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运营书籍推荐
运营书籍推荐!整理了做运营10多年来的一些运营相关书籍,希望可以给到你一些启发。
编辑于2022-11-09 18:42:28 陕西运营书籍推荐
黄有璨
《运营之光》
优点
1.既有运营思维,又有运营技能,可以帮助运营新人全面了解运营是什么,怎么做好。
2.作者熟识运营大咖、企业招聘人才多,对运营人的职场成长进行了接地气的指导。
3.行文风格十分个性化,不枯燥,穿插很多经典案例,可读性很高。
《非线性成长》
一级成长曲线 ——技能成长曲线
常见的通用技能
excel基础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结构化表达、汇报能力。这些能力,基本每个岗位都适用,尤其是表达能力,就连那些纯粹的技术开发,也都要定期汇报。
好的工作习惯
定期总结工作,不断优化。这个书里面没有提到,但个人觉得非常重要。自己总结,能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犯过哪些错误,汲取教训,争取下次做到更好,不断进步。
二级成长曲线 —— 商业认知/系统思考能力
当单点的基础能力没法带来新的跃迁式成长时,要想提升,就要树立自己的系统思考能力。借用书中原话:所谓“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要求你从一个系统的目标、整体结构和各种系统要素中思考,最终寻找到一个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解。
《运营思维》张沐
1. 运营案例
2. 4 个技巧选择出合适的渠道
3. 3 个细节决定裂变活动是否成功
4. 后流量时代的运营策略
《跨界》腾讯科技频道
在我们学习和经历过的学科或是学术领域,研究与发展方向都是纵向发展的。而唯独互联网他是横向发展的,他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且又颠覆各行各业。所以在这样一个横向发展的领域,唯有跨界才能将资源最大化。
第一章 跨界爆发的条件
第一节 人与设备是基石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发展是动力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是引爆点
第二章 跨界带来的整合与重塑
第一节 Offline的逆袭
第二节 O2O之初
第三节 起步的在线教育业
第四节 发端于支付的互联网金融
第五节 世纪之赌
第六节 即将迎来风口的在线旅游
第七节 视频:播与制
第八节 三大运营商?不止吧
第九节 人的外部化
第十节 汽车业:销售与制造
第三章 跨界的趋势与未来
第一节 智能手机及其他
第二节 移动服务刚刚开启
第三节 入口入口入口
第四节 隐藏在互联网思维之下的碰撞
第五节 巨头们的理想生意
第六节 正确地认识泡沫
第七节 满足需求还是满足解决方案
后记 给创业者的话:勿忘初心
乔纳-伯杰
《疯传》
让产品被疯传的 6 个原则
1. 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
2. 诱因(Triggers)
3. 情绪(Emotion)
4. 公共性(Public)
5. 实用价值(Practical Value)
6. 故事(Stories)
《传染》
用模型思维破译疾病传染
1、蚊子定理
2、SIR模型
3、R值和超级传播者
传染的规律应用的领域
1、金融危机
2、观念和行为
《催化》
1.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只能别人的改变,也就是加速别人的改变。前提是他本身就想要改变。
2.催化,不是推动,而是减少改变的障碍。
3.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别人推到我们想要的地方去,往往忽略对方会面临哪些障碍。
4.有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猛踩油门,而是松开
5.找到阻碍对方改变的手刹。
6.感觉自己是被迫的,不自由。你不让干这个,我偏要干这个,这样才能维护我自主的感觉。
7.改变,是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的。人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
8.提问,而不是告诉。让对方产生自主的感觉。
9.让对方做选择题,这样可以产生自主选择的感觉。
10.把对方言行不一致的地方,摊开来,讲明白。
11.找出对方行动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摊开来,讲明白。
12.降低要求,循序渐进,慢慢靠近对方的“
13.越容易尝试,就会有越多的人行动,流行起来的速度就会越快。
《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艾伯特-拉丝洛-巴拉巴西
一、关于枢纽节点和连接者—复杂网络的关键要素
二、富者愈富—复杂网络的先发优势
三、“适者愈富”与“胜者通吃”
《参与感》黎万强
一、参与感的三三原则
战略部署的3个方向
爆品思维、新媒体思维
粉丝意识
搭建战略思维
《社群营销》武咏梅
第一章 时代变迁,传统营销渐行渐远
1.1 传统营销已死,是否言过其实
1.2 失效的“一对多”传统营销模式
1.3 消费变迁带来营销变革
1.4 传统营销失效,谁能取而代之
第二章 “互联网+”让社群营销风生水起
2.1 世界因“移动互联网+”而改变
2.2 处于“互联网+”风口的社群
2.3 社群兴起能否颠覆一切营销模式
2.4 席卷互联网的社群思维风暴
2.5 社群经济,商业时代下的趋势
第三章 概念解读,谈营销的社群化趋势
3.1 什么是社群营销
3.2 社群营销的运行方式
3.3 社群营销的特点
3.4 社群营销的优势
3.5 适合进行社群营销的行业
第四章 建群有术,优质社群是营销保障
4.1 社群构建的基本要素
4.2 如何让社群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4.3 社群运营的关键策略
4.4 社群运营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社群传播,一切宣传只为营销
5.1 优质内容,是社群传播的本质
5.2 巧妙一推,引爆社群传播链条
第六章 社群文化,让营销充满人情味
6.1 社群需要有文化做底蕴
6.2 情感是社群营销的基础
第七章 社区,未来营销的主战场之一
7.1 社区是营销的一块“大蛋糕”
7.2 如何将社区营销做大做强
7.3 把握社区营销的网络化
第八章 网络论坛,数据让营销更疯狂
8.1 如何在论坛上做好社群营销
8.2 百度贴吧,一个因兴趣而聚的社群
8.3 豆瓣网,一个文艺社群的天堂
8.4 豆果美食,以食会友的社群圈子
第九章 微信社群,让营销“嗨”起来
9.1 公众号是微信社群的大本营
9.2 微信朋友圈营销策略
9.3 微信多样玩法助营销一臂之力
第十章 微博社群,论粉丝经济的潜力
10.1 微博话题是最好的营销手段
10.2 如何发挥粉丝的力量
10.3 维护粉丝就是维护利益
第十一章 QQ平台,我的社群我做主
11.1 QQ社群,一个依旧充满活力的平台
11.2 QQ社群的营销之法
11.3 QQ兴趣部落,营销的新领域
第十二章 未来,社群营销将走向何方
12.1 社群营销发展的三个转变
12.2 社群营销的未来畅想
《社群化》王为
《未来已来》鲍舟波
第一章 未来已来
什么是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的巨变
数字化变革:等死还是找死
第二章 洞悉商业模式
什么是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定强弱
商业模式实操三部曲
数字化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三大趋势
第三章 明确价值主张
客户价值是商业模式的起点
明确价值主张的三层含义
明确价值主张的实操方法
数字化时代必须重新审视价值主张
第四章 重构业务结构
业务结构是什么
实战方法之构建与供应商的共赢关系
实战方法之构建与渠道商的共赢关系
实战方法之构建与客户的共赢关系
实战方法之构建与员工的共赢关系
实战方法之打开思维,整合第三方利益相关者
第五章 优化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概述
实战方法之结构性优化成本
实战方法之结构性优化收入
实战方法之收入多频化
实战方法之收入多元化
免费盈利模式的奥秘
第六章 商业模式发展三大趋势
价值颠覆
平台模式
跨界融合
《品牌革命》刘润泽
第一章 品牌心法:颠覆性商业时代,以互联网思维发掘品牌成功的内在规律
互联网思维:消费者主权时代,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品牌战略
简约思维:赋予品牌极简精神,给消费者提供简约的品牌体验
逆向思维:突破传统定势思维,以逆向思维引领品牌营销创新
第一VS唯一:不做第一做唯一,打造消费者心目中的唯一品牌
信任思维: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同体,提升品牌信任度前言
信任思维: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同体,提升品牌信任度
【商业案例】无印良品的极简思维:“贩卖”朴实哲学和极简美学的禅意品牌
第二章 超级单品:“单品神话”背后蕴含的品牌战略与市场逻辑
产品力铸就品牌力:品质让品牌基业长青
品类聚焦VS单品突破:以战略单品为核心的品牌经营战略(上
品类聚焦VS单品突破:以战略单品为核心的品牌经营战略(中
品类聚焦VS单品突破:以战略单品为核心的品牌经营战略(下
超级单品背后的市场逻辑:成功打造超级单品的5个因素
【商业案例】优衣库的“减法战略”:利用有限的单品打造“零售核心”
第三章 超级定位:打造品牌的“超级影响力”,获得消费者心智认同
品牌定位:如何打造出消费者心目中的强势品牌?(上
品牌定位:如何打造出消费者心目中的强势品牌?(下
超级定位:如何迅速占据消费者心智、获得消费者认同?
差异化定位战略:明确品牌价值主张,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品牌命名策略:好名字是品牌成功的一半,让品牌会说话
品牌个性VS广告创意:如何通过广告精准传递品牌价值?
让广告更“精准”:互联网时代,互动营销是品牌营销的主角
【商业案例】农夫山泉:百亿销售额背后的品牌定位与战略思考
第四章 超级符号:品牌就是符号,为强势品牌创造“超级符号”
视觉战略定位:读图时代你需要定制专属的超级符号
色彩定位:将战略思维导入品牌,让竞争对手束手无策
一个LOGO的诞生:如何设计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标识?
视觉营销:传统实体品牌如何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
【商业案例】可口可乐的视觉战略:—个战胜真空的红色“曲线”瓶
第五章 超级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为顾客打造极致的服务体验
体验定位:为消费者提供适当、明确、有价值的品牌体验
极致的服务体验:“星巴克体验”背后的价值理念与营销策略
顾客全体验:移动互联时代,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商业案例】宜家的体验式营销策略:深度揭秘全球最大家居品牌的营销秘读
第六章 设置尖叫点:粉丝经济时代,寻找让消费者兴奋的尖叫点
引爆尖叫点:用户核心 产品驱动 体验至上 口碑传播
令人尖叫的品牌故事:企业品牌为什么要学会“卖故事”?
耐克的创意经济学:如何打造出一款令人尖叫的创意广告?
参与感导入020:激发用户参与的欲望,提升品牌忠诚度
【商业案例】海底捞的020战略:如何利用微信实现日均订单100万?
第七章 赢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如何塑造与提升自己的品牌?
多品牌战略: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命名与延伸策略
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构建以品牌为中心的“强关系圈”?
微信营销:品牌商如何在6.5亿的市场中实现自我营销?
《认知锥》黄伟
第一章 永远不能放弃的品牌认知
01 认知是企业必争之地
企业的核心资产,就是品牌认知
从0到1,认知是一切生意的起点
高认知企业杀死低认知企业
02 认知的黑暗魔咒
认知难:如何从自我认知跨维到用户认知
认知慢:认知路径正在革命
认知贵:流量难以高效转化的痛点
03 打响认知“闪电战”
第二章 认知锥:三锥一点,饱和打击
01 认知锥:以集中兵力原则,打爆认知
集中兵力有多重要?
汇聚词汇锥、符号锥、体验锥三倍兵力,实现三锥合一
认知锥实现倍增级的转化
想做到认知满分,必须实现“秒懂”
02 为什么非得多种感官认知和重叠?
单一的感官营销不管用了
多种感官重叠,让认知从量变到质变
有认知的“护城河”,企业才能稳守巨量无形资产
03 认知锥,品牌创始人的必修课
未来是首席认知官的时代
“被认知”就是企业的自来水
认知变现
第三章 三步打通:从定位到认知
01 定位是基础,“三锥”来检验
02 “定位”有陷阱?想要避开陷阱,请先寻找“愿力”!
被感知的愿力
愿力对品牌有多重要?
品牌实战中的愿力提炼
03 从人类母体价值观出发,找到愿力
04 以三步法则打造认知锥
第四章 法则一:打造“词汇锥”,实现定位词汇化
01 不可或缺的“三板斧”
02 品牌战就是故事战——把定位转化成故事说给消费者听最有效
故事拯救品牌,故事提升购买欲
03 如何打造品牌故事?
思路一:品牌自带故事
思路二:找到品牌可关联的故事
思路三:品牌自造故事
思路四:从产品角度入手
思路五: 从消费者体验切入,内容即是故事
思路六:跨界合作讲故事
04 好的名字改变企业命运
05 用“四象限”给品牌起个好名字
相关品类
拟人和拟物
相重
相熟
06 广告语就是压制战
07 爆款广告语怎么起?
一个出发点
给我一个购买动机
一个最终购买板机
二次传播打通多重感官
第五章 法则二:打造“符号锥”,实现词汇符号化
01 符号是词汇最好的具象表达
02 符号锥构成要素之一:Logo及辅助图形
三杯咖啡的故事
Logo升级,需谋定而后动
公域符号变为私域符号,快速生成自带流量的Logo
巧用辅助图形
03 符号锥构成要素之二:品牌色
04 符号锥构成要素之三:代言人或IP形象
第六章 法则三:打造“体验锥”,实现符号体验化
01 符号最终目的是引发用户去体验
02 三种方式引爆感官体验系统,成功打造“体验锥”
创造可辨识的碎片化符号
利用可种草的跟风
打造可沉浸的感官体验
03 创造店铺品牌资产,不能等
第七章 三锥合一,才是认知的无冕之王!
01 不重叠,就会被黑暗淹没
最可怕的是不为人知
四个挣扎出头的“年轻品牌”
03 用认知锥打造倍增级实效
04 5G时代,倍速占据用户认知
5G时代品牌营销的五大趋势
5G技术对于认知锥的影响
《全数字化赋能》迈克尔-韦德
第 1 章 全数字化旋涡中的颠覆 / 3
颠覆效应 / 5
全数字化旋涡 / 8
涟漪效应:自动驾驶汽车 / 11
束手束脚的现有企业 / 13
不是价值链,“价值”才是王道 / 17
启 示 / 20
第 2 章 全数字化价值与商业模式 / 23
客户价值的三种形式 / 23
成本价值 / 25
体验价值 / 30
平台价值 / 37
组合式颠覆 / 46
三重威胁 / 50
第 3 章 “价值吸血鬼”与价值空地 / 53
“价值吸血鬼” / 53
Napster:“价值吸血鬼”鼻祖 / 55
新生力量:ClassPass、Jet.com 和 Freightos / 59
新的超常现象 / 65
价值空地 / 68
苹果:价值空地的“伯乐” / 71
空地狩猎者:Dollar Shave Club、微信和通用
电气 / 75
第 4 章 应对战略的选择 / 81
竞争战略 / 81
收割:从受颠覆的业务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价值 / 82
撤退:战略性撤退 / 85
颠覆:利用全数字化方法创造新的客户价值 / 88
占领:延长占有价值空地的时间 / 90
占领战略案例研究:3 家现有企业的故事 / 93
客户价值的形式与应对战略 / 100
“吸血鬼”会扼杀自己的财路 / 101
颠覆者与颠覆的受害者 / 107
第 5 章 全数字化业务敏捷性 / 111
敏捷性是新的规划 / 111
新方法 / 113
超强感知能力 / 116
明智决策能力 / 120
快速执行能力 / 123
汇总归纳 / 127
盟友和对手 / 131
第 6 章 超强感知能力 / 133
第一步 / 133
行为感知 / 135
情景感知 / 154
评估超强感知能力 / 161
第 7 章 明智决策能力 / 163
数百万更明智的决策 / 163
包容性决策 / 167
增强型决策 / 173
明智决策能力的评估 / 183
第 8 章 快速执行能力 / 185
重塑工作方式 / 185
双管齐下 / 186
动态的资源 / 187
动态的流程 / 201
评估快速执行能力 / 213
《爆品》陈轩
一、知识需求
1.猎奇:寻找有趣与刺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学习:获取有用的新知识,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情感需求
1.宣泄:发泄内心的汹涌,一起笑一起哭;
2.探索:激发互动与参与的能动性,亮出你的态度来。
三、阶层需求
1.炫耀:标榜阶层和独特性,让自我感觉更好;
2.强调:强调价值与归属,以专业形象示人。
爆品受众的三大核心需求,细化为6种驱动因素:
归属于知识需求的猎奇和学习;
归属于情感需求的宣泄和探索;
归属于阶层需求的炫耀和强调。
《新零售》刘官华
1
新零售不是简单的
传统零售互联网化
2
“空军”、“陆军”、“军火商”——重置零售新玩法
《关键句是死亡》安东尼-霍洛维兹
我的目光被两个书架之间的墙吸引住了,上面有霍桑给我看过的三位数字——“182”,是匆忙中用绿色涂料写下的。
我仍然沉迷于这样一种想法:我会成为那个解决难题的人,并且在最后一章,当嫌犯聚集在一个房间里时,是我在解读案件。
《圈层经济》罗小林
第一章 “圈层”概念应运而生,圈层经济猛然崛起
◎中国已进入小众消费经济时代
◎圈层经济以社群经济崛起为入口
◎互联网时代下的“圈层”概念解析
◎圈层经济颠覆传统商业模式
◎圈层经济的未来不可低估
第二章 圈层经济的特点:被消费、圈层化、去中介
◎快速被消费,产品迭代周期很短
◎圈层化明显,是一群特定属性的人群组成的
◎传播过程去中介,生产方与购买方直接连接
第三章 圈层经济的企业组织
◎企业组织形态的不断迭代与个人的崛起
◎小而美:企业组织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
◎“小组织”化:韩都衣舍的产品小组制
◎内部独立小团队:打造小而美组织的有效途径
◎平台化组织:资源和用户之间的双向交互平台
第四章 圈层经济的产品定位
◎MSN VS QQ——商务圈VS生活圈
◎Google VS 百度——墙外圈VS墙内圈
◎QQ空间 VS 新浪微博——三线城市圈VS一线城市圈
◎Evernote VS 有道云笔记——中产圈VS屌丝圈
◎微信 VS 陌陌——熟人圈VS生人圈
第五章 圈层经济的圈层营销
◎圈层营销操作三要素:联动、产品、整合
◎准确划圈子:产品定位 细分人群
◎寻找圈中领袖:利用意见领袖制定营销策略
◎挖掘专属渠道:找到新圈层,发现机会点
◎激发高品质活动品牌效应:品牌战略 间接促销
◎维护圈子:通过阶段性品牌活动拉近圈中消费者的距离
第六章 圈层经济的投融资
◎农行:“三个圈层”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
◎市值风云:三个月粉丝3000融资360万
◎亿荣投资:同学圈集约式投资开拓圈层经济新模式
◎收购珠海银隆:董小姐一个电话让王健林投资5个亿
◎观点:资金管理打造“圈层金融”生态产业链
第七章 圈层经济的商业案例
◎小茗同学:“认真搞笑,低调冷泡”
◎腾讯视频:在整体二次元圈层的深耕
◎碧桂园:十里银滩的圈层营销
◎深海八百米:锁定大众圈层,为品牌建立护城河
◎Lululemon:圈层品牌的代表
第八章 圈层经济的圈层文化
◎圈层文化有多重要
◎圈层文化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商圈大佬们的“文化热”
第九章 商圈:揭秘商业大佬的圈层经济
◎华夏同学会——商学院中的商学院
◎泰山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帮扶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考验人品,加入须经全员同意
◎江南会——马云的武侠情结
◎正和岛——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企业家与环保的不解情缘
《用户的本质》史蒂文-范-贝莱格姆
数字化用户
数字化和人性化是本书最为重要的辩证,如果我顺着作者认为人类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的思路,确实是有点担心太过于理性的机器,会不会把我们也变得机器化了,很多未来学家都在担心机器没有道德,没有情感,当机器变得强大之后,我们会不会遭到机器人的反击。我倒认为机器是算法控制的,算法是没有情感利弊,掌控算法的人才危险的;
也正是因为机器没有的地方,才是我们人类有所作为的领域,作者也提出了三种独特的人类品质,创造力、同理心和激情;这三点不止是用来作为用户运营的发展,其实也是为了保证你不失业的法则吧!毕竟技术会过时,岗位会消失,可这些人类品质任何时候都需要;
数字化至上就是用户至上,这个模型等式非常的漂亮,为什么这么认为,我想举个我身边公司的例子,数字化至上或用户至上意味着在短期之内的盈利会下降,我也确实是看到了一些公司用数字化管理,其利润确实是处于很低的水平,但我也看到数字化没那么好的公司,利润还行;完美的数字化用户关系是高效的服务和高度的用户友好关系的结合,成功地领导一场数字化变革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认识到数字化就是为用户服务。
学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极端主义符号”,极端主义符号就是细节,你用这些细节告诉用户你言出必行;这些极端主义符号让用户至上的思想更加具体,用户看得见,同时,员工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行为,自然而然地成为公司特色的一部分;
数字化生态
数字化的用户关系是线上与线下的混合物,这个观念并不陌生,小米手机刚开始是在线上销售,现在线下门店不只是国内,在印度、俄罗斯等地加起来都有上千家实体店了;从用户至上策略到数字化的生态系统建立,跟小米的发烧友到门店生态的建立策略不谋而合;
一个数字化的生态系统是不同渠道(线上和线下)、用户和其它相关合作伙伴交互的产物。这个系统将用户置于核心地位,将所有可能与用户接触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保持这些方式之间的连接。
用户交互时刻的数量比以前要多得多,每次交互都会生成新的数据,数据的保存和处理是建立数字化生态系统首要基础;像阿里巴巴那种大互联网公司很早就提出了数据中台的设想,把数据集中化处理,然后赋能给前台和客户,让客户也享受数字化的自主服务;
自动化技术越来越普及,因为产品是解决了某个痛点,但是自动化意味着更多地关注服务,更少地关注产品本身,前面提到的精准运营,也是基于自动化的前提,才能过渡到精准运营;
传统的手机数据的方法是采用目标对策,如果对某个目标参数感兴趣,公司就会收集与这个参数相关的数据,这种数据容易分析和储存,然而,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了,大数据意味着大量非结构化的实时数据,所有可能的数据来源都要搜集。但是如何分析这些数据的关联性,是一个挑战。大数据关乎的是与用户有关的大相关度,现代的用户希望他们所提供的数据能够换来某种形式的附加值。
大相关度这个概念用得好,所有的大数据都需要产生价值,客户关系中数据应用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创造更强的相关性。
《底层逻辑》刘润
1、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只有底层逻辑,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底层逻辑,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2、很多时候,我们会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也有时候,我们会被别人刀插两肋。你的善良,应该有点儿“锋芒”。天黑路滑,社会复杂。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3、不要和有立场的人争对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才谈对错, 成年人只谈利益”,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有位置和利益。当一个人持有的不是观点而是立场时,当一个人“屁股决定脑袋”时,你应该做的事情,是对他说“It' s good for you" (这对你有益)。
4、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无论是在事业还是生活中,你一定会遇到一场又一场遭遇战,不打招呼,没有彩排,突然发生。 可能是业绩突然大幅下滑,可能是产品次品率大幅上升,也可能是投诉突然变多,等等。
5、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优秀的人总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改变制度是改变结果,改变流程是改变原因,改变系统则是改变模型。如果说改变流程、改变制度是管理,那么改变系统、改变模型就是治理。
6、凡事要顺势而为,用“个位'的管理对抗“千位'的时代,如同螳臂当车。徐小平老师说得很好:“你首先选择行业,然后 选择公司,否则你就是在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再豪华也终将沉没。”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在错误的赛道上一路狂奔,越努力,毁灭的速度越快。
7、人脉不在多,在精。当你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你的实力、业绩、作品,才是让你在绝境之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没有真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当你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赞美、认可、人脉,你想要的一切,才会纷至沓来。
8、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充满负能量的人和一些麻烦事。但往往我们真正要逃离的,并不是那些充满负能量的人和 麻烦事,而是不断遇到负能量人和麻烦事的自己。
9、一个人痛苦,是因为他没有高度和格局。高度不够,看到、听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 事,算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账,看不到广阔的增量。蚂蚁和巨龙没有交集,蒲公英的种子与天空中的彩云难以相遇。它们分处在不同的世界,永远不知彼此。不是每个人 都配做你的对手,不要在不值得的人身上花时间。
10、勤劳未必能致富。致富的本质,并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靠能力,而分配财富靠稀缺。
《第一性原理》李友善
第一章 第一性原理:任何理性系统的根基性命题
归纳法是通过实践推导结论,把连续性的经验推广到一切时空。然而,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固有的思维会让你陷入“归纳法谬误”。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你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演绎法。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
空间性归纳与时间性归纳
所谓空间性归纳,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会默认在某个空间内有效的规律,在其他空间甚至全部空间中也是有效的。
时间性归纳,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认为某些在过去的时间里成立的规则,在当前甚至未来的时间里也同样有效。
归纳法是一种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规律推广到所有时间和空间中的思维方式。
归纳结果的可重复性
独立的可重复性是科学界检验规律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论。
只能证伪,不能证明
“归纳法谬误”,其实是在强调未来的世界未必与过去或者现在的世界相同,所以在过去或现在有效的规律在未来却不一定依旧成立,即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小概率事件,推而广之为整类事物超时空所共有的规律。其实,人类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是源于把边界之内的规律不恰当地推到了边界之外。
波普尔得出了科学的第一大特性——可证伪性,即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个学问才是科学。如果一个学问永远不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学问就不是科学。 总而言之,归纳法只能证伪,却不能证明。
连续性假设是归纳法的隐含假设
推翻一个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结论自然不成立。这也是辩论高手的常用方法,从基石和结构切入,不要从内容入手。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说过,“哲学家的事业在于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如果你有机会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你会发现生活、工作中很多所谓自明的东西,其实都是假设。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认知边界。
求存不求真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以,针对这种问题,人类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即用较小的认知成本获得维护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信息量。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所以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或者暂时性生存下来。这就是人类的最小作用力原理。
前提的准确性是演绎法的隐含假设
使用演绎法的关键在于确保前提的正确性,即前提不能来自归纳法。
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地倒推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个基石,即一个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基石假设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直接给定的且可以自确认的元前提,而不是在这个系统中推理出来的结果。
只要是决定系统的元前提,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第一性原理。
不是系统之内,而是系统之外
第一性原理并不是系统的中心思想,而是这个系统之外、之前的一个元前提。
如果用更加贴切的词来表示第一性原理,那么“第一前提”或“逻辑奇点”会更加合适。
第一性原理的层级之分
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从系统的维度来说,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所以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级之分。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必要去找到那个终极的第一性原理,所有比我们想要推导的理性系统范围更大、层级更高的母系统,其中心思想或者推导结论都可以作为子系统第一性原理的来源。
第二章 公理化思维:人类理性思维的顶级智慧
有时候,逻辑推导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我们需要培养公理化思维,以第一性原理为根基,运用逻辑去找到超出我们认知极限问题的答案,进而建立其他理性思维体系。
一切学问都是证明系统
亚里士多德以一己之力建立了逻辑学,他认为逻辑的第一根本特征叫作“必然的导出”。从命题1到命题2中间推导的过程,叫作“逻辑”。
从《几何原本》到公理化思维
从公理化思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知音”不是观点相同,而是思考方式(逻辑)相同的人。因为只有逻辑一致的人,才有可能从同一个基石假设推导出同一个结果。
第三章 破界创新:打破基石,边界外延
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基石的第一性原理击碎。创新“不破不立”,“破”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性原理,“立”的是新的第一性原理,这个方法就是破界创新。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则提出了一种更加直接的说法,“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就像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说过的一样:“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地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破界创新三部曲
实际上,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任何理性系统的边界都是由第一性原理决定的。也就是说,第一性原理作为理性系统得以形成的元起点,虽然支撑了整个理性系统,但它同时也禁锢了这个系统的边界。它是系统得以形成的根基之处、最大的确定性之源,因此也是系统的最脆弱之处,是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以,要想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作为基石假设的第一性原理击碎。当地基垮塌,建设在地基之上的高楼大厦自然也会随之轰然倒塌
第一性原理并不在理性系统之内,我们作为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发现第一性原理,更遑论打破它。第一性原理如同系统的“黑洞”一般,它既是系统的能量,又是系统的禁锢,任何系统和个人都很难摆脱这样的“黑洞”。所以,我们必须从系统中跳脱出来,从外部发现第一性原理,然后合理地打破它,塑造新的第一性原理,去构筑新的系统。
我们一直在强调“不破不立”,“破”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性原理,“立”的是一个新的第一性原理,这个方法论就叫作破界创新。
破界创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在内容上做功,而是在结构上做功,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做功。 过去我们认为,事业成功需要的是努力、勤奋和大量的时间,但那些工作全都在系统的边界之内。其实,创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认知,是在系统之外的东西,需要静下来,独立思考。
破界创新的难点
最常见的隐含假设就是群体信念,它包含你与周围人的共识,也有行业的常规,它们往往构成我们认知的隐含假设,而你身处群体信念之内,却难以察觉。
所谓群体的信念都是最危险的隐含假设。尤其是它已经深入人心到变成一种常识或者共识,当人们根本不会去质疑它甚至是忘了质疑它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这个群体信念禁锢。
科学领域的破界创新
“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世界中。”
但几乎所有真正的科学革命,都不是新发现的革命,所有重大科学革命都是由范式转换引发的。
IBM和乔布斯的破界创新
识别并打破隐含假设是破界创新的关键点,也是企业增长和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
成为创新企业家
再次回到我们不断提及的问题,什么是“隐含假设”?答案就是周围人的群体信念。往往那些大家都深信不疑、不被质疑的东西,才是给予你最大限制的隐含假设。怎么打破这种限制?答案是通过哲学思维。什么是哲学?回到哲学的原点,康德说,“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东西的追问”,它可以表现为好奇心、初心、童心等。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始于对万事万物的惊异,这种初心才是产生创新的源头。
破界创新并没有解决原有系统的极限问题,但是让原有系统的极限点问题变得无关紧要。如果我们眼睛永远盯着系统边界里面的问题,将永远突破不了边界。
第四章 组织刷新:使命—战略的破界创新
隐含假设对应到组织时,往往表现为使命、文化,所以发现并打破隐含假设的过程,往往是重建使命、文化和战略的过程,我们称其为“组织刷新”。
刷新文化
“固化型思维的公司总在逃避风险,却又期待创新的出现。而成长型思维则会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固化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相比,一个是看结果,一个是看过程。
刷新战略
如果你的企业暂时没有使命,就不要硬套,找到深层次的隐含假设或第一性原理,作为战略基石就好。
第五章 第一创新: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创新
何谓“第一创新”?如果说破界创新的关键词是“破”,那么第一创新的关键字则是“立”。它是公理化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是从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用逻辑思维将其拆解,进而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打破原有认知,寻找并建立新系统的过程。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第一创新
我们在商业系统中是找不到商业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的,只能在更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才能找到它,因此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可以作为商业的第一性原理。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如果你学过围棋,你会发现所有学习围棋的人一定要学“定式”,也就是按照棋谱下棋。虽然学习各种各样的定式看上去非常复杂和烦琐,但是通过反复训练,将这些定式植入思维,你会发现在下棋时,即便你不去刻意地回想,你也能按照定式找到最佳的落子方位,这就是建立多元化思维模型的方法——学习思维模型和刻意练习。
人类文化的元知识
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
埃隆·马斯克的第一创新
通过逻辑思维的拆解,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打破原有的群体认知,找到一个新的路径,去建立新的更好的系统
源自使命的动机
我们应该敢于敲碎每一个人的玻璃罩子,敲碎每一个生命的局限性,敢于去碰触那些大问题和本质问题,敢于在无限的思维张力中去呈现生命的无限精彩。
第六章 万物至理:宇宙的终极密码
若将整个宇宙当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也有它的第一性原理,科学家们把它称为“万物至理”。爱因斯坦推导相对论的过程,就是他打破物理学的隐含假设,建立全新基石假设,不断探寻万物至理的过程。
洞见公理比推导更加困难
迄今为止也没有科学家或哲学家能够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论,即使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不断地假设,然后持续地试错,直至定位到准确的第一性原理。
理念世界与思想实验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过,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问题的追问”。顶级科学家从来都不缺少“盘根问底”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对牛顿力学体系的质疑
在实际工作中,打破隐含假设,首先要判断原有的系统是否逻辑失洽。
用理论定义现实
一般人认为‘新发现’是科学的标志,但几乎所有的科学革命都不是新发现的革命,而是概念的革命。
爱因斯坦的升维
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空间合为一体,形成时空(Spacetime)的概念,就会发现,时空在任何惯性系中都保持不变。换句话说,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相对的,但“时空”作为一个整体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认为,在问题的原有维度上不能解决问题;在原有维度上,只能呈现问题;只有换一个维度,才能解决现有问题。
“自然规律在高维空间更简单”
第七章 从众效应:“真理”的真相
在组织中,我们很容易被群体的信念影响,甚至会因此而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心,这就是“从众效应”。破界创新的难点就是隐含假设,而最重要的隐含假设之一就是“从众效应”。对我们来说,只有认知到这个桎梏,才有机会从中跳出。
两种真理观
所谓真理符合论,就是信念是否与客观事实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客观事实一致,就是真理。而所谓真理连贯论,是指信念与群体信念是否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群体信念一致,就是真理。
真理符合论
任何一个客观事实都是与人类大脑中的某些主观意识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产物。
所谓的客观事实,都是用主观信念覆盖于其上,而且根本无法与主观信念相剥离。如果你没有主观信念,你就无法感受到客观事实,而一旦你用主观信念去处理,那么“客观”两个字就不存在了。
除了视觉,其实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所感知到的事物,都是我们的大脑对外界的主观认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生存的真实的世界,可能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声音,它们都是假象。正如释迦牟尼在《心经》中所说的那样:“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自然万物运动和结构总是采取某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最小作用力原理”,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
真理连贯论
我们的信念有直接经验、事实证据的其实少得惊人。多数信念(甚至全部信念),我们相信它们,是因为它们与我们所在的群体信念体系连贯所致。”
所有人相信的真
《技术的本质》[3]一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当我们去处理情况时,会使用一个由一套假设、期望和经验构成的参考系。我们对那些不符合这种参考系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视、误解或否认的态度。结果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这个参考系是不可能被铲除的,没有了参考系,也就没有了我们自己。”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提到类似的理论,他认为有一种特别的虚构故事叫“主体间共识”,即使只是虚构的故事,但经过群体的认可,这个故事就成了所谓的真理。
在这种隐含假设的影响下,我们经常会以群体认知评判一个人的对错,如果我的信念与集体不一样,一定是我错了;如果你的信念与集体不一样,一定是你错了。难道媒体不如你、专家不如你、领导不如你?不合群的人注定错误,这就是从众效应下追求个性的原罪。
从众效应
身处群体之中,即使群体信念错了,原则上我们是不可能看出群体在犯错,这就是所谓的真理的结构性缺陷
逃不脱的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对群体而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而“夸大其词,不断重复,言之凿凿,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
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原本的那个自己,而变成了不再有独立思想的傀儡”。因为“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
所以在人类内置的基因中,服从是与生俱来的,而自由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在人们的身上发挥作用的新元素。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习惯于听从强者的指令,比如员工听从管理者的指示,子女服从父母的安排。
个体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那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第八章 批判性思维: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
在逻辑学领域,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逻辑三洽”,即自洽、他洽和续洽。
逻辑三洽
所谓逻辑自洽,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体系环节自身可以自圆其说;二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与相关事实之间可以相互证明。
逻辑他洽就是信念所处的逻辑系统,要与周边相关的逻辑系统以及更深层次的逻辑系统保持一致。
逻辑续洽是指原有被证明暂时正确的信念,在时代和场景发生变化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逻辑正确。
主体性认同
在逻辑和理性之上,始终存在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它阻碍了我们对理念正确的判断,这个力量叫作“我执”,而破除“我执”的过程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
作为一种主体性认同,“我执”实际上面向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内容,二是结构。
在我们的生活中,99%的争吵其实都不是为了捍卫“我的思想”,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对自身存在性的防卫。
这背后就是并不存在的“我”一直在推动着我们,为了自身的存在性而争斗。这不是道理之争,而是尊严之争。
群体信念
在群体信念中,最重要的隐含假设就是群体经验。简单来讲,就是一旦大家相信了一件事情,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也会惯性地认同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群体信念反映的是个体的认知,但在群体中,原本只是主体性认同的非理性观念,因为得到了群体内部其他人的认可,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证其明的过程,具备了逻辑上的正确性,从而加强了个体的“我执”。
人类最悲哀的理性障碍莫过如此,我们所遭受的最大伤害不是来自所谓的犯罪分子,也不是来自天灾,而是道理之争带来的自我屠杀。
这种所谓群体认知中的道理,实际上也并不是道理,它更像是一种立场,站在群体的角度,尽量捍卫自身存在性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群体之间的争论,不是道理之争,而是立场之争,这种争论并不是为了捍卫“我们的思想”,而是为了捍卫“我们自己”。
批判性思维
正是因为有了“主体性认知”和“群体信念”的存在,所以在破除隐含假设的逻辑之前,必须先破除两件事:一是“我错了”;二是“我们错了”。把“我”“我们”和“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之间密不可分的结打开,我认为这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预备性的工作。简单来说,我们要勇于承认两件事情:一是“我错了”;二是“我们错了”。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更习惯于为自己的错误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进行解释,而不是坦然地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
在一个企业中,经营最大的成本不是试错,而是领导者的“尊严和面子”。当一个领导者认为自己不能犯错的时候,企业内部通常会出现所谓的“承诺升级效应”(Escalation of Commitment)。简单来讲,就是领导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即便发现错误,也不会停止投入,甚至还会继续追加投入,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
笛卡儿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应该至少一次彻底地对自己的全部见解进行一次大扫除。因为我们把许多错误见解当作真理接受下来,这些知识都是非常可疑的。
不可知论
赫胥黎说“不可知论是唯一可靠的哲学”。
西方流行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王东岳老师说:“我们一旦展开感知,一旦觉得我们有所知,就会陷入愚蠢和可笑。由此可见,知识本身是需要无穷追究的深刻话题。而能持以不可知论看待世界,表达了对一切确定的知识和结论永远持怀疑态度。”
苏格拉底被称为雅典最聪明的人,而他最为人所知的一句话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
所谓反共识,其实就是将批判性思维、普遍怀疑、不可知论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反共识
罗素说:“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
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普遍怀疑,反共识。没有批判性思维,认知边界便无法打破,我们需要承认“我错了”“我们错了”的勇气。
《深度思考》莫林-希凯
内容简介: 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在竞争激烈的高阶领域,决胜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遇到复杂问题时,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低成长区跨越到高成长区;让自己冷静下来后,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刻意练习深度思考的能力,使之成为习惯;用深度思考连接一切,是未来10年最有价值的认知升级与自我精进的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原文摘录
1.生命中同样重要的是尽情享受生活,享受新的文化和新的环境。我不必迎合他人,或随大流。
2.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关于美和品位的观含是不断变化的。同理,“规则”也不是固定的,颠覆规则的方式也非一成不变。
3.无论多么微小的机会都能发挥你的才能;无论多么苛刻的老板都能在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及时他们一无所处,也可以学到什么是错误的领导方式。如果你张开眼睛,如果你愿意重塑所见,你会看到无限资源等着你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