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佛学皈依品不共内加行知识点笔记
不共内 加行 往生法 皈依 发殊胜菩提心 念修金刚萨埵 积累资粮 上师瑜伽 科判: 二、不共内加行 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
编辑于2022-11-07 18:10:11 广东佛教佛学皈依品不共内加行知识点笔记
怨敌魔障恩德胜父母
是什么?
怨敌,魔障恩德胜父母
为什么?
理证:1、大乘修行人,应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心,菩提心
公案:释迦牟尼佛对罗睺罗、提婆达多一视同仁
2、圆满福慧资粮,避免失毁善根,完全将安忍放首位
理证:一念嗔心摧毁一切善根
3、只有依靠怨敌,魔障的损害才能修成忍辱教证:A《入行论》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B、《入行论》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4、修行角度分析:父母教我们一切欺诳手段-无法从恶趣解脱怨敌制造违缘,妨碍修行-修成安忍-斩断轮回缚锁魔障使我们病痛,苦痛折磨-清净许多罪业
公案:1富人小儿子依靠怨敌谋害获得圣果2、米拉日巴依靠亲人霸占财产的外缘遇到正法3、吉祥比丘尼遭受龙魔侵害而修持观音法,获得殊胜成就
怎么办?
怨敌及魔障是我们值遇正法之因,恩德深厚,如果没有他们,众生就会沉溺在世间八法的轮回苦海中,无有解脱的因缘,故我们应当心生欢喜转为道用
无垢光尊者以教言说明怨敌,魔障恩德胜父母
1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
公案:《大庄严论经》摩突罗国证须陀洹果
2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得永乐痛苦恩德大
公案:塔波仁波切,莲花色比丘尼公案,例证:个别道友入佛因缘
3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得畏鬼魔恩德大
公案:米拉日拉遭鬼神阻碍
4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得利乐嗔者恩德大
公案:唐朝马子云
5猛烈恶缘令己遇正法,得无变道恶缘恩德大
公案:嘎秋喇嘛 教言:《无著菩萨》
6、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得精华义劝者恩德大
某道友懵懂皈依最后成大法师
7平等报恩善根回向彼
平等报恩,善根回向
怨敌与安忍研讨
释义消文
关于“怨”
怨:1.仇恨。 2.不满意,责备。
怨敌:怨恨仇敌也。
关于“忍”
忍:1.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 2.狠心,残酷。
安忍:安心忍耐,是六波罗蜜之一,即面对身心内外一切荣辱恼害,内心清净,安住不动。不仅忍受外在的恼害为忍,面对名利诱惑等内心淡然也是忍。
安忍,安住忍耐而不生嗔心。
所谓忍,是调伏内心的烦恼。修行忍辱是成就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菩萨于浊世摄受众生,须以忍辱为住,才能不为任何烦恼所动摇。
修安忍面对“怨”的对境大小
关于发生在“外境”的大怨
研讨对境举例:某人撞伤家人造成重大伤害而逃逸的。(残疾、截肢、瘫痪)(老人、先生、儿子)
圣者安忍
日本白隐禅师公案
常人生怨也在情理之中(修行中,勿过自责)
劣者争吵
关于发生在“外境”的普通怨
研讨对境举例:夫妻之间不被理解,过错后的怨。
先生上班养家,一天工作中受气回家,看到全职太太因看韩剧没做饭
太太上班劳累后,回家本想休息,仍要做饭。可是孩子、先生都批评不好吃
饭都做好了,还不快吃,还挑三四,下次不做了。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观照自己的内心,是否生责备,嗔意
关于发生在“外境”的细小怨
研讨对境举例:生活中细小的“怨的念头”,不易察觉。
出门时天气好好的,没带伞,怎么突然下雨呢?
怨天!
某人能力与已差不多,怎么就这么顺呢?命好
尤人!
对微小的心念的时刻觉察,才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修行人!
能容能化
能容是忍的前提
能化是修行的境界
能容不能化定伤自己(抑郁、内外病)
生活中由自己内心中的怨境
因自己原因造成自己较大过失对自己怨
研讨对境举例:创业时一些决策错误而失败或者破产
对内和谐,沟通理解,自立自强,三宝加持,善法为依
自己原因对外界造成过失后对已怨
自己与人开玩笑,不小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我如果不做就好了
担当责任,分析原因,求人谅解,宽慰他人。
追求完美而自怨
本来就做得不错,大家都觉得很好,可是自己眼光很高,总觉得可以更好,永不满足
调整自心,适度放弃,赞叹自己,鼓励前行(转念可以花时间在其它方面,也可以做理更好)
对“忍”的误区
因攀比而修忍
与人攀比,与己攀比
发心才是根本
印度一大师修“蒸煮”功夫时死亡。
因不思上进而假“安忍”
假以安忍的名义而实际上是去逃避
受挫折后,不愿努力创造,自我颓废,不求改变,假求清静
找个清静的地方
小结
安忍:以忍修心安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法是修自己的内心的,应从外境的忍修内心的安。
证严法师:天下没有一个我的敌人。(真正的修行人)
如何收座及回向
1恭敬观想莲师为主的所有尊者,发光,普照众生
2众生如鸟雀惊动飞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
3所有尊者融入佛父佛母,莲师融入光消失法界,自心安住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4 念诵: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 最后念诵:生生世世不离师,***诸有情
皈依
皈依之基础
总说信心的重要性
信心的三种分类
各自引发之因、体相及内部次第关系
清净信
A
欲乐信
B
不退转信
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后,
分说信心的重要性
公司案一
老妇人依狗牙成佛
公案二
公布奔
总结
只有以坚定不移的不共信心与恭敬心才可能开启皈依之门,所以信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皈依之分类
皈依按动机、发心
小士道皈依
小士道皈依
中士道皈依
小士道皈依
大士道皈依
小士道皈依
应修习哪种皈依:大士道皈依
第86课内容
皈依之方法
皈依法的分类(内涵)
一、共同乘皈依法
以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为修道助伴的方式来皈依
二、不共同乘皈依法
通过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空行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三、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
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风清净显现报身、明点清净显现法身的捷径来皈依
四、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
皈依境圣众心相继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相无二无别大智慧,我们为了使自相续生起这种智慧而反复修持、决定,依靠这样的方式而皈依。
念诵的皈依偈
龙钦心滴派或《开显解脱道》仪轨
明观皈依境
1、正前方:五枝如意树
2、中央的树枝:根本上师
3、上方的树枝:传承上师
4、前方的树枝:三世诸佛
5、右方的树枝:大乘僧众
6、左方的树枝:小乘僧众
7、后方的树枝:法宝经函
8、树枝的空隙:男女护法
意恭敬为最,皈投心一定要有
自身如何观
右方父亲,左方母亲,前方敌人,魔障
上师教言加行重要性
华智仁波切、法王教言
第86课内容
皈依时怨敌魔障比父母恩德更大
怨敌魔障恩德胜父母
是什么?
怨敌,魔障恩德胜父母
为什么?
1、大乘修行人,应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心,菩提心
公案:释迦牟尼佛对罗睺罗、提婆达多一视同仁
2、圆满福慧资粮,避免失毁善根,完全将安忍放首位
理证:一念嗔心可摧毁千百劫中积累善根
3、只有依靠怨敌,魔障的损害才能修成忍辱
A《入行论》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
B《入行论》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4、修行角度分析:
父母教我们成办现世利益的一切欺诳手段 - 如杀生、贪嗔痴
无法从恶趣解脱
怨敌制造违缘,妨碍修行。
成为我们修安忍对境 - 斩断轮回缚索
魔障使我们身心不好,百般折磨
清净许多罪业 - 忍辱对境
公案
1、富人小儿子依靠怨敌谋害获得圣果
2、米拉日巴尊者依靠伯父和姑母霸占财产的外缘遇到正法
3、吉祥比丘尼遭受龙魔侵害而修持观音法,获得殊胜成就
怎么办?
怨敌及魔障是我们值遇正法之因,恩德深厚,如果没有他们,众生就会沉溺在世间八法的轮回苦海中,无有解脱的因缘,故我们应当心生欢喜转为道用
无垢光尊者以教言说明怨敌,魔障恩德胜父母
1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
公案:《大庄严论经》摩突罗国证须陀洹果
2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得永乐痛苦恩德大
公案:塔波仁波切,莲花色比丘尼公案,例证:个别道友入佛因缘
3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得无畏鬼魔恩德大
公案:米拉日拉遭鬼神阻碍
4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得利乐嗔者恩德大
公案:唐朝马子云
5猛烈恶缘令己遇正法,得无变道恶缘恩德大
公案:嘎秋喇嘛 教言:《无著菩萨》
6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得精华义劝者恩德大
某道友懵懂皈依最后成大法师
7平等报恩善根回向彼
平等报恩,善根回向
如何收座及回向
1 恭敬观想莲师为主的所有尊者,发光,普照众生
2 众生如鸟雀惊动飞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
3 所有尊者融入佛父佛母,莲师融入光消失法界,自心安住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4 起座一切善要回向无边众生念诵
先: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
后:生生世世不离师……金刚持; 此福已得一切智……愿度苦海诸有情
座上观修
清净刹土
立体观修
智慧之光,加持加倍,可入心里。(非普通之光)(代表佛的五种不同智慧: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
半合眼而修(与禅宗闭眼修不同)
日常如何修皈依
总说:观想皈依境的要求
随时随地,都要不离正知正念而观想皈依境的尊众
分说在各种具体场景下观想皈依境的方法和要求
行走时
不管到哪里去,在行走的时候,可将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右肩的虚空中,作为转绕的对境;
安坐时
把他们(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
例证:很多上师无论坐在哪里都观想传承上师和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就在自己的头顶上,并念“喇嘛钦”来做祈祷
饮食时
享用饮食时,将其(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
上师对我们的要求:佛学会的人在吃饭前要先念供养偈
无上本师即佛宝 无上救护即法宝 无上引导即僧宝 供养皈处三宝尊
睡觉时
睡觉时,观想皈依境在自己的心间,或者在头顶的枕头旁边,所有的三宝圣尊以慈悲关照着自己,以此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
总说:再次总结强调修行皈依的要求
要求:一切威仪中,要处在明观皈依境尊众的境界中,以坚定不移的信解诚心诚意依止三宝,坚持不懈地修行皈依。
反面例证:有些人修皈依不能持之以恒,修加行,完成数量后就再也不修了。
正面例证:上师本人的修行、德巴堪布的修行
教证: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我们作为佛教徒,应当在姓住坐卧中,时时刻刻不离皈依境。
终身把皈依作为最主要的修行
皈依之学处
总说皈依学处
是什么
皈依的学处就是皈依的戒律,皈依有皈依的戒律。
戒,指防非止恶的戒法。律,指生活上的规律。
为什么
一方面,我们皈依后有很大的福利、功德,但也相对有很多责任。就像在这个城市、国家中,享受了很多福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另一方面,皈依的戒律是保护我们皈依不失坏的一种方法。
怎么办
皈依的学处、戒律也是让我们进一步接近皈依的境界、皈依的本性的一种方法。平时我们忆念、守持皈依戒,守护的越好,皈依戒就越好,皈依修行越好,离证悟就越近,障碍、违缘就越少。
皈依有根本的戒律、也有分支的戒律。如果我们把根本的戒律和分支的戒律,从浅层次、深层次都能做到很好,这个修行者就能无限地接近证悟、觉性。因为所皈依的本体本来就是觉悟的本体,我们能皈依、忆念他,那我们也是无限地接近觉悟的本体了。
皈依学处的分类
不共学处
三种所断
皈依佛之后,就不能再顶礼所谓轮回中的世间天神
是什么:不能把那些还没摆脱轮回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上帝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间大力鬼神,作为后世的皈依处,对他们顶礼、供养等。
从广义上讲,各大宗教应和睦共处,可以不称他们是外道;
但从狭义而言,我们皈依佛之后,不能再把鬼神、天尊当作解脱的究竟依处。
非藏传一家之言
《大般涅槃经》第8卷中就说:“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可见,这并不是藏传佛教的一家之言。我们作为佛教徒,皈依了佛陀的话,就不能再皈依天神、土地神等等。
正确面对供养天神的方法
风俗与皈依区别
有些地方供养土地神、世间护法、龙王、狐仙,这虽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但你不能永远皈依他们,而应把他们当成自己成佛的助伴,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莲师仪轨中也有供鬼神、天龙八部等
这些众生不像智慧护法神、业成护法神那样已获得了出世间成就,只不过是在莲师等大成就者面前作过皈依,承诺要护持我们的修行,故不是究竟皈依的对境。
皈依跟供养还是有一定差别,希望很多人应该要懂得。
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尽己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连梦中也不损害众生。
汉地有些人明明已皈依了三宝,但还在杀鸡、杀虫、杀蚊子蟑螂,甚至有些法师也开许这么做。但佛陀明确告诉我们,这样做是不合理的。
正如《涅槃经》所云:“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涅槃经》说的是“杀害”,《前行》说的是“伤害”,也就是连轻微地害众生都不行,更何况是杀他们了?
所以,佛教徒一定要杜绝杀生。否则,你把皈依证揣在包里,然后开始杀害众生,此举就已经破了皈依戒,已经不是佛教徒了。
皈依僧之后,不可以与外道为友,也就是不能与不信仰佛教及导师佛陀的外道种姓共同交往。
当然,有时候跟不信佛的人说个话、吃个饭,这也是很难免的,但你的见解千万不能与之同流合污。
在我们藏地,虽然没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上师、诋毁正法,及诽谤密宗甚深法门的人,也与外道基本上相同,故绝不能和他们亲密接触,友好往来。
外道恶友过患
《佛子行》“远离恶友佛子行”。对上师、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后,自己的善根就会全部毁坏
《涅槃经》中云:“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
皈依僧众之后,不要与外道交往,这样的皈依,可令你获得无所畏惧的境界。其他佛经也说:“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宝,就能证得三种菩提,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断绝一切痛苦的产生。
三种所修
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生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皈依法后,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的佛经也要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皈依僧以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三种同分
对现在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我们一定要看作真正佛宝,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对于殊胜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为真正法宝想,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共同学处及底线
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常供/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阿底峡尊许五种,即是共同学处)
一切都是佛陀加持
日常生活中如何祈祷三宝
宁死也不舍弃三宝
第88课内容
89课
内、外道的区别
阿底峡尊者:区别内外道以皈依别
一旦放弃三宝,修其它高深大法都不有列入佛教徒
阿底峡尊者:区别内外道以皈依别
一旦放弃三宝,修其它高深大法都不有列入佛教徒
阿底峡尊者:区别内外道以皈依别
杜绝对宝所依的不敬
不可随意评价三宝
对佛像
对经书法宝的不敬的后果
经书应恭敬
佛经上不可放置法像
佛经的碎片都要恭敬对待
教证
佛陀经中亲口讲述: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大船若经》: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
《大方便佛报恩经》: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历代三宝纪》: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对僧法宝不敬的后果
佛像
金刚杵
金刚铃
金刚橛
法器
金刚杵
金刚铃
金刚橛
皈依之功德
(一)、一切功德的源泉、一切戒律的根本
是什么?
昄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为什么?
1、皈依三宝的人,会受到善法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愿
2、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
3、皈依是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所有别解脱戒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教证:《皈依七十颂》中说:”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4、大乘发菩提心与密宗灌顶等,也必须以具足皈依为前提;
5、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必须要皈依。
如何做?
现状:
佛教徒:皈依的真实涵义和功德,不少皈依多年的佛教徒也茫然无知。
世间人:强调今生的快乐,不知道还有来世,只知道吃吃喝喝,一生中兢兢业业,却只为眼前几十年的生活。
教证: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云:“不察有益和无益,不求智慧不闻法,唯有寻求充腹者,真实一头无毛猪。”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理应随时将皈依的功德分享给周围的人
(二)、与三宝仅结少缘也能解脱
不但知道三宝功德后皈依,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像、佛经、佛塔的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会播下解脱的种子。
教证1:《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教证2:汉地的《三宝感宝应要略录》也说:“释迦如来末法中,一闻二宝生少信,三世罪障尽消除,当生必见诸圣众。”
公案1:一头猪被狗追赶,转绕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
公案2:藏地第一批出家的七人,前世是树叶上的七条虫,它们随波逐流右转佛塔七圈,以此也成了解脱之因。
公案3:“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
因:发心贤善、清净(身语意中最重要的是心)
(三)、虔诚皈依可摆脱痛苦
是什么?
1、若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以往所造的恶业就会减轻,或消尽无余。
2、皈依后自相续承蒙三宝的加持,一切所作都会成为善法,不会再造恶业。
为什么?
教证《帝释所问经》中说:“唯有佛世尊,是世间大师,善降大魔军,能度诸有情。“
公案1:《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中一个天子因死前皈依三宝,死后转生兜率天。
公案2:《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记载未生怨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后来到诚皈依三宝,以此因缘很快获得了解脱。在佛陀涅槃后,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公案3:提婆达多,也曾造了三个无间罪,并且攻击佛陀,命终后堕入地狱,才对佛语诚信不疑。随后发自内心皈依三宝,佛陀授记他将来成就缘觉果位,号为具骨。佛陀在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里讲,因地时正是提婆达多传授《法华经》自己才依此获得成就 。
怎么办?
上师开示
1、在三宝所依面前,发自内心地忏悔,并念诵皈依偈,罪业很容易就能得以清净。
2、在修皈依偈时,应时而观想皈依境,时而思维自己的罪业,再发自内心的念皈依偈,对三宝的信心定能生起。
皈依三宝者不为鬼魔所害
公案
版1
盗贼被逮,主人边打,边念皈依,盗贼感念,佛陀恩大,皈声与痛,无二无别,桥下躺下,鬼魔不害
盗贼善根深厚,鬼魔有他心通
版2
《大庄严论经》:内容与上无异,主人为比丘,盗贼后得出家
结摄
就算被逼,自己口念,心中忆念,皈依偈颂,三宝加持,非常殊胜
澄清
是什么
汉地些人,引用此案,以四皈依害死人为由,反驳藏教四昄依,完全一种,可笑谬论
为什么
盗贼之言,此经特定,故事情节,不能以此,说四皈依害死人
盗贼说幸亏没有四皈依,不然就被打死了,
四皈依无有不合理,汉藏佛教,上师都是,皈依对境,可以皈依
教证证成
汉地的《苏悉地经》,《大辨邪正经》,《华严经》,《大教王经》,《瑜伽大教王经》
《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大辨邪正经》也说:“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华严经》中也说:“尊重恭敬诸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满众生心,如如意宝”。《大教王经》云:“此阿阇梨佛无异。”《瑜伽大教王经》亦云:“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汉传课诵,非全佛说,上师结集,早晚都念,怎么害你
怎么样
上师教戒
自己语言,要负责任,切勿,断章取义,肆意诽谤,否则,永沉地狱,无边痛苦
教证
教证一
功德不可思议
皈依三宝,不但遣除,今生损害,后世获得,解脱佛果
《无垢经》也说:“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上师教戒
何种情况,不弃皈依,因缘具足,劝他皈依
佛经公案
《杂宝藏经》:长者用金钱另不信女皈依受戒,最终获须陀洹果
先以欲勾牵 后令入佛智
教证二
《般若摄颂》中也说:“皈依福德若具相,此三界亦成小器,大海乃为水宝藏,藏合岂能衡量耶?”
三宝功德相当大
教证三
《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
释义
假如你虔诚皈依佛陀,千亿魔众也不能加害,即使你受戒后破了戒,心智不正常,但因为你内心中皈依了佛,也不会堕入恶趣,并能逐渐获得解脱。
上师教戒
纵遇命难,不舍三宝
公案
法王如意宝,格西兰仁巴
上师开示
《圣解脱经》中说:皈依三宝的声,旁生耳听到,也不堕恶趣。
《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经》亦云:“若有畜生类,得闻诸佛名,永离三恶道,不生八难处。”
看见待宰旁生,市场鱼类,无力放生,多念皈依偈,阿弥陀佛,释迦佛名号
佛经云:“海水可枯竭,修罗宫可堕,日月可坠落,世尊语叵异。”
坚信佛语,以欢喜心念修一切正法之根本-----------皈依
本品结文偈颂
偈颂
虽已皈依然而诚信弱,虽受三学然仍舍持戒, 我与如我无心诸有情,不退坚固信心祈加持。
释义
虽已皈依三宝很长时间,但信心仍极其微弱;虽已受持戒定慧三学 ,可自己并没有好好持戒。对于我和像我这样的无心者,祈愿三宝加持,信心永远不要退,并且越来越增上。
上师开示
堪布阿琼等大德,每次修完皈依后,经常用此祈祷文回向
“万法信为先”有信心,什么事情都好办,祈祷、磕头、修加行有积极性。没有信心,不是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