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核酸(DNA和RNA)的结构,性质等
在生物化学中学习,DNA和RNA的结构组成,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功能。DNA基因相关的内容。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是由许多核苷酸单体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是一类生物聚合物,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是所有生物分子中最重要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
编辑于2022-11-28 18:38:02 甘肃核酸
核酸的组成成分
内容:核酸经部分水解生成核苷酸,核苷酸部分水解生成核苷和磷酸,核苷可以水解生成戊糖和含氮碱基。
戊糖
RNA和DNA两类核酸是因所含的戊糖不同而分类。 RNA含D-核糖,DNA含D-2-脱氧核糖。
在核酸中,戊糖的第一位碳原子与碱基形成糖苷键,形成的化合物称核苷。
含氮碱
在生理pH下,核苷酸和核酸大分子中的含氮碱主要为酮式
DNA: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AN: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
其他少量修饰碱,核酸中的修饰碱多是4种主要碱基的衍生物。
常见含氮碱的结构
核苷
组成:是戊糖和含氮碱生成的糖苷
常用字母:A,G,C,U表示。
脱氧核苷在单字母符号前加一小写d(dA,dG,dC,Dr)
核苷酸
核苷酸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核苷中的核糖有3个自由的羟基,均可以被磷酸酯化 别生成2’-,3’-和5’-核苷酸
脱氧核苷的五碳糖上只有2个自由羟基,只能生成3′-和5’-脱氧核苷酸
功能
腺苷酸(AMP)与一分子磷酸结合,生成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ADP 再与一分子磷酸结合,生成三磷酸腺苷( ATP)
还是一些辅酶的结构成分
一些多磷酸核苷和多磷酸寡苷类对代谢有重要调控作用
性质
①核苷酸的碱基具有共轭双键结构,故核苷酸在260nm左右有强吸收峰。
②由于碱基的紫外吸收光谱受碱基种类和解离状态的影响,利用碱基紫外吸收的差别,可以鉴定各种核苷酸。
③核苷酸的碱基和磷酸基均含有解离基团,各核苷酸含氮环的解离度有明显差别。
分别为CMP(+0.84)>AMP(+0.54)>GMP(+0.05)>UMP(0) 核苷酸 带负电荷的多少各不相同。
核酸的一级结构
各核苷酸残基沿多核苷酸链排列的序列称为核酸一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
E•Chargaff
对于不同来源的DNA 进行碱基定量分析,得出DNA4 中碱基的比例关系
以摩尔含量表示,不同来源的DNA 都存在这种关系
DNA 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1①DNA分子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平行多核酸链构成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两条链的糖-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主链沿共同的螺旋轴扭曲成右手螺旋
②两条链上的碱基均在主链内侧,一条链上的A一定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③成对碱基大致处于同一平面,该平面与螺旋轴基本垂直
④由于碱基对并不处于两条主链的中间,而是向一侧突出,碱基对糖苷键的键角使两个戊糖之间 的窄角为120°,广角为240°。
碱基对上下堆积起来,窄角的一侧形成小沟(minor groove),广角的一侧 形成大沟(major groove)。
⑤大多数天然 DNA属双链DNA(doublestrand DNA,dsDNA),某些病毒如ФX174和M13的DNA为单链DNA(single strand DNA, ssDNA)
⑥双链DNA分子主链上的化学键受碱基配对等因素影响旋转受到限制,使DNA分子比较刚硬,呈比较伸展的结构。
DNA 双螺旋的稳定因素
碱基对间的氨基和内酰胺形成的分子内氢键
碱基对疏水芳香环堆积产生的作用力和堆积的碱基对间的范德华力
DNA二级结构的其他类型
ZDNA
左手双螺旋,在主链中各磷酸根成锯齿状排列,如之字型。
是DNA 单链上出现嘌呤与嘧啶交替排列所形成的
B-DNA
Watson和 Crick 依据相对湿度92%的DNA钠盐所得到的X射线衍射图提出的双螺旋结构称B-DNA(B form DNA)
B-DNA的糖环构象为C-2’内式构象
A-DNA
相对湿度为75%的DNA钠盐结构有所不同,称 A-DNA(A form DNA),A-DNA 的碱基平面倾斜了20°
A-DNA 的糖环构象 为C-3’内式构象。
DNA的高级结构
环状DNA的超螺旋结构
特点
在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双链环形DNA可进一步扭曲成超螺旋DNA 这种结构还可被 称为共价闭环 DNA
若超螺旋DNA的一条链断裂,分子将释放扭曲张力,形成开环DNA,若超螺旋DNA的两条链均断裂,就会转化为线形DNA
超螺旋DNA具有更为致密的结构,可以 将很长的DNA分子压缩在一个较小的体积内,同时也增加了DNA的稳定性。
分类
能使双螺旋圈数减少的超螺旋称作负超螺旋DNA
在环状 DNA的两条链均不断开的情况下,若双螺旋进一步解开,即会形成 左手超螺旋,称正超螺旋DNA
描述方法
为了更好地描述超螺旋DNA,将DNA中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总次数定义为连环数 ,双螺旋的圈数定义为扭转数 ,超螺旋数定义为缠绕数 ,则三者的关系式为:L=T+W(White方程)。
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一些病毒的DNA是双螺旋线形分子,由于与组蛋白结合,其两端不能自由转力。双螺 DNA分子先盘绕组蛋白形成核小体 或称核粒。
常染色质:压缩程度较低,转录活性较高
异染色体:压缩程度较高,转录活性较低
染色体中含有多种非组分蛋白
DNA和基因组
基因和基因组概念
遗传学将DNA分子中最小的功能单位称作基因
某物种所含的全套遗传物质称该生物体的基因组
病毒和细菌基因组的特点
共同点
①基因组较小,通常只有一个环形或线形的DNA分子。
②基因组的大部分序列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间的间隔序列很短。
③功能相关的基因常串联在一起,由共同的调控元件调控,并转录成同一mRNA分子,可指导多 种蛋白质的合成,这种结构称操纵子(operon),
病毒基因组特点
①病毒基因组可以由DNA或RNA组成,但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②不少病毒RNA为遗传物质,称作RNA病毒,可分为4类。
❶正链病毒 ❷负链病毒 ❸双链病毒 ❹逆转录病毒
③有重叠基因 ,即一段核酸序列可以编码多个肽链。
细菌基因组特点
①细菌的“染色体”通常由一个环形或线形DNA分子组成,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②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为单拷贝的,但rRNA基因一般是多拷贝的。
③基因组中有多种调控区和少量重复序列,调控元件比病毒复杂,但比真核生物简单,重复序列比真核生物少得多。
④ 基因组中存在与真核生物类似的可移动DNA序列(转座子)。
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⑴基因组较大
⑵不存在操作子结构
⑶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
①高度重复序列
②中度重复序列
③低度重复序列
④单一序列
⑷有断裂基因
核酸的序列测定
链终止法测序技术
技术基础
①用凝胶电泳分离DNA单链片段时,小片段移动快,大片段移动慢,用适当的方法可分离分子大小仅差一个核苷酸的DNA片段。
②用合适的聚合酶可以在试管内合成单链DNA模板的互补链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特点
是用循环芯片测序法,即对布满DNA样 的芯片进行序列测定。
不需要荧光标记的引物或探针,不需要克隆挑取和质粒提取,也不需要进行电泳,使测序所需时间大大缩 短。
核酸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一般理化性质
①核酸和核茸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团。所以都是两性物质。因磷酸的酸性较强,核酸和核苷酸 通常为酸性。
②DNA纯品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纯品为白色粉末。
③二者均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
④DNA溶液的黏度极高,RNA溶液的黏度要小得多。
⑤RNA能在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 DNA由于不存在2’-OH,不能被稀碱水解
紫外吸收性质
核酸中的嘌呤环和嘧啶环的共轭体系强烈吸收250/290nm波段的紫外线,其最高的吸收峰接近260 nm, RNA与DNA的吸收光谱差别不大。
核酸最高峰260nm;DNA最高吸收峰280nm
若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紫外吸收值通常增加30%~40%,这种现象被称作增色效应
核酸结构的稳定原因
⑴碱基对间的氢键
⑵碱基堆积力
⑶环境中的正离子
核酸的变性
⑴变性的概念和Tm
双链核酸的变性 指双螺旋区氙键断裂、空同结构破 坏,形成单链无规线团状态的过程
DNA的热变性是个突变过程,类似结晶的熔解,因此将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最大增量一半时的温度值称熔解温度Tm
⑵影响Tm的因素
①DNA序列的复杂性越小 T的温度范围越小。
②G-C含量越高,Tm的值越大。
马默多蒂 公式: T=69.3+0.41(G+C)%,或(G+C)%=(T-69.3) x2.44
③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 Tm较低
④高温下,碱基广泛去质子而丧失形成氢键的能力。
⑤甲酰胺、尿素、甲醛等变性剂可破坯氢键妨碍碱基堆积,使Tm下降。
核酸的复性
⑴概念
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称复性
影响复性速度的因素
①复性的温度(Tm-25°C是较适合的复性温度)
②单链片段的浓度(浓度越高,复性越快)
③单链片段的长度(片段越大,复性越慢)
④单链片段的复杂度(复杂度越小,复性越快)
⑤溶液的离子强度
核酸分子杂交的DNA芯片
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双链,或DNA单链和A单链的互补区形成DNA- RNA杂合双链的过程称分子杂交
分子杂交种类
Southern 印迹法或 Southern 杂交
Northern 印迹法或 Northern 杂交
RNA的结构和功能
RNA分子中有40%~70%的核苷酸参与了双旋的形成,所以RNA分子可以形成多环多臂的一级结构
tRNA的特性
①以76nt的tRNA分子为标准,超过76nt的tR- NA分子增加的核酸位于17、20和47位,均位于分子的单链环部分,可表示为17:1、47:1、47:2等。
②5′端1~7位与近3端的66~72位形成7 bp的氨基酸臂 3′端有共同的-CCA-OH 结构,其羟基可与该tRNA所能携带的氨基酸形成共价键。
③第10~25位形成3~4bp的臂和8~14nt的环,由于环上有二氢尿嘧啶(D),故称为二氢尿嘧啶环 或D环,相应的臂称为D臂。
④第27~43位有5bp的反密码子臂和7nt反密码子环 ,其中34~36位是与mRNA相互作用的反密码子
⑤第44~48 位为可变环 ,在不同的tRNA中,核酸的数多少不等,80%的R- NA可变环由4~5nt 组成,20%的tRNA可变环由13~21nt组成。
⑥第49~65位为5bp的T+C臂和7nt的 TфC 环
⑦tRNA分子中含有多少不等的修饰碱基,某些位置上的核苷酸在不同的tRNA分子中很少变化称不变核苷酸。
结构
标注
tRNA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与D环、TфC环和可变环中的核苷酸残基相互靠近,形成特定的碱基对有关。
rRNA
组成成分:核糖体由约40%的蛋白质和60%的rRNA组成,rRNA占细胞RNA总量的80%。
核糖体分为大小两个亚基
原核生物的小亚基沉降系数为30S含有1种RNA,其沉降系数为16S; 大亚基为50S,有55和23S两种rBNA
真核生物的小亚基40S,含有18S的rRNA ;大亚基为60S,含5S 5.8S、28S 三种 rRNA。
mRNA和hnRNA
mRNA占细胞总3%5%,代谢活跃寿命较短。mR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决定相应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真核生物mRNA的前体在胞核内合成,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整个基因均被转录,形成分子大小极不均一的核内不均一RNA 即hnRNA)
snRNA和snoRNA
核小RNA( snR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数穿梭于核质之间,或存在于细胞质中。
核仁小RNA( snoRNA)广泛分布于核仁区,大小一般为几十到几百个核苷酸,主要参与rRNA前体的加工,
asRNA和RNAi
反义 RNA,(asRNA)可通过互补序列与特定的mRNA结,抑制mRNA的翻译,随后在真核生物亦发现了asRNA,并发现asRNA除主要在翻译水平抑制基因表达外,还可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
用双链RNA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的技术称RNA干扰(RNAi)。
非编码RNA的多样性
⑴根据ncRNA分类
①催化RNA cRNA)
② 类似 mRNA 的 RNA 即3'端有polyA、无典型OFF,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
③ 指导 RNA( gRNA)
④ tmRNA 既有tRNA的功能,又有mRNA的功能
⑤ 端粒酶RNA
⑥信号识别颗粒RAN(SRP)
⑦微小RNA( miRNA)
⑧小干扰RNA(siRNA)
根据ncRNA在细胞内的分布分类
① 21~25 nt 的neRNA包括miRNA家族和iRN家族两种类型
② 100~200nt的small RNA细菌细胞的翻译调节因子。
③ 大于10000nt的ncRNA参与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