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朝皇帝关系图
关于明朝,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明朝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嘉靖皇帝,就是朱厚熜。 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他的父亲,是朱见深的第4个儿子,兴献王朱祐杬。
编辑于2022-11-07 20:12:32 内蒙古自治区明朝
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 [1] ,《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朱允炆(明惠宗)(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 [56] ,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1]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1]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57]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58]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59]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60]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 [15] 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15]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
朱文奎
朱文圭
朱樉
朱棡
朱棣(明成祖)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1]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22] 。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 [2-3] ,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4-5]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 [6] ,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 [186]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 [7] 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186] 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8] [186] 。文化上,修《永乐大典》 [9] 。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等 [186] 。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 [247] 、出兵安南 [248-249] 、派郑和下西洋 [250] 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 [251-252] 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明仁宗(1378.8.16-1425.5.29)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 [1] ),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 [2]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3]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4]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 [18]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朱檐基(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 [2] —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 [1] ,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 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 [2] 。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 [3]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阯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53] 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 [4] 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5]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 [4] ,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景陵。 [6] 著《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至今已佚,存词二首。 [7] 传位长子朱祁镇。
朱祁镇(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男,汉族,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励精图治,宠信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1] 正统十四年(1449年),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 [2] 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复位称帝,改元天顺。任用李贤等人, [3] 追复胡善祥为恭让皇后,释放建文帝后代,废除宫妃殉葬制度,后来又听信谗言流放郭登、袁彬等人,重用门达、逯杲等奸臣,致使弋阳王一家冤死,民间又爆发了数十万的流民起义,导致明朝自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再度受创。 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朱见深(明宪宗)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见深,后更名为朱见濡。 [1-2] 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皇太后命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并立英宗弟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废朱见深皇太子,改封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朱见深重新立为皇太子。 [108] 天顺八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成化。 [107] 朱见深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3] 但明宪宗在位期间,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直接任命官员,称为传奉官。 [105] 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任用宦官汪直。 [106] 宪宗宠幸万贵妃,宫中宦官用事,亦要见万贵妃眼色行事。万贵妃以父兄为锦衣卫指挥使,侦伺百官,统领诏狱,控制朝官,并通过阁臣万安,把持朝政。 [104] 成化后期,宪宗好方术。太监梁芳谄事万贵妃,日进美珠珍宝悦妃意。梁芳先后引进了李孜省、僧人继晓,进献方术与符箓,宪宗从迷信方术渐至宠信方士。 [103]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9月9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朱佑樘(明孝宗)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男,汉族,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葬泰陵, 庙号孝宗 ,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厚照(明武宗)明武宗朱厚照(明实录写作“厚𤋜” ,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号锦堂老人 ,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 即位不久,便信用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之为“八党”。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娱乐。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每日游乐其中。皇帝的荒嬉无度、宦官的恣意枉为,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刘瑾伏诛后,武宗日益宠信江彬。在江彬的诱导下,武宗屡屡出巡。正德十二年八月至十四年二月,武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在位期间因荒疏朝政,导致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先后起兵夺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朱厚炜
朱祐极
朱祐杬
朱厚熜(明世宗)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5月27日 —1567年1月23日 在位),号天池钓叟、雷轩、尧斋 ,年号“嘉靖”。 正德二年(1507年),生于湖北安陆兴王府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2-3] 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史称“嘉靖新政”。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 此后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民变。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 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朱载基
朱载壡
朱载坖(明穆宗)明穆宗朱载坖(又作“朱载垕”,详见人物争议目录,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 ,号舜斋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7年2月4日—1572年7月5日在位) ,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为孝恪杜皇后。 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载坖受封裕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庄敬太子朱载壡无子而薨,按次序应立朱载坖为皇太子,但世宗始终未立新储,其弟景王朱载圳亦觊觎皇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朱载圳死。翌年十二月(1567年1月),世宗驾崩,朱载坖才得以登上皇位,改元隆庆。他在位期间,将政事委任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阁臣,兴利除弊,又重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帅才,加强边防。经过一番整顿,国势有所起色,实现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两件大事,为万历中兴的局面奠定基础。但他本人则纵情声色,导致身体每况愈下。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572年7月5日),朱载坖驾崩,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十三陵之昭陵。
朱翊鈛
朱翊铃
朱翊钧(明神宗)万历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号禹斋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晏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随后,他在立太子的问题(国本之争)上与众位大臣僵持对立,以致二十八年不上朝。 明神宗执政后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他和皇室大肆侵占土地,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 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而且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明神宗死后仅二十四年,明朝灭亡。
朱常洛(明光宗)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汉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孝靖皇后王氏。 万历十年出生,从小不得父爱。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驾崩后,正式即位,年号泰昌。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 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 泰昌元年(1620年),因病病逝,史称“红丸案”,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为光宗,谥号为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朱常溆
朱常洵(1586年2月22日-1641年3月2日),男,汉族,明朝宗室、亲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 万历十四年(1586年),出生于紫禁城。朱常洵颇受父亲明神宗喜爱,想将他立为太子,因百官阻挠而失败,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册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就藩河南洛阳。 崇祯十四年(1641年),闯王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朱常洵,享年55岁。后朱常洵长子朱由崧成为皇帝,追尊朱常洵为帝,上陵号熙陵。
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汉族,小字福八,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明恭宗)朱常洵长子,南明被拥立的首位皇帝(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福王府(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崇祯帝自杀殉国后,即位于南京,史称南明,年号弘光。沉湎酒色,内政不修,政治腐败。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入南京,朱由崧逃亡芜湖,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顺治十四年(永历十一年,1657年),朱由崧堂弟永历帝朱由榔为其上庙谥,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朱常治
朱常浩
朱常润
桂端王朱常瀛(1597年4月25日―1645年12月21日),明朝宗室,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昭宗朱由榔之父,母孝敬李太皇太后。 封于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二十六日(11月3日)就藩。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部攻陷衡州,桂端王携子朱由楥、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避难。 弘光元年(1645年)十一月初四在广西梧州病故,谥号为“端”。死后先由第三子桂恭王朱由楥承嗣,其子朱由榔以伦序续统后,追尊其为皇帝,庙号礼宗,谥号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葬于广西梧州的兴陵。
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汉族,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 天启三年(1623年),生于桂王府(京邸),隆武二年(1646年)袭封桂王。隆武二年(1646年),在肇庆称监国。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永历十五年(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吴国贵绞死,终年40岁,在位16年。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永历帝死后庙号昭宗,延平王郑经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体仁克孝匡皇帝。
朱常溥
朱翊镠
朱载圳
颍殇王
朱载戞斗土
朱载櫃
朱载土夙
朱佑棆
朱祐槟
朱见潾
朱见湜
朱祁钰(明代宗)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九月―1457年正月在位,在位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只比长兄朱祁镇小1岁。明英宗即位后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瓦剌俘虏。朱祁钰为监国后,果断地惩处了土木之变罪魁王振的党羽,起用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确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 [74] 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帝命于谦为统帅,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 [1] 明英宗回朝后被朱祁钰幽禁于南宫,后又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2]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辟,软禁其于西苑,改元天顺。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明英宗废其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离奇去世,享年30岁。明英宗赐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侄子明宪宗即位后,恢复朱祁钰皇帝之位,追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 [3] 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追加谥号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上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朝十三陵的皇帝。
朱见济
朱瞻埈
朱瞻墉
朱高煦
朱高燧
朱高爔
朱橚
朱桢
朱榑
朱梓
朱杞
朱檀
11 朱椿
12 朱柏
13 朱桂
14 朱楧
15 朱植
16 朱栴
17 朱权
18 朱楩
19 朱橞
20 朱松
21 朱模
22 朱楹
23 朱桱(1386年10月11日 [3] —1415年9月8日 [4] ),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唐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母为李贤妃。 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十八日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受封唐王。 在就藩前建造唐王府和王府山(王府花园的假山)。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日就藩南阳府(今河南省南阳市)。 永乐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六日薨,永乐帝辍朝十五日,赐谥曰定。由长子朱琼烃嗣王位。
朱琼烃(1406年-1426年),男,汉族,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唐宪王朱琼炟之兄、唐定王朱桱之子,永乐二十一年袭封为唐王。宣德元年,朱琼烃去世,年二十一岁。未婚妻高氏,自杀殉葬,被追封为靖王妃。朱琼烃谥号唐靖王,因为无儿子,所以由弟弟朱琼炟继承为唐王。
朱琼炟(1412年-1475年),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定王朱桱第四子(嫡子中排第二),唐靖王朱琼烃之弟。宣德三年袭封为唐王。成化十一年,朱琼炟去世,谥号唐宪王,由儿子朱芝址继承为唐王。
朱芝址(1432年-1485年),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宪王朱琼炟之子,初封舞阳王,成化十三年袭封为唐王。成化二十一年,朱芝址去世,谥号唐庄王,由儿子朱弥鍗继承为唐王。
朱弥鍗(1460年~1523年),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庄王朱芝址次子,卒谥“成”,世称“唐成王”。
朱弥钳(?~1516),号秋江翁,唐成王朱弥鍗之弟,唐庄王朱芝址庶三子,文城王,卒谥“恭靖”。后追封“唐恭王”。
朱宇温(1490年-1560年),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成王朱弥鍗的弟弟文成恭靖王朱弥钳之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封文城王。嘉靖二年,朱弥鍗去世,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夭折。嘉靖四年,进封朱宇温为唐王,袭封他伯父的爵位。追谥其父朱弥钳为恭王。三十九年去世,谥号唐敬王,他的儿子朱宙栐继承为唐王。 隆武元年(1645年),他的玄孙朱聿键称帝后,追尊他为惠皇帝。
朱宙栐(1538年-1564年),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敬王朱宇温之子。嘉靖四十一年袭封唐王。嘉靖四十三年去世,谥号唐顺王,他的儿子朱硕熿继承为唐王。 隆武元年(1645年),他的曾孙朱聿键称帝后,追谥他为顺皇帝。
朱硕熿(?-1632年 [1] ),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顺王朱宙栐之子。隆庆三年封为世子,隆庆五年袭封唐王。崇祯五年 [1] 去世,谥号唐端王,他的孙子朱聿键继承为唐王。 隆武元年(1645年),孙子朱聿键称帝后,追谥他为端皇帝。
朱器墭男,汉族,唐端王朱硕熿庶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封为世子,后因为其父惑于嬖人,与子朱聿键一起被囚,后被毒死,死后追封为唐裕王。公元1645年,其子朱聿键登基称帝后,追尊为宣皇帝。
朱聿键(1602年5月25日-1646年10月6日),男,汉族,小字长寿,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南明第二位皇帝(1645年8月18日-1646年10月6日)。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生于唐王府。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后,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获缢死,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并在同年开铸隆武通宝钱。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 永历十一年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隆武帝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只可惜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朱琼炜
24 朱栋
25 朱㰘
26 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