
国
乘
城
完
语法
兼词
表敬副词
词类活用
宾语前置
双宾语
修辞
互文
齐桓公伐楚
翻译
考点
宫之奇谏假道
翻译
考点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晋灵公不君
鞌之战
楚归晋知罃
祁奚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
汉字的起源
结绳说
八卦说
仓颉造字说
图画说
契刻说
汉字产生的时代
汉字的性质和作用
记录语言
记录汉语
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构造
传统的六书说
介绍
象形
结构
特点
指事
独体指事
合体指事
会意
同体会意
异体会意
会意字的回忆方式
形声
释义
结构类型
优点
局限
转注
假借
释义
与通假字的区别
字形结构与词义
纯表意字与词义
形声字的形符与词义
形符表示词义类属
形符表示词的本义
《说文解字》
生平及编写意图
作用
阐述汉字的学术之源,确立了先秦文字的历史地位
论说汉字的原始,正本清源
为古文学派训释典籍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内容与特点
剖析自形
解说汉字的字义
标注汉字的读音
注音特点
形声字的声符说明该字在造字时的读音
对于声符不能注明今读的形声字及其汉字则采用“读若”声训 引证书语 引证方言等多种方法
文和字的区别
说解方式(释义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声训
形训
义训
编排体例
古书中的用字
古今字
释义(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
今字产生的方式
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形符
增加声符
改换形符
改换声符
完全改换字形,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无关
对古字略加增损
异体字
释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误(同一个人画的妆)
子主题 2
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
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
形符不同
声符不同
都不同
偏旁位置不同的异体字
改变某些偏旁写法的
繁体字
繁体字的对应关系
大多一对一也有一对二三四的情况
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
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通假字
内涵
假借与通假的区别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
介绍
文章
词汇通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的构成:古字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为主,多以双音词居多
词的存废
古今通用
古同今废
子主题 2
词义基本相同的
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古今词义有差异的
程度上的差异
显著的
例如:走 行李
微殊的
例如:躬 给 勤 访 励
范围上的差异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古今词义的局部差异
常用义的变化
非常用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褒贬的差异
轻重的差异
单音词和复音词
把单音词翻译为复音词,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大致有三种
将其变为另外的复音词
在前后增加相关词素
在前后增加词头词尾
有些单音词连用,看似复音词实为词组
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
叠音词
连绵词
双声
叠韵
双声兼叠韵
非双声叠韵
音译外来词
合成复音词
附加式
联合式
同义复词
变义复词
偏义复词
偏正式
动补式
动宾式
主谓式
判断的两个标准
从词义来看,复合词具有指物的单一性
从结构上看,复合词两个音节结合紧密不能随便插入其他的成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此地本义
内涵
掌握本义的意义
怎样推断本义
字形分析法
注意事项
使用说文注意
分析
多义归纳法
词的引申义
内涵
子主题 2
直接引申
间接引申(辗转引申)
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
与本义有无意义上的联系
词义引申的方式
延展引申
条件引申
比喻引申
子主题 1
比喻引申与比喻的区别
关联引申(邻近引申)
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的来源
造字时意义相近构成同义词
词义的发展变化形成的同义词
新词与旧词的积累构成同义词
个地方方言的差异形成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义相同相近
词词的引申义与彼义的本义相同
引申义相同
同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
从词义方面分析
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从感情色彩方面分析
第三单元
简介
文选《论语》
名次活用(和兼类不同)
名次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怎么判断名次等活用为动词
从意义上判断
在意义上不再表示原来的词义而是表示与之有关的行为变化
从结构上判断
名词前有副词修饰,副词一般修饰动词或形容词除判断句以外
名词,形容词后有我 之等代词
名词形容词与能愿动词结合
名词前后有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名词用“而”链接组成的并列结构
两个名次连用既非并列关系也非偏正关系。前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做他的宾语
名词形容词在“所”后面构成所子结构
名词加“者”构成者字结构
动词加名词加名词双宾语除外前一个名词用作为动词为兼式或连动式
叙述句末尾“矣 焉”等前面的名词
子主题 4
名次活用(和兼类不同)
名次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怎么判断名次等活用为动词
从意义上判断
在意义上不再表示原来的词义而是表示与之有关的行为变化
从结构上判断
名词前有副词修饰,副词一般修饰动词或形容词除判断句以外
名词,形容词后有我 之等代词
名词形容词与能愿动词结合
名词前后有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名词用“而”链接组成的并列结构
两个名次连用既非并列关系也非偏正关系。前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做他的宾语
名词形容词在“所”后面构成所子结构
名词加“者”构成者字结构
动词加名词加名词双宾语除外前一个名词用作为动词为兼式或连动式
叙述句末尾“矣 焉”等前面的名词
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
表示行为的处所
表示行为的凭依
有具体的事物有抽象的事物
表示行为者的身份或态度
表示行为的状态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处所和方向
所所与方位的差别
还有两个经常与方位名词结合的动词即向和面
时间名词作状语
用于动词前常表示每日 日日/每月 月月/每年 年年
日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有时表示发展变化的意义,一天天
日单用作状语还有表示“往日”或“一日”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在古文中比较常见,有的已经凝固成双音词或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中
特殊的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身是不带宾语的,常用作使用动法时就带有宾语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翻译时要翻译出来
及物动词也有作使动的,但不多
判断动词是否用作使动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是使动
及物动词看翻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形容词用作使动,他的宾语也时常省略
名词的使动用法
当名次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方位名词也可用作使动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
对动用法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指示代词
进指
是
常用于主语宾语和定语用于主语和宾语时,有指示兼称代的作用用于定语时只有指示作用而无称代作用
可称代人也可称代物
常用介词组成介宾词组用作状语和补语
也有作谓语的情况较复杂,有的是指示代词,有的是形容词动词或判断动词
然
远指
旁指
他(它 佗)
逐指
每
各
特殊的指示代词
者
经常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助词
者字用為代詞.不能車獨使用,必須和動詞動詞性词组、开容詞、形容詞性词组、數詞、主谓詞組個別代詞結合,組成XX者,叫做者字片语才能有所称代,可以称代人和物,这是者字不同于一般代词之处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与者结合为者字词组,但有的可以活用为动词,就可以了
者字词组用于判断句谓语,易被误认为语气词
所
常用作指示代词,具有指示作用,很多时候也兼有称代作用,经常用于动词前,主谓词组的动词前,组成所字词组,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这是所字不同于一般代词之处
所字词组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作定语。所字指示中心词,只有指示作用,没有称代作用
所字词组与代词者字结合 也构成者字结构。同所字词组作定语的情况比较,基本是相同的。所字有指示中心词的作用,没有称代作用
所字词组直接用于主语谓语宾语等我一个名词的作用表示所字词组及其动作行为事物的内容指代人或事物所字具有指示兼称代的作用,这种条件下的所有词组才具有名词性
所字与介词以 徒 为 与 由等结合,组成所+介词+动词但结构表示行为的原因、根据、处所、方式、目的等。他们和相关的动词或词组又组成一个词组,这样的词组可以叫做所字词组其句法功能具有名词性,所字兼有指示,称代作用
有所以等构成的所字词组其后也可能出现中心词-名词或代词者字,那个中心词就是原因、根据等内容,者字就称代原因、根据等
无定代词(现代汉语没有无定代词
或
或字用作无定代词,只做主语表示有的人有人意思
在或字前后出现名词、者字词组的,在前面出现能愿动词、副词或或介宾词组的不是无定代词而是动词表示部分存在可翻译为“有”
莫
用作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只做主语表示没有谁 没有什么 没有某事物的意思
在莫字后出现者字词组在前面出现副词介宾词组不是无定代词应是动词表示不存在可翻译为没有
疑问代词
副词
常用语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也用在判断句谓语的名词 代词或名词行词组前作状语也有作补语的
分类
时间
曾
尝
方
行为性状正在进行或持续
還長用作介詞
这
表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或相合
还常用为动词
范围
但
特
徒
第
程度
稍
少
略
颇
良
表数
情态
几
相
急
语气
盖
殆
否定
谦敬
第四单元
《孟子》
文选
虚词
介词
于 於
於组成介宾作状语或补语以做补语的多见
按上下文翻译
用在形容词后做补语常表示比较但是不能认为是固定的
於…,宾语一般不能省略 于却常省略
乎
做补语为主作状语少见
被动句一般不用乎对于的意义不用乎
有一种情况只用乎而不用於
以
作状语补语
也是适用范围较广的介词
三种结构变化
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介词以省略
为
常用为介词组成介宾作状语
受上下文制约翻译时
两种结构变化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常前置
为的宾语省略
与
介词 连词 语气词 读音不同
用作介词时和名词代词名词性片语组成介宾作状语表所同
与…两种结构变化
宾语前置
宾语省略
介词与 与 连词与的区别
介词宾语可以省略但连词连接的前后双方不能省略任意一方
与+之
副词能愿动词连词+与是介词
介词的宾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前置而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所连接的双方不存在这种结构
参考上下文
因
诸
用在剧中译为之于合音词
用在疑问句的动词后相当于之乎
也有用之或于的但少见
连词
介绍
常用语作谓语的两个动词形容词之间或片语的组成成分之间
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用于复句的分句之间表示关系
有時也用來連接體詞性成分
举例
之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修饰限制关系相当于的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能标志其为半独立的分句或不独立的主谓词组有突出谓语的效果不能或不必翻译
有的时间副词后附加一个之有认为是助词的但看成是构词现象较好“之”指示增加一个音节对于意义的表达毫无影响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以
用为连词 因为
用于连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之间 用来
有以…无以…
且
则
在叙述句中表示后分句对前分句承接也可表示后句对前句的承接
按断句的断句使用表示对按句的承接
在条件句的正句使用表示对前面的条件分句的承接
在假设句的正句使用表对前面假设部分的承接
因果句的正句使用
对比句的后一分句使用
在多个复句的几个复句关系中分别使用则也可能构成对比句
语气词
句首中的语气词
夫
其
唯惟
者
也
句尾语气词
直陈语常用的
疑问句常用的
祈使句常用的
感叹句常用的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判断句
介绍
格式
…者…也
…,…也
…者…
…,…
还有其他格式
语气词
者也
还有其他的(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
子主题 4
判断句与是
常作指示代词,也用作判断词主语
有用为判断动词的
判断句与为
子主题 5
表示比喻的
表远较为复杂内容的
说明原因的
被动句
子主题 1
只在主语和谓语的内容上表示为被动关系这种在意义上区分的被动句就是意义上或者概念上的被动句
子主题 3
於
介宾词组於…中的宾语表示行为主动者此时於…才表示被动否则不能表示被动
於…的於有事可以省略
为
见
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