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3
简介:近代史一般指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前后大约110年。从历史学科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以1840-1949年这110年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生理人体最重要的调节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之外)两部分构成,欢迎一起学习生理知识。
生理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能够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动脉血压等,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欢迎一起学习生理知识。
微生物广义上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氏体、螺旋体,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辛亥革命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患: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开始: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预备立宪”并没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危机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创始人-孙中山
时间-1894
地点-美国檀香山
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创始人-孙中山、黄兴等
时间-1905
地点-东京
机关报-民报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著书立说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歌颂革命是“启迪明智,除旧布新”,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
《革命军》
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
《警世钟》《猛回头》
抨击列强,揭露清廷的卖国行为 ,号召人们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主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反对阻碍革命的满族人但并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没有明确劳动人民的地位
民主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低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
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简答题/选择题)
时间:1905-1907
派别:革命派vs改良派
阵地:《民报》《新民丛报》
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改革
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
意义
划清了改革与改良的界限
使资产阶级民族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1911年黄兴带领革命领导人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72烈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
时间:1911年5月
起因:清政府皇族内阁为修建铁路筹集借款(清末新政-《钦定宪法大纲》
经过: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卖给帝国主义
经过: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四川省尤其强烈
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三日之内,革命党人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 ,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帝制终于覆亡
武昌起义暴露的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官
一些省份的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的维持旧政权
掌权的革命党人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都:南京
国号:中华民国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简答题/选择题)
资产阶级: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共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带领的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再次革命
二次革命
1913.7
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
孙中山
失败,孙中山逃亡北京
中华革命党
1914.7
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
社会影响弱
护国战争
1915.12
反对袁世凯称帝
蔡锷
袁世凯取消帝制
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7
段祺瑞破环《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被西南军阀排挤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11
捍卫约法,恢复民国
改组国民党,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思:传播了民主共和国的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变: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清:它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帝: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范例,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没党: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没人:没有充分发挥和依靠民众
没纲: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