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知识梳理,包括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等等。
编辑于2022-11-23 21:53:47 山东省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综合语与分析语 synthetic vs. analytic
定义
A synthetic language is “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
An analytic language is “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if function words , auxiliary verbs ,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特点
1.形态变化
英语有形态变化
①构词形态,即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包括大量的前缀和后缀。 英汉互译时往往要改变词性,转换词类才能通顺的表达原意。
②构形形态,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现代英语的形态变化主要是 动词的变化和静词的变化以及上述的词缀变化。(P76)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2.语序
英语语序比较灵活
①英语语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共有九类(疑问倒装、命令倒装、惊叹倒装、 假设倒装、平衡倒装、衔接倒装、点题倒装、否定倒装、韵律套装)
②英语的定语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或借助连接词语置于名词的前后, 位置比较灵活
③在表达多层逻辑思维时,英语可充分利用语法三大手段——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 常用包含许多修饰成分或从句的复合句和长句。
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①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连接词,没有定语从句,定语一般在名词的前面, 但也不宜太长。
②汉语在表达多层逻辑思维时,主要借助语序和虚词。常用短句、分句、散句、松句、 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并列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按照一定的时间和视力顺序叙述。
3.虚词
英语有大量虚词,但有自己的特点
①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是英语的一大特点。
②英语常用介词
③英语表示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不仅种类和数量比汉语多,而且 使用率也比汉语高。
汉语有大量虚词,但有自己的特点
①汉语有丰富多彩的助词,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语气助词是汉语最重要的 特征之一,而英语则没有。
②汉语少用介词
③汉语没有这类起连接作用的代词和副词,也少用或不用其他连接词,但汉语 有些副词经常跟连词配合使用,既起复词的修饰作用,又起关联上下语句的作用。
4.语言
英语是语调语言
英语的语音表意手段主要是语调和重音。语调的升降变化有六种:降调、升调、降声调、升降调、 平调和降加声调。这些语调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意和语气,重音的改变可以表示不同的词类词义或强调。
汉语是声调语言
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 语调大体上分为平直调,高声调,曲折调和低降调四种。
总结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英语中利用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来组句,三者相互配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英语是综合—分析语。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与聚集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表达语法关系,只好借助语序和虚词,所以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rigid vs. supple
英语的刚性
英语有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归结为五种基本句型
主语+动词(SV)
主语+动词+表语(SVP)
主语+动词+宾语(SVO)
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SVoO)
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SVOC)
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的原因
英语有许多聚集句子的手段,如形态标志及连接词语, 使各种成分关系明确,it,there这类填补词使句子结构完整。
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汉语的柔性
汉语是分析语,不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
汉语的主谓结构复杂
主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可有可无,它可表示施事、受事,也可表示时间、地点, 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
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并予以隐含。
谓语复杂多样:它可以是动词,名词或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还可以没有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或主谓式;可以不必与主语搭配,而独立成句,构成非主谓句。
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
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方式,汉语句型大体可以分为七大类
话题句
主谓句
关系句
紧缩句
存现句
呼叹句
祈使句
汉语容易产生歧义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缺乏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语句的结构关系较难分辨。
汉语偏重意会,略于形式。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
句子结构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句子的形式严格受到语法的制约。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句子比较不受形式的约束,可以因表意的需要而加以变通,词语的分合伸缩比较灵活。
形合与意合 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定义
所谓形和,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 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有:
关系词和连接词
介词
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
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 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意役形,汉语是重意会的语义型语言。汉语的意合手段有:
语序
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
紧缩句
四子格
繁复与简短 complex vs. simple
英语的繁复
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英语书面句子显得长而复杂
英语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通过安排语序来表达外,还常常采用各种各样表示关系和连接的手段。
能充当句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从句还可以有从句, 再加上各种并列成分,附加成分和修饰成分。
英语以主谓核心结构控制全局结构,有词的形态变化约束,有连接手段连接词语和从句, 有代词使词语前呼后应,这些因素都可以使冗长的句子不致流散。
英语句子呈现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
汉语的简短
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并列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
汉语句子呈现句首开放,句尾收缩的特征。
总结
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流散,但语义层次分明。
物称与人称 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重物称
英语常用非人称(物称)主语
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 本来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
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
用做先行词
用作虚义词
用作强调词
There be 句式
不定代词one作主语
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非人称表达法
汉语重人称
汉语常用人称主语表达
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多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被动与主动 passive vs. active
英语常用被动句
施事的原因
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
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
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
句法的要求
为了使句子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为了使句子保持末端重量和句尾开放,以符合主语简短,谓语复杂的表达习惯
修辞的需要
文体的需要
汉语常用主动句
汉语的被动式使用受到限制
意义的限制
形式的限制
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 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
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还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静态与动态 static vs. dynamic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
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词组)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词组) 所表达的信息,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
使表达比较简洁,造句比较灵活,行文比较 自然,也便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
运用名词化表达法,可以使叙述较为准确、 贴切,但也会使语言抽象、难解。
用名词表示施事者,以代替动词
英语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 派生的名词及表示施事者、身份、职业等。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
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是短语
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尽量略去虚词和其他次要的词(adj)。 这种名词连用的短语结构简化,表达方便,词数少而信息量大。
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
介词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由于英语多用名词,必然也要多用介词,因而产生 的介词优势。随着英语大量废弃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介词便取而代之,起了 某种形态变化的作用。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
“名词+介词”的优势常见于英语里大量的弱势短语。这类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原来 所表达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语的意义,使叙述曲折迂回,因而增强了静态感。
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英语里最常用又最有用的动词正实动词意为最弱的动词——be,其八种形式(be、am、 is、are、were、being、been),都缺乏动态感。由it或there与be构成的句式,其静态意味更加明显。
英语还常常把动词转化或派生成名词,至于虚化动词(如have、make、take、do等)之后作其宾语。
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常用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
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
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啦动式、兼语式、把字式 和被字式的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接榫,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
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 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
汉语句子常常重叠或重复
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的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英语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也较少重复,甚至常常在需要重复的地方省略。相比之下,汉语动词 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
抽象与具体 abstract vs. concrete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抽象名词的大量使用,这类 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 暗、曲,隐、泛、玄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来表达复 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
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人自古以来就擅长抽象思维 和抽象的理论研究,因而也擅长抽象表达法)
现实表达的需要(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 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
言简意赅(抽象名词可以使表达显得紧凑,含蓄,让事物以客观、 冷静的口吻呈现出来,特别适合表达深奥的哲理和模糊的思想。)
英语有丰富的词语虚化手段
用虚化词缀构词
用词化手段使语义虚化和抽象化
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
外来词的广泛应用(来自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的大量外来词是抽象的, 科技的,哲学的,学术的,官方的,庄重的,文雅的,正式的,因而也缺乏形象。)
其他原因
汉语擅长具体而形象的表达法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悟性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擅长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汉语是一项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点
汉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语意的词化和抽象化程度较低
汉语表达英语抽象词义的手段
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
有形象性词语是抽象意义具体化
间接与直接 indirect vs. direct
英语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
委婉(Euphemism)
官方委婉语
职业委婉语
学校委婉语
各种事项的委婉语
含蓄(Implicitness)
低调陈述
间接肯定
委婉否定
否定转移
肯定形式表否定意义
委婉暗示
迂回(Periphrasis)
汉语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
汉语的敬辞和谦辞
汉语的婉言和委婉语
替换与重复 substitutive vs. repetitive
英语倾向于替换
替代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
分句性替代
省略
变换
汉语倾向于重复
重叠
名词重叠
数量词重叠
动词重叠
形容词重叠
附加式重叠
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
象声词重叠
重复
主语和表语
主语与宾语
主语和谓语
主语和宾语的修饰语
重复谓语
重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重复宾语
重复也好,也罢之类
对偶与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