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年代文学
这是一篇关于20年代文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五四文学革命、20年代小说、鲁迅、20年代散文戏剧、20年代新诗等。
编辑于2022-11-13 07:09:55 山东省20年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
《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1917年编辑部移居北京。由陈独秀主编外,也曾由李大钊、鲁迅、沈尹默、钱玄同、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等轮流主编,陈独秀总负责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居上海,实际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旧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思想,影响了以傅斯年等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化统一战线
五四运动
是中国现代第一场爱国运动,它既是新文化运动进行现代启蒙的成果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助推器。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思想启蒙,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广泛为国人所认可,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和学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民主与科学
批评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
对世界文化的“拿来主义”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倡导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1918年4月,胡适又在《新青年》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阐明文学革命的宗旨是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刘半农从散文改革、韵文改革、标点分段等角度,发表了文学改革的具体意见
人的文学
正面的,也就是写人的理想和人类发展可能性的文学
侧面的,即写人的日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本着人道主义立场,以人性为主要表现对象,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人的生存理想,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题,并为20世纪中国文学定下基调
平民文学
1918年12月20日,周作人写了《平民的文学》一文,在陈独秀“国民文学"和“社会文学”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建设“平民文学”的主张
平民文学是具有普遍性和真挚性的文学,其普遍性在于“记普遍的思想与事实”,普遍的事实就是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普遍思想就是人类思想、人类道德,而不是才子佳人的悲欢、英雄豪杰的道德
五四文学论争
新旧文学论争
有坚定支持文学革命的鲁迅、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革命派”,
也有曾毅、方宗岳等部分怀疑的“折衷派”:部分赞成文学革命的主张,顾虑古典文学尽失,文学革命矫枉过正
更有刘师培、林纾等坚决反对的“卫道派”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胡先骕[sù]、吴宓、柳诒(yí)徵(zhēng)、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
他们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质疑五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决裂的态度
与甲寅派的论争
甲寅派的主要阵地是《甲寅》周刊,章士钊相继在《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重弹文言文优越之老调,提出“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
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新文学的提倡者从一开始就对鸳鸯蝴蝶派、名士派的文学不满,甚至将之排斥在“文学”之外
人生与艺术之争
为人生和为艺术之争发生在新文学内部,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关于文学观念的争论。文学研究会追求“为人生的艺术”,标举写实主义的文学,主张文学必须和时代相呼应,提倡血和泪的文学
创造社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标举浪漫主义旗帜。
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虽然有着明显的不同,都是反对旧文学的新文学社团,两种意见只是侧重点不同,实质上都是新文学建设不可缺少的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1917年2月《新青年》刊载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新青年》陆续刊载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鲁迅的新诗作品,白话诗歌成为五四新文学最早出现的文体,证明“白话可以作诗”,攻克了古典文学最后一个堡垒。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第一部个人专集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创作“为人生”的文学。茅盾首先倡导文学的精英立场,反对“消遣文学”和“休闲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是由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精英组成的文学团体,最初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反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为一批留学英美的文化精英,计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中国戏剧程式化、象征性特点加以肯定
五四文学历史意义
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
建构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
建立起中国现代精英文学,启蒙立场、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实践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纪元
20年代小说
20年代小说概述
文学研究会
呼应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并将五四人的解放的精神具体化为人生的创作主张。
冰心
早期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妹》等,重点关注婚姻家庭、个性解放等问题,是五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一个军官的笔记》《一个不重要的军人》《一个兵丁》写出了军阀混战时期军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悲剧命运
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
冰心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秀丽典雅,感情饱满,被称为“冰心体”
贯穿作品中的“爱的哲学”:母爱之伟大、童心之纯真、自然之神圣
庐隐(与冰心、林徽因并称“福建三大才女)
多关注现实女性的处境与命运,充分表达了女性在时代解放思潮中面临的种种情感困惑和人生歧路,代表作《海淀故人》带有自叙传特征
《象牙戒指》以石评梅为原型塑造了张沁珠这一形象,以哀怨诗性的笔触抒发了五四知识女性的爱情悲剧和难以摆脱的人生宿命
《何处是归程》《丽石的日记》《或人的悲哀》反复咏叹经过五四启蒙后的知识女性对人生意义的不懈探究及其无法破解的人生困局。
王统照
早期作品属于“问题小说”的范畴,以“反映人生与社会诸问题”为旨归
《沉思》写女优琼逸纯洁的爱美之心,为社会习俗所不容。
《微笑》写盗窃犯阿根被一位女犯人的微笑所感染,最终走向走途
《雪后》写孩子们在雪地上堆起的小楼,被夜里路过的军队踏成泥浆,带有浪漫、虚幻色彩
《湖畔儿语》通过儿童的口讲述他母亲做暗娼的凄惨故事,写实性明显增强,对人间爱与美的呼唤依然贯穿作品始终
《山雨》标志着他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创造社
钟情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在作品中注重张扬个人内心感受。1927年,在时代思潮的驱动下,向左转,提倡革命文学,成为革命文学思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标浪漫主义的原因
这些年轻作家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将内心的苦闷和压抑看作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就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浓厚的感伤、浪漫色彩,郁达夫最为明显
创造社作家青年时期便留学日本,他们内心充满个人的郁积和民族的郁积,文学创作成为他们倾诉和发泄内心苦闷的手段
成员都是一些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远大的抱负,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他们恃才傲物,又敏感脆弱,常常自嗟自怨,这些相近的性情决定了他们文学创作的相似性
张资平
为新文学史提供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界及政治和家庭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短篇小说《植树节》《百事哀》《兵荒》等,反映了小知识分子的贫苦生活
乡土小说
标志着写实主义文学走出了问题小说的创作范式,进入较为成熟的新时期。继承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启蒙主义传统,揭示闭塞的乡村世界里愚昧与麻木、世故与巧滑、冷漠与势利,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人生悲剧
鲁彦《黄金》笔如刀锋,冷峻、犀利地剖开了乡村社会人情世态的恶痈肿瘤
许杰《鼻涕阿二》写乡间女子无论怎样工于心计、争强好胜,最终也难逃凄惨的结局;
《惨雾》写玉溪和环溪村民为争一块土地的种植权而发生惨烈械斗的故事
乡土小说家在发掘乡土世界种种龌龊与罪恶的同时,也往往难以掩饰内心对故乡的怀恋与思念,这使某些作品带上了苦涩的乡愁
乡土小说对一些奇异的乡风民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揭示乡间悲剧的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废名《竹林的故事》以清新、淡雅的文笔,描绘了乡间和谐、宁静的生活,具有牧歌情调
浅草——沉钟社、弥洒社文学观与创作风格接近创造社
狂飙社1924年成立于北京,后与鲁迅关系破裂,淡出人们视野
郁达夫
小说集《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包括《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
题材内容:最突出特点是自叙传特色
怀才不遇带来的“生的苦闷”和得不到异性之爱带来的“性的苦闷”,是其自叙传小说反复表达的主题
《银灰色的死》与《沉沦》一样,充盈着无法排遣的愁苦和压抑,表现了主人公在不甘沉沦中继续沉沦、在不想放纵中继续放纵的矛盾人生,灵与肉的激烈冲突,欲望和理性的无情撕扯,被表现得很充分
自叙传小说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他”“我”还是质夫、伊文、文朴等,都带有作者的影子,都有着相似的气质和命运,这反映了郁达夫小说中“自我形象”的近似性,是梦醒之后难以生存的痛苦
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将个人的苦闷与社会的苦难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批判意义,超越了自叙传作品内容过于逼仄,有时流于重复的弊病。《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其代表作
常常带有颓废色彩。他的颓废,是觉醒者的颓废,他的作品是五四“人的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小说”是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产生的一种小说形式,又称“自我小说”,主要指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直接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作品
艺术特色
结构上:具有鲜明的散文化特征,随心所欲,自由挥洒,极少考虑小说的结构和章法,也极少采用复杂的叙事形式
风格上: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既无英雄传奇式的豪迈,亦无梦幻神魔式的离奇,而是聚焦于知识分子的平凡人生,以浓郁的感伤情绪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剖析,铺陈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新体式
语言从容、流畅,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有时还融中外诗歌小说,使作品的诗意更浓烈,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浅草——沉钟社
是浅草社和沉钟社的合称。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以四川籍青年为主,代表人物有林如稷、陈翔鹤、陈炜漠、冯至等。他们受郁达夫影响很大,作品取材于身边日常生活,重在表现人物心理,具有明显的浪漫抒情特征,但在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方法方面,比郁达夫更大胆,描写手段也更丰富。1925年初停刊。
1925年秋冬时节,陈炜漠、陈翔鹤和冯至在北京认识了杨晦,一起组织沉钟社。“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的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钟者亨利坚忍不挠的精神自勉,反映了他们追求艺术的决心。1934年终刊解散。
弥洒社
受郁达夫影响颇深,1923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胡山源、钱江春、赵祖康等,主要是沪浙一代刚离开大学校园的年轻人和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弥洒”是拉丁文文艺女神的音译,现为“缪斯”,表现他们追求纯文学的唯美倾向。作品多以青年的恋爱、婚姻题材为主,表达觉醒的青年在爱情自由的追求中遭遇的种种矛盾和痛苦,代表性作品有胡山源的《三年》《梅心》,钱江春《万一的喜剧》等
叶绍钧 许地山
叶绍钧
1918年《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标志着开始自觉地向新文学靠拢。1921年《隔膜》《火灾》《线下》《城中》等题材广、数量多和刻画知识分子形象独特注目。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成为现代童话滥觞
早期创作属于问题小说,追寻着虚幻的“爱”与“美”,讨伐着现实生活的种种恶劣现象,如《潜隐的爱》《阿凤》《晓行》等
《晓行》写“我”早晨漫步于田畴之间,通过对话,显示了农民遭受地主盘剥的苦况
《这也是一个人》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女性解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对当时的教育状况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了解,创作了大量教育题材作品
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作者活灵活现地将一位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和自作聪明又苟且懦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生动
长篇小说《倪焕之》被称为其“扛gāng鼎之作”,时间跨度长,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绵密、扎实地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教育救国转向社会革命的思想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很多知识分子所实际经历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密切关注中国政治局势,并及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和诉求
《夜》写一对年轻革命者被杀害,遗孤改姓易氏,由外婆抚养。作品在压抑、恐怖的气氛中展开情节,婴儿的啼哭与刑场上的尸血相叠加,暗示了屠杀者的暴虐和革命成功的希望。这类作品充分证明了叶绍钧虽然不是一位站在时代政治前沿的激进作家,但他也不是躲在象牙塔不问政治的隐士,相反,他有着很强的政治敏感度,对中国革命的挫折和希望给予了充分的展示
《多收了三五斗》对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社会进行了批判,成为这一题材领域中的名作
艺术风格
所有创作根植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对人物的描写扎实、细腻,特别注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语言简洁、俭省、平实。叶绍钧的小说从不大段地铺张华丽的语言,也极少长段的抒情、独白,而是语言干净、简洁,富有表现力
许地山
小说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从传奇到写实,是许地山文学创作经历的两个阶段,前者独树一帜,后者进入文坛主流,丰富和壮大了写实主义
早期浪漫小说多以异国风情为背景,关注人的解放的艰难历程与女性的坎坷命运,是五四人的觉醒与女性解放思潮在文学中绽放的灿烂花朵
《命命鸟》用宗教的轻纱将故事包裹起来,不仅遮掩了故事本身的残酷性,还让人看到宗教式的博爱、顿悟和超脱,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
《商人妇》是一个女性的悲剧,跟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是血脉相通的,但许地山依然将一种宗教人生观覆盖在作品之上,使主人公显示出心如止水、逆来顺受的豁达与从容
《缀网劳蛛》宗教使这些女性具有了忍受苦难的能力,但苦难本身在宗教的外衣下依然能够显示出其狰狞面目,使人体会到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这些作品将东南亚的热带风光、特有习俗和宗教氛围融为一体,诗意浓郁,情节曲折,人物性格独特,是五四浪漫传奇小说的重要收获
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立足世俗生活,描写普通人物,将人的解放尤其是女性解放作为作品的核心主题,以女性的悲剧命运彰显女性解放的迫切性,以女性逆来顺受的心性来显示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春桃》的发表,标志着其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一女二男”式的婚恋小说,以其大胆的想象和匪夷所思的结局,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鲁迅
鲁迅文学道路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署名鲁迅
鲁迅思考国民性的三个关联问题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它的病根何在
1924年2月,鲁迅开始《彷徨》的第一篇小说《祝福》的创作。鲁迅对自我作了深入的反省,并开始与旧我告别,在《野草》中,鲁迅把自身的矛盾全部袒露出来,通过穿越死亡,终于获得新生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对左翼作家提出忠告,此后更是热心投入对左联的指导工作
《呐喊》《彷徨》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文学来启蒙。”呐喊“之名是1922年12月编写小说集时所定,并非在摇旗呐喊,高歌猛进,而是显示自己的边缘立场。有《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迫害狂“病人的13则日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狂人“的内心世界,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内在结构上是象征小说。所谓象征,是借助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义。象征小说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小说最终所要体现象征世界——一般是抽象意义,二是小说故事本身虽然具体可感,但它必须是变形、扭曲的
与一般象征小说的不同在于,小说本文作为狂人的意识,具备了荒诞的因素,但”狂人日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有可能是真实的,而且作者特以小“识”证实它的客观真实性
在小说的象征格式中,“狂人”不是形象,而是象征的手段和策略,其荒诞和实在的双重性,使它成为两个世界分离和翻转的绝妙中介,正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设立,为习以为常的现实秩序设立了一个”他者“,从而为价值的置换提供了可能
一直身处被”吃“恐惧中的”我“,竟然也无意中”吃“过人!这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发现,将小说推至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是先觉者身上发生的彻底的自觉,一种近乎”原罪“意识的形成,自此,”狂人“不再是之前看上去高高在上、独善其身的先觉者和审判者,而是有罪者和被审判的对象,小说超越启蒙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赎罪文学。深度真正显示出来
《孔乙己》
以仅仅两千多字的篇幅,精确而深刻地展现了一个科举制度下乡村读书人的潦倒一生,孔乙己悲惨遭遇所欲揭示的,既是不合理的科举制度,更是世态炎凉的人性状态。
《药》
以”人血馒头“这个触目恸心的存在,将华老栓给儿子买治痨病的药,与革命者夏瑜牺牲的明暗两条线索交叉起来,由此可见革命者的牺牲与民众的生存之间令人绝望的距离,因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变革的一个难题:革命的流产,不仅仅因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众的不觉醒是更为致命的根源
《阿Q正传》
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阿Q典型不是对国民劣根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整体表现,鲁迅在小说中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阿Q典型的认识,取决于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整体把握
他着重描述的国民劣根性,主要有”退守“”惰性“”巧滑“”虚伪“”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无特操“等,这些与其说是国民劣根性本身,不如说是劣根性在民族危机中的表现,即“苟活”的种种策略或状态。国民性表现背后,是连基本人性欲求都难以满足的苟活式生存
阿Q为补偿不能实现的自尊,形成了三种生存对策:自轻自贱、自慰自欺和怕强凌弱
《彷徨》
写于五四退潮时期,自我意识以各种方式凸显出来,是为自己的,表达了在绝望中寻找不到道路的苦闷状态,寄托了个人在绝望中的自我情绪,深刻的自我反思,并通过对自我结局的悲观预测,试图向旧我告别。摆脱了启蒙的外在重负,心态较自由
《祝福》
这个“愚妇”独自面对死亡时的严峻及最终充满疑惑的死,在旧历新年祝福的气氛里显得无助与无告,节日的祝福气氛最终埋葬了她的苦难和质询。
《幸福的家庭》
在轻喜剧风格中,使“我”落入到一个极具反讽意味的境地
《肥皂》《高老夫子》
对主人公性心理的微妙解剖,则直指知识分子自我封闭起来的深层心理意识
《在酒楼上》
吕纬甫回乡办的两件小事,其实又很大,这大概是失意人生仅存的意义寄托,母亲意志与自我意志的重合,说明母亲的存在对于业已丧失自我意志的吕纬甫来说,是生存意义的最后维系
《孤独者》
魏连殳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原因
对生存的珍视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珍视——要死得有所作为,这就是他说的“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
自我的生存已陷入了无意义,无意义的自己只配生存于这个无意义的世界
有意延缓死亡过程,让一个清醒的自我看着另一个自我慢慢走向死亡,更接近自残与自虐
《伤逝》
涓生所谓“生活”或“生存”,其实是一种反抗方式生存,并且与爱构成了冲突。涓生的反抗固然是为了“爱”,但作为绝望的反抗者,他丧失了爱的能力,反抗者不能接受爱,一旦接受,就会葬送爱他者
《彷徨》的“梦魇模式”,即作者通过小说对自我人生的最坏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试图从噩梦中脱出。
《故事新编》
“油滑”之处:将现代人、事与语言穿插进古代情节中,古今杂糅,随意调侃
创新之处
在具体情节上都有历史依据
又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有更高的真实性追求,这既表现在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即作者说的“认真”,如《铸剑》《奔月》,也表现在将古今打通,揭示历史与人性基础上的真实性,是古今杂糅的“油滑”运用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建立,艺术贡献:
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与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
小说笔墨省净,又能入木三分,写人状物多用“白描”与“画眼睛”法,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传神的传统
《呐喊》的冷峻、深刻,《彷徨》的蕴藉、深沉,以及《故事新编》的天马行空,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型与艺术家型的小说家,总能找到思想与艺术之间的最佳融合点,其所谓“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二者不可分离,相得益彰
《野草》
《野草》包括《希望》《死火》《影的告别》《墓碣文》《过客》《这样的战士》《秋夜》等,作品显露了作者陷入一种自厌情结中,一种潜隐而强烈的自虐倾向也从这时期的写作中破土而出。
第一部分:《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过客》,“影”没有给自己预约一个光明的“白天”和黄金世界,而是“在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第二部分:《死火》《过客》《墓碣文》《死后》等,“我梦见”开头,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问,深入到梦境之中,开始了更深沉的求索
第三部分:《这样的战士》等5篇,生存主题,艰难的自我追寻终于落实到绝望地抗战的“这样的战士”“真的猛士”被爱人呵护的”腊叶“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蓟“身上
从开始的”无地“”黑暗“”虚无“”绝望“”坟“”墓碣“”荒原“到最后的”腊叶“”野蓟“,终于把艰难的自我追寻凝定在坚强的生的意象上
20年代散文 戏剧
20年代散文概述
鲁迅散文:语言凝练,回忆文融杂文手法
《语丝》周刊刊载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文笔幽默、泼辣,时称“语丝文体”
冰心以清丽、典雅的文笔和温暖的柔情,诉说对祖国、对母亲、对兄弟、对弱小者、对自然的爱,表现了她的爱的哲学,时称冰心体。
许地山《空山灵雨》叙事、抒情、设喻时禅机迭出,并非是从佛教世界观寻求消极的解脱,而是佛教文化的智慧探求人生哲理,或用以解自身之感,或用以启迪读者。大多是语含机锋的寓言及抒情小品,可视为散文诗
郁达夫散文文笔恣肆,因愤激而生的苦闷、无聊、自怜,乃至自暴自弃、自虐自残,都有着个性解放、离经叛道的意味,可见出魏晋名士的余绪;而不能免于颓废,是20年代郁达夫散文与小说一致处
郭沫若《小品六章》即景生情,情融于景,伤景即自伤,怜物亦自怜,贯穿于其间的一种甚深的漂流感。见蔷薇而情动,睹白发而生悲,细事微物都触动诗人情怀;爱美,爱青春,爱牧歌式的野趣;重主观性情的抒写等都表现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人风格
梁遇春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敏思,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青睐兰姆的随笔文体。对英、美、法三国文学的大量引述,是梁遇春散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英国作家的诙谐,和法国蒙田、伏尔泰的怀疑论的糅合,形成了梁遇春的非绅士的“流浪汉”的散文风格
徐志摩散文风格笔调轻盈自然,语言华丽夸饰
现代散文特点
五四文学人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革新了散文内容
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其主流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这是文学革命兴起后散文作家的共同特点
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表现出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
新文学运动初期和20年代的散文都表现着作者们深厚的学养
周作人 朱自清
周作人
1905年创作短篇小说《女猎人》《好花枝》《孤儿记》
五四前后发展《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等论文,把文学革命由形式的改革转向内容的革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20年代出版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永日集》
散文历来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而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及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则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
周作人的“美文”是真实简明的。简明,是对文字的要求;真实,便是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别人的话。
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
朱自清
1924年诗文集《踪迹》;1928年散文集《背影》
对个人家境和生活艰难的温情描写,是朱自清写人生的一个重要侧面
《儿女》写的是“蜗牛背了壳”的那种“幸福的家庭”,无论自责或自嘲,都透着艰辛生活的苦涩
《背影》虽是家庭及亲人琐事,但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相当普遍的人生;加之饱蕴情感的笔墨,使文字以一种绵厚之力及学长的韵味耐人咀嚼
一些描写山水的名文,寄寓着他的人生态度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繁华的景象留给作者的是哀愁,而这哀愁又来自对繁华背后的不幸人生的同情
《荷塘月色》开笔定下抒情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人生的忧烦,和于静谧的景色中寻求暂时解脱的心境
《绿》对勃勃怒放的生命的陶醉与惊诧,只是喜悦,没有一丝惆怅
重情是其散文的主要特点,动人处是他的至诚和写实,没有任何虚饰夸张
长于写景:描形、摹声、敷色、设喻、拟想,面面俱到,一笔不苟,富丽典雅,将人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色闲闲叙来,细细描出,从赏心悦目的图景,领略并沉醉于情、理、趣、景相融为一的艺术境界
20年代戏剧概述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演剧活动,引发周边学校“踵而效之”,可视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将现代话剧形式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的是一群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息霜(李叔同)等于1906年冬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
文明戏
以写实的对话、动作替代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华化角色分配,以及为宣传鼓动而派生的“言论老生”演说,令时人耳目一新
五四新剧提倡者所持的理论
艺术进化论
人道主义精神的批判,指向旧剧(京昆)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本质
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新文化运动对旧剧进行美学批判的武器
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话剧剧本最早的是徐卓呆于1910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的四幕九场悲剧《故乡》,是当时完整的剧本之一
1911年洪深写的《卖梨人》和与此差不多同时的欧阳予倩的《运动力》
当时活跃的编剧家是陈大悲、周瘦鹃、欧阳予倩、张冥飞、包天笑、姚鹓雏、徐半梅、范烟桥、冯叔鸾等
1920年上海新舞台演出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以及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为标志,中国现代话剧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
陈大悲提出了内涵相同的“爱美的”戏剧而产生广泛的影响,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而造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由汪仲贤倡议,沈雁冰、柯一岑、陈大悲、徐半梅、熊佛西、欧阳予倩、郑振铎、汪仲贤等13人发起成立
该社高扬民众的、为人生的、“真的新戏”的旗帜,提倡写实的社会剧。新剧从热衷于表现问题或以问题编排戏剧,发展为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真实人生,宣传思想,着重发挥社会功能
陈大悲有《良心》《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爱国贼》
熊佛西早期戏剧集《青春底悲哀》,反映现实中的平民生活和阶级、民族矛盾《洋状元》《一片爱国心》《当票》等
辛酉学社:朱穰臣
北京实验剧社:何玉书、李健吾、封至模、陈大悲
新中华戏剧协社:陈大悲、蒲伯英
上海戏剧协社:应云为、谷剑尘、汪仲贤、欧阳予倩、徐半梅等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
首先对原作作了较大改动,沿用原作的故事情节,同时又将人物所处的环境、个性、语言、习俗全部中国化,以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
采用写实的演剧风格,演员表演自然细腻,舞台布景、灯光、道具力求写真,在中国戏剧舞台上首次运用“硬片做布景,真窗真门,台上有屋顶,灯光按时间气氛而变换”,中国现代话剧取得了长足进步,标志着五四时期提出的以欧洲戏剧为榜样进行戏剧改革,创造真正的新剧的目的,经过戏剧界的不断实践、反思、探索,终于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成效
丁西林
第一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等
丁西林的喜剧不及讽刺喜剧尖锐辛辣,不取通俗喜剧那种朴实嬉闹,而是接近于英国机智喜剧的雅致幽默
《压迫》以同情、体贴、善意为思想内涵的关怀和温暖,使人观之始觉细微有趣,继之感到惟妙惟肖,再之便是回味不尽,在会心的微笑中品味到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国剧运动
1925年,一些留美学生,如余上沅、张嘉铸、闻一多“抱建设中华国剧之宏愿”回国,试图发起一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式的”国剧运动“
国剧运动的倡导者批评伴随介绍易卜生而涌现的许多问题剧一味强调思想、道德和问题,将戏剧舞台当作演讲家的讲台,“艺术人生,因果倒置”,导致戏剧的艺术性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学习西方而造成西方戏剧美学,特别是易卜生的写实剧蜂拥而至,致使戏剧的个性即民族性,主要是古典戏曲的写意性的丧失
1929年洪深确定话剧的名称,从新剧到话剧,标志着一种文艺样式从西方“泊”到中国并立足,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主体的自觉
田汉
《获虎之夜》是我国独幕剧创作臻至成熟的一个标志
《名优之死》《南归》是田汉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名优之死》以刘振声与杨大爷的三次交锋冲突为主线,剧情发展自然流畅,前台戏与后台戏互为烘托,刘振声的刚正抑郁,左宝奎的诙谐调侃,萧郁兰的泼辣热情,杨大爷的狂妄无耻,均在剧情的自然发展中得到了生动表现
他“以一个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敏感,来观察和体验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并且善于渲染气氛,创造情调,使他的人物用热烈的词句倾吐他们的真情或用低沉的语调诉说他们的哀愁
《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在浓郁的抒情和神秘的气氛中显示出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早期两组有所交错的形象系列
艺术家形象:倾注了自己的理想,他们大都年轻、正直、善良,怀抱着理想,热爱艺术,追求真诚的爱,然而他们又是孤独的,受社会压迫,与家人分离,爱情生活遭遇不幸或磨难
孤独的漂泊者形象:漂泊既是感伤的载体,也为感伤增加力度,也因此,感伤的漂泊者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浪漫主义美学价值
1927年以后,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加强和阶级意识的直接参与,如《火之跳舞》《第五病室》《垃圾桶》《一致》等
30年代创作了许多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戏剧,如《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扫射》《战友》等,与他描写工农群众苦难和反抗的剧本,多是为配合政治宣传的”急就章“
《丽人行》(1947)
剧作通过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关系和命运变化,全景式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前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搏斗的艰苦岁月,以及种种人物在挣扎、奋斗和对光明的渴望,尤其是有深度地刻画了梁若英的形象,通过设置戏剧情境,在逼迫她作出一个个尴尬的选择中剖示她的灵魂
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概述
胡适
认同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和“新诗”,倡导新诗运动,以白话写诗
初期白话新诗敢于说真话、道真情,在题材、主题上摆脱了旧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狭窄范围,广泛抒写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实现了从“向上”到“向下”,从少数人的穷通利达到为人生、为平民的转变
在艺术上,初期白话新诗勇于尝试。胡适创造了以通俗明白为主要特征的“胡适之体“
文学研究会诗人
1922年1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将诗和为人生联系起来,他们亦可以称为五四诗歌中的”人生派“
浪漫派
20世纪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邓均吾、徐祖正、倪贻德等人以西方个性主义思想为武器,打破了束缚人的各种枷锁,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的”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体系,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浪漫主义诗歌
创造社浪漫诗歌的精魂是破旧立新,中心内容是表现自我,诗体特征是“绝端自由、绝端自主”,它们真正表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小诗派
特点是形式短小,缘事抒情,因物起兴,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为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确定小诗美学规范的是周作人、朱自清,代表诗人是冰心和宗白华。小诗派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表现哲理取胜
湖畔诗派
1922年4月,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4人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致力于诗歌创作,被称为湖畔诗派。1925年五卅后,湖畔派基本停止了活动。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作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
湖畔诗派的情诗没有沾染旧诗文的习气,男女之爱是以人的率真和独立性为前提的,通过对人的正常情感的大胆告白与肯定,揭破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情爱自由的肯定,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冯至,原名冯承植,沉钟社诗人,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作《昨日之歌》以歌吟友谊和爱情最为动人,尤其是爱情诗篇别具一格,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的哲思
《我是一条小河》以爱情为切入点,揭示了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的存在的荒诞性,以及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在郊原》《默》《蛇》同样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的深沉思考,这些诗歌的感情由热而冷,体现了五四知识者对婚姻、幸福的认识由外在的制度层面进入到了更为复杂的个体心理层面;在艺术上,则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痕迹
《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门之前》它们既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表现了青年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又表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我的荒诞性体验,展示了人的更为深沉的悲剧
新月诗派
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刘梦苇、于赓虞、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纬德、邵洵美、卞之琳等。
他们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规范化的举措是“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所谓“本质的醇正”是针对新诗非倾向而言的统一,才能实现诗歌“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就是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性节制情感。新月诗派提出了新诗形式格律化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是其基本主张。
他们尝试用英诗形式如十四行诗和英诗格式如五步抑扬格创作新诗。同时,他们还自觉地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艺术,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诗体
早期象征诗派
代表诗人李金发,重要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蓬子、胡也频、林松青、石民等。早期象征诗派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艺术熏染,当时称为新浪漫主义,对五四落潮后的中国和自我命运深感迷茫,对启蒙理性失去信心。
主张纯粹诗人须“为感受而作”,不求民众的了解。这种纯诗观念,旨在纠正新诗太实、太露的弱点
李金发
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唱死亡和梦幻;抒写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描绘自然的景色和感受,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李金发诗歌主要内容。艺术上,他重视象征与暗示,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方式,寻找思想与情绪的客观对应物。诗中大量出现的省略、跳跃、通感、“远取譬”和意象奇谲,打破了正常的思维逻辑和语法习惯,使诗风朦胧、晦涩与怪异,李金发因此被称为“诗怪”。弱点在于不能准确运用汉语和生硬模仿法国象征派的弱点
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他们看重的是人的阶级性与革命性,将人界定为阶级的人、社会的人,人的解放被置换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者的解放,催生了早期无产阶级的诗歌
蒋光慈,笔名光赤,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五四个性解放的主题被无产阶级解放主题、集体主义主题的呼喊所取代,对劳工、平民的人道主义同情发展成为对无产阶级的热烈而空洞歌颂,人民群众开始成为社会历史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郭沫若
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炉中煤》
1921年:《女神》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1926年写出《革命与文学》,标志着郭沫若文学思想的变化
1928年《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
抗战其间:《屈原》《棠棣之花》《虎符》
抗战胜利后:《地下的笑声》《潮汐集》《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
《女神》
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突出成就是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
他特别强调了”我“的重要性,将”我“与神相等同。这个现代自我形象具有超凡的毁坏与创造力,对五四后新生中国无限眷恋和热爱;
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这种自由体格式不拘,诗节不限,字数不定,音节自然,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泻,真正做到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徐志摩 闻一多
徐志摩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记载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复杂的思想、情感历程
《婴儿》《为要寻一颗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抒写自己追寻民主自由理想的决心与信心,体现了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追求爱、自由、美所构成的“单纯信仰”的历史
《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喻,雪花的追求即诗人对爱情的向往,雪花的快乐是诗人对自由爱情的愉快体验。
《我等候你》抒写的是爱的想望与痴情
《“起造一座墙”》想象爱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起造一座墙”,以维护人生自由
《沙扬娜拉》对日本女郎含情脉脉的娇羞美态的写真,既暗示了相思之苦,又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与自由、美往往又是同义的,对爱的歌咏就是对自由、美的向往与赞美
对爱、美、性灵自由的追寻,使诗人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对下层人民生出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
大自然有时是他抒写爱、美与自由的场所,有时则是自由“性灵”的化身,寄予着他的人生理想
比喻是徐志摩常用的一种修辞,他诗歌中的比喻鲜明、贴切,且往往富有暗示性
“三美”追求
绘画美:诗中之画主要靠辞藻来描画,徐志摩诗歌的辞藻大都明丽而富有色彩感
建筑美:在诗体变化中求整饬,整饬中求变化,富有现代自由感
音乐美:节奏轻柔舒缓,旋律和谐悠扬,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精神的自由
闻一多
《红烛》《死水》诗性地呈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沉、激越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
爱情是闻一多诗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红豆篇》多为抒写真心相思、相爱之作,其中虽有深挚之情,但基调凄楚、清切
《死水》中的爱情诗有的是烦恼、苦闷和悲怆
"三美“
绘画美:擅长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绘画美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音乐美: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取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艺术的生命个性就是追求自由,这是任何规范都无法限制的。但是,离开了规范又无所谓自由。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打破和形成规范,是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