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细胞表面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膜(cell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 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编辑于2022-11-21 20:36:51 天津市细胞表面(是位于细胞最外侧的一个复合结构和多功能体系。)
细胞质膜(生物膜)
细胞质膜化学组成
膜脂(骨架成分50%左右)
磷脂
亲水端(极性端):磷脂酰胆碱(胆碱、磷酸基团)和甘油
疏水端(非极性端)
鞘脂(包括糖脂)
鞘磷脂
糖脂
固醇
膜的稳定型↑、膜的通透性↓
脂质体(磷脂分子在水中自发形成的、稳定的、 双分子层的人工膜)
应用:(1)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 (2)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 (3)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
膜糖(1~10%)
功能:(1)提高膜的稳定性,增强膜蛋白对蛋白酶的抗性—保护作用。 (2)参与细胞的信号识别和细胞的黏着、糖蛋白中的糖链可帮助新合成的蛋白质正确的折叠、维持正确的三维构象、运输和定位,作为独特的“服装”。 (3)已知的红细胞的ABO血型抗原是糖脂。
膜蛋白(蛋白质功能成分40%左右)
内在膜蛋白\膜整合蛋白
镶嵌或横跨脂双层的膜结合蛋白
去垢剂:离子型去垢剂(SDS)、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ion X-100)
外周蛋白:位于磷脂双分子层表面,通过非共价键与膜脂或膜蛋白发生相互作用。
脂锚定膜蛋白:位于脂双层表面,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 共价连接的膜结合蛋白
基本特征
流动性:是所有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细胞生长增殖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流动状态受细胞代谢过程的调节
膜脂的流动性
四种基本运动方式
侧向扩散
旋转运动
摆动和伸缩振荡
翻转运动
膜脂的状态:液晶相(溶胶相)、晶胶相(凝胶相)
影响因素
相变温度
磷脂分子的结构(尾部长度、不饱和脂肪酸链的不饱和程度、胆固醇本身相变温度低,流动性较好)
膜蛋白的流动性
六种运动方式
随机扩散
静止
定向运动
受周围蛋白影响,运动范围很小
受膜骨架影响,运动范围有限
受胞外基质影响
运动受限
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化学组成)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结构域方向性)
不均一性
细胞质膜相关的膜骨架
在红细胞膜下面还有一个丰富的网络体系—膜骨架
功能概述
边界作用
组织和定位作用
物质交换作用
信号检测与转导作用
建立细胞间的联系
细胞的社会联系
细胞通讯(信号转导)
细胞连接
封闭链接(细胞和细胞)
主要存在于有腔上皮顶端的相邻细胞间器官
锚定链接:细胞和细胞、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广泛分布于动物的各种组织中
功能:增强组织中细胞承受机械力的能力
分类
肌动蛋白丝(微丝)参与形成的锚定连接
黏着连接
黏着斑(细胞与胞外基质间)
黏着带(细胞间)
中间丝参与形成的锚定连接
桥粒连接
桥粒(细胞间)
半桥粒(细胞与胞外基质间)
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动物细胞)
使相邻细胞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
神经冲动传导
参与早期胚胎发育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
细胞黏着
细胞黏着分子
分类
钙黏蛋白(细胞间连接)
选择素
整连蛋白(细胞间与胞外基质连接)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介导细胞识别与黏着方式
同亲型结合
异亲型结合
衔接分子依赖性结合
细胞外基质
分布于细胞外,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合成与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
作用
为细胞提供了机械的保护装置
对与其接触的细胞的存活、发育、迁移、增殖、形态以及其他生产功能产生重要调调控。
组成
结构蛋白
强
强度和韧性
胶原纤维
基本结构单位:原胶原
水产动物体内胶原蛋白含量高于陆生动物
在鱼类中,胶原广泛分布在鱼皮和鱼骨,包含真皮、骨、鳞、肌肉、软骨、脊索等处。
弹性蛋白
弹性纤维主要存在于脉管壁及肺组织,少量存在于皮肤、肌腱及疏松结缔组织中,赋予组织弹性。
蛋白聚糖
弹
赋予细胞外基质抗压能力
糖胺聚糖
黏着蛋白
黏
将胞外基质的其它成分与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的整联蛋白联系起来。
纤连蛋白
层黏连蛋白
基膜
作用
将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分开,使上皮细胞锚定在基膜上
分子筛
细胞筛
组织形式
结缔组织、肌肉肌细胞质膜、基膜
上皮细胞
结缔组织、基膜
肾小球
上皮细胞、基膜、内皮细胞
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细胞通讯基本方式
接触依赖性通讯(直接接触通讯)
间隙链接(动物细胞)胞间连丝(植物)
化学信号的传递(间接通讯):细胞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信号分子)
内分泌
旁分泌
化学突触
自分泌
关键分子
信号分子
物理信号:声光电温度变化等
化学信号:第一信使、配体
亲脂性信号分子:直接穿过质膜与胞质或核中的受体结合(固醇类激素、甲状腺、维生素D等脂溶性分子)
亲水性信号分子:不能穿过质膜,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大多数激素)
气体脂溶性信号分子:NO
受体
细胞内受体
细胞表面受体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
结构: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三体G蛋白)
分类
激活离子通道
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以cAMP为第二信使
激活磷脂酶C,以IP3和DAG作为双信使
GPCR介导离子通道的调控
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双信使信号通路
酶联受体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
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PI3K-PKB蛋白信号通路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
酪氨酸蛋白激酶连接受体
第二信使
cAMP、cGMP、钙离子、DAG、IP3
分子开关
受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调控开关
受GTP/GDP结合调控开关
信号转导系统及其特异性
细胞内信号蛋白复合物的装配
基于支架蛋白的信号复合物的装配
在活化受体上信号复合物的装配
肌醇磷脂锚定位点结合的信号复合物
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特性
特异性、放大作用、脱敏或适应、整合
信号转导通过细胞表面受体来控制的两种细胞内的应答反应(快反应、慢反应)
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内核受体与基因表达调控
亲脂性信号分子:直接穿过质膜,与胞质或核中受体结合
气体脂溶性信号分子:NO
NO介导的信号转导
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是NO的生成细胞、只作用于邻近细胞、无专门的储存及释放调节机制、进入靶细胞后直接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效应物)
细胞信号转导的整合与控制
具有发散或收敛的特点
细胞信号通路的交叉对话
信号的调控:受体的脱敏与下调
物质的跨膜运输
膜转运蛋白与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两类膜转运蛋白
载体蛋白
主动运输: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被动运输—协助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疏水的跨膜蛋白、高度的选择性、速度慢、饱和动力学性质
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
电压门通道(叶枕细胞)
配体门通道
实例:神经冲动传导
压力激活通道(内耳耳蜗通过声波感知声音)
孔蛋白
水孔蛋白(眼泪、口水):水分子借助质膜上的水孔蛋白实现快速跨膜转运
被动运输
疏水的跨膜蛋白、门控的、速度快、无饱和动力学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简单扩散
顺浓度梯度/顺电化学梯度(下山)、不需要代谢能(消耗势能)、不需要膜转运蛋白、能通过的物质较少
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顺浓度梯度/顺电化学梯度(下山)、不需要代谢能(消耗势能)、需要膜转运蛋白
通道蛋白:水分子的运输—水孔蛋白(调节细胞渗透压、保持细胞正常的生理状态、避免出现一些病理问题)
载体蛋白:进食后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逆电化学梯度(上山)、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ATP)、需要膜转运蛋白,仅限于载体蛋白
ATP驱动泵
P型驱动泵(Na+-K+泵、Ca2+离子泵、质子泵、H+/K+交换器)
F型驱动泵
V型驱动泵
ABC超家族
协同转运蛋白
逆浓度梯度间接消耗ATP、常见于动物和植物细胞中
光能驱动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胞吞作用
吞噬作用
原生动物:摄取食物
动物免疫细胞中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摄取营养物,清除病原体、衰老、凋亡的细胞
吞噬作用是一个信号触发的过程(相互接触在一起后完成吞噬行为)
胞饮作用
几乎发生于所有真核细胞
连续摄入溶液及可溶性小分子(不需要相互接触)
胞饮泡直径一般小于吞噬泡直径
网格蛋白依赖的胞吞作用、胞膜窖依赖的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细胞组成型(真核细胞)
调节型(特化的分泌细胞)
紧密连接:相邻细胞的质膜发生点状融合,成串排列的跨膜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对合的封闭带(脊线)
功能:连接作用
形成渗透屏障:血脑屏障(BBB)
维持细胞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