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化史观下的近代中国
一张思维导图为你展现中国近代化史观下的近代中国及其阶段特征:启动阶段(1860-1901)。主要内容有:1.史实①政治:中外战争;中国军民反抗侵略斗争;清廷与列强关系②经济:经济结构变动;外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形式;社会生活③文化科技:清廷分化为两派;资产阶级维新派2.阶段特征:分别从总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来分析。制作不易,点赞支持作者哦!
大一新生入学必备物品清单,包括各种证件、生活用品等。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走进国际社会思维导图学习笔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启动阶段(1860~1901)
史实
政治
中外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一个导火线:1894年7月丰岛海战
两个阶段:黄海大战为界线
四场战役:平壤陆战: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占领大连和旅顺;威海卫战役)和《马关条约》(割赔开厂)
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妥协
1895年4月23日三国干涉还辽(俄罗斯、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1904-5日俄战争
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9年美国海“约翰“门户开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钱禁兵馆外)
中国军民反抗侵略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1)
扶清灭洋
清廷对其政策:镇压→抚而用之→慈禧西逃中发布“剿匪谕旨”,严厉镇压义和团
廊坊战役,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
戊戌变法
清廷与列强关系
1901年9月《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华治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汇流
经济
经济结构变动
洋务运动
五个人物
两个阶段
4个军事工业,4个民用工业:3支海车;1批新式学堂:120幼童留美
特别注意近代、新式的含义,与“近代史”的“近代”相区分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及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外资企业迅猛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关条约允许投资设厂,列强抢夺路权)
外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形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总量仍在增加
社会生活
住: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俗:近代中国的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行
铁路:淞沪铁路;唐胥铁路、0号机车;詹天佑、京张铁路
水运: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通讯
电报:丹麦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电话:电话传入中国,1880s外国开始设立电话公司
大众传媒:报刊:1873艾晓梅在汉口《昭文新报》:陆续出现报刊,介绍时事、发表评论和讨论商情;维新派《时务报》《国闻报》
文化、科技
清廷分化为两派:顽固派(倭仁为代表)和洋务派
继承了抵抗动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根本目的却一致:维护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维新派
早期维新派: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开始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或加入洋务大吏的幕府,为洋务事业谋划奔走;或以商股身份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后来反对洋务运动,其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到了启蒙作用
康梁维新派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变法图存
严复:《国闻报》,系统翻译并注解《天演论》,振聋发聩
选修
詹天佑
阶段特征
总体:觉醒、探索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到1901年完全形成。这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步发展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君主立宪制度的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洋务运动开后了中国早期现代化;19c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资产阶级积极创办实业
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戊成变法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