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数学新课标
小学数学、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编辑于2022-11-17 08:42:07小学数学新课标
一.课程性质
兼容数学学科的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用数学的语言表述,用观察或实验的结果验证
二.课程理念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熟悉提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呈现
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三.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的构成(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抽象能力
数感
定义
数与数量
数量关系
运算结果
直观感悟
表现
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几和第几)
进行合理估算,做出合理判断
体会并表述简单数量规律,数量关系
地位
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
作用
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准
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量感
定义
可测量属性,轻重,长短等
大小关系
直观感知
表现
理解度量的意义
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步长不等,测量不准确)
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
统一度量方法下不同单位的换算
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结果
作用
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地位
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符号意识
定义
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等
表现
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
初步运算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
知道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
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地位
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几何直观
定义
应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表现
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平面,立体图形,直线,曲线图形等
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
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数形结合构建直观模型
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教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作用
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
空间观念
定义
形状
大小
位置关系
认识
表现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东南西北)
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平移,旋转,轴对称等)
作用
有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
地位
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创新意识
定义
主动尝试从
日常生活
自然现象
科学情境
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表现
通过具体事例,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和规律
提出数学命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
勇于探索一些开放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
作用
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运算能力
定义
法则
运算律
正确计算的能力
表现
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
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
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
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作用
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
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定义
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表现
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
通过简单的归纳和类比,猜想或发展一些初步的结果
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
对自己和其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作用
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增强交流能力
地位
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会有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
定义
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表现
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意义
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
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述,选择合适的方式(条形,扇形,折线统计图)
作用
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模型意识
定义
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表现
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的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予以解释
作用
助于开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地位
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
应用意识
定义
有意识的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表现
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可以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释
初步了解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学科语言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
通过跨学科主题是学习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作用
有助于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养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发展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
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内涵的一致性:内涵保持不变,每一个学习过数学的人都应当具有的,但又是终极的
表现的阶段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现,涉及身心发展,知识储备,也涉及经验积累
表述的整体性:既有数学特征,又有教育特征,既表述学科思维,又表述认知心理
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
数学的一般性
数学的严谨性
应用的广泛性
核心素养的教育特征
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
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
能力是指基于实践的掌握
核心素养的阶段特征
低学段基于感官更具体,更侧重意识
高学段基于概念,更一般,更侧重观念,思想能力
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
总目标
课程目标
四基
基础知识
基础技能
基本思想
数学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学习过数学的认知应当具有的思维特征
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对现实生活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进行抽象,形成数学的研究对象用定义或者符号表达
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研究结果,借助归纳与类比考察数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得到结论,借助计算和演绎。验证结论
通过模型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
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四.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比大小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位.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亿以内数的认识及比大小
自然数,整数,正数,负数的关系
小数在认识及比大小
数的运算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一位小数加减运算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运算率及混合运算
认识并运用计算器
两个常见数量关系
小数加.减.乘法
常见的量
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式与方程
字母表示数
认识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等量关系
等式的性质
解“ax +b =c "的方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认识平行线
认识相交与垂直
角的再认识,认识平角,周角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三边关系
认识梯形,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图形的测量
周长的概念,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面积的认识,面积单位的认识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角的度量单位
运用两角西测量角,画角
图形的运动
平移,旋转现象
认识轴对图形
图形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描述位置
描述简单路线
统计与概率
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简单随机事件
可能性有大小
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
实践与应用
数学应用
搭配中的学问
时间与数学
我们一起去游园
有趣的推理
编码
数图形的学问
奥运中的数学
优化
综合与实践
校园中的测量
小小设计师
滴水实验
密铺
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业质量描述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的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应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在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 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命题质量标准
数与代数
认识自然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与分数,能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运算,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图形与几何
能认识常见的三角形,四边形,会测量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空间观念,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统计与概率
能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绘制简单的数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
结合现实生活,能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描述,表达分析。解释实际问题,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操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数学形成一定的求知欲,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程实施
教学建议
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方式
丰富教学方式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
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
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活动
关注教学评价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自主学习
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丰富
评价维度多元
评价主体多样
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
学业水平考试
考试性质和目的
命题原则
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
命题规则
试题命制
教材编写建议
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
素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真实可信
注重教材创新
重视教材插图对学生审美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资源开发要丰富多样
资源开放要注重精品化
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持广义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利益最大化
教师研究与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