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这是一个关于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全面抗战(全面抗战路线(共),发动群众片面抗战路线(国),依靠正规军)、两个阶段、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全面抗战路线(共),发动群众 片面抗战路线(国),依靠正规军)
两个阶段
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侵略 九一八事变。1932 318事变。1932 建立伪满洲国。1933 向长城沿线侵犯内地。1935 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937.7.7七七事变 1937.8.13上海八一三事变
反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革命军。1932淞沪抗战。华北事变后1935中共八一宣言(首次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1935.12.9一二九学生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共产党) 东北抗联(共产党员杨靖宇)1936.12.12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0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1937淞沪会战 。1937.7.17国民党庐山谈话。1937.8中共洛川会议 1937..9.2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标志着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12.13南京大屠杀
总结 中共在局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局部抗战由地方到中央,由局部到全面,有分散到统一
侵华日军暴行.(慰安妇制度是违反人道主义 国际公法的政府犯罪行为)
政治 实行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 对占领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滥发纸币,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
思想上奴化教育,愚民政策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居民,推行慰安妇制度,违反人道主义。
日本侵华原因
子主题
历史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东方会议,田中奏折
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
时机有利,国共内战,国际绥靖运动。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具有对外扩张性。
抗戰的勝利✌
中共:1945在延安舉行中共七大.毛澤東作 論聯合政府 的報告,確立以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將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
國際上的支持:1945年美國日本投原子彈.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隊消滅日本關東軍
抗戰勝利的意義
民族獨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1次完全勝利。
民族尊嚴: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民族復興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中國新征程。
國際地位: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三个区域
沦陷区
中國共產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抗日鬥爭
国统区
统治措施/特点
转移
内容:东部沿海工业(先转移重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转移,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首都转移:由南京转移至原陪都重庆
膨胀:通货膨胀猛印钞票,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敌后抗日根据地
关键词:抗日第一,团结为重,艰苦奋斗
表现
政权名称上团结国民党,称陕甘宁边区
政权建设上团结各阶级,以三三制(1/3共产党员 1/3左派进步分子 1/3中间人士,都是爱国抗日人士)为原则,实行双减双交税收政策(根本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实行民主选举
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例如359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理论贡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1938)《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1939_1940年)1945中共七大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全民族抗战与抗战胜利
正面战场
时间: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
战术 以空间换时间以阵地战为主。
战略防御阶段的4场战役
淞沪会战粉碎日军3月亡华的迷梦
忻口会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平行关大捷。八路军此时为正面战场军队。
武汉会战(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徐州会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手段(文武并用,灵活多样)
抗日宣传
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
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百团大战
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结果/意义: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领导者:彭德怀
三个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时间:1938年武汉会战后至1944年解放区局部反攻
各方态度
日本: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中国共产党军事打击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表现:皖南事变
中共:实行 抗日团结进步 三大方针,边抗日边斗争边建设
代表战役:第3次长沙会战胜利
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意義。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後,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的英軍。遠征軍戰記揚名海外。
中國參與簽署,制定了多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前的宣言等
其中中英美三國於1943年11月制定的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後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 (臺灣於1945年光復)中國與英美等10餘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订新約,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
一個主題:抗日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局部抗戰促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敵後戰場艱苦抗戰
特别注意
区分全面抗战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和抗日战争的两个阶段(局部,全面)
局部抗战开始于九一八事变。首次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瓦窑堡会议上。10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是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后。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通过了《十大纲领》等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全面抗战开始于国共第2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