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电影史2
广州大学广编专业期末考复习专用,仅供参考
编辑于2020-01-03 09:20:23名词解释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20 世纪 20 年代德国的电影流派
风格:场面调度的极端风格化:使用源于戏剧表现主义的变形的、图形化的场面调度,异常强调单个镜头的构图,任何镜头都会形成视觉结构。
使用对比法照明,带有暗黑的卡通式轮廓线的明亮且非现实的色彩
超现实主义布景:大量运用变形与夸张,建筑物歪斜、地面颠倒,严重违背传统的透视法
风格化表演:演员热衷于以极端的扭曲来表现内在的真实情感,而非外在表现,有意夸张以匹配布景风格
摄影机围绕“非真实世界”不停运动,倾向于表现下层社会题材
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弗里茨·朗《大都会》《西格弗里德》
阮玲玉
20 世纪 20-30 年代上海默片时代的女演员,于 1929 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
特点:善于扮演感情细腻的角色,且多为悲剧性人物形象,扮演过非常多身份的女性角色
代表作:《野草闲花》 1930 《神女》 1934 《新女性》 1934
《神女》讲述了一个为了生活和抚养儿子而出卖肉体的“神女”的悲剧故事,影片中“苦儿弱女”式的设计也很有情绪感染力。
地位:她在电影表演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代表作着中国无声片时期电影表演的最高水平
黑色电影
20 世纪 40-50 年代经典好莱坞的电影类型,指战争期间摄制并于 1945 年之后在国外快速连续发行的一组美国电影
大多涉及犯罪题材,强调景深镜头、强烈的明暗对比,采用黑帮片中那些愤世嫉俗、激烈的叙事。
倾向来源于美国的冷硬派侦探小说,受德国表现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以及《公民凯恩》的风格创新的影响
“二战”及冷战导致对人性的怀疑和对世界的焦虑,加上大战时后方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黑色电影的现实基础
主人公多为男性,通常是侦探或罪犯,具有悲观和自我怀疑的性格或冷漠且超脱的世界观。女性则通常性感迷人,却又背信弃义,将主人公引向危险之路。
代表作品 比利·怀尔德《双重保险》约翰·休斯顿《马耳他之鹰》奥托普雷明格《劳拉》
李双双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影
由鲁韧导演,李准编剧,张瑞芳主演,于1962年上映。
讲述了人民公社中一对年轻夫妇的故事。李双双作为新时代女性,劳动十分积极,大公无私,敢说敢做,不惧怕官僚主义,维护集体的利益。丈夫孙喜旺则是一个性格温和、怕得罪人的老好人。
影片中通过革命家庭和革命事业的隐喻, 以夫妻或伴侣之间的情感作为过渡, 使革命事业得以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进入家庭结构, 也使得革命理念在传统道德的笼罩下得以合理化得在家庭中开展, 赋予乡村家庭一个理想。
这部电影能取得成功,既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具有持久却低调的影响力的体现,也是20世纪年代初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并取得成效的一个佐证
流浪者
20 世纪 50 年代印度著名导演拉兹·卡普尔 1954 的作品
影片讲述了法院审理一件拉兹闯进法官拉贡纳特住宅的谋杀案件的故事。表达出社会进步的思想。
影片赞美穷人并讽刺不劳而获的富人,围绕情人和孤儿展开情节。从开始的人伦亲情悲剧到社会写实,再转成黑色电影和卓别林式喜剧,中段又变成浪漫到极点的爱情剧,然后又是悲喜交集的恩怨纠葛,不时加以点缀动听歌曲和华丽歌舞,充分发挥宝莱坞电影特有的大杂烩风格。
风格:影片采用明暗对比照明法和低角度深焦镜头,具有复杂的闪回结构,是印度社会片的杰出代表
主题曲《我是一个流浪汉》在许多国家广泛传唱,青年拉兹的形象对新一代年轻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国家甚至仿制了片中流浪汉的服装。
新好莱坞
20 世纪 60 年代的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和性解放风潮带来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新一代的电影观众寻求能够反映现实的更自由、更刺激的电影内容。而欧洲作者电影的影响和美国独立电影的兴起都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新好莱坞”产生的原因。
首先表现在对于性与暴力等禁忌话题的直接展现和渲染,其次是非英雄与反英雄的出现,第三是创作者的主体性和反省性的加强,第四是采用实景拍摄、强调自然光源以及声音运用的深化等。
新好莱坞电影没有统一的美学风格,以开放式结构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主人公大多被设定为社会秩序的反叛者、颠覆者,是反文化现象
新好莱坞是好莱坞的延续,在类型模式、叙事手法、主题呈现和制作标准等方面,仍然对好莱坞的优良传统进行了革新性、批判性继承
代表作品:《毕业生》麦克·尼克尔斯 1967 邦尼与克莱德 阿瑟·佩恩1967 2091太空漫游 库布里克 1968
袁牧之
20世纪上半叶新中国电影的导演,被誉为影坛的“千面人”,集表演、剧作、导演和电影事业家于一身。
1934年拍摄《桃李劫》是袁牧之第一次涉足电影创作,而《马路天使》则是袁牧之世界观和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袁牧之在电影声音艺术方面的贡献最为重要
于应云龙合作的《桃李劫》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
另一部影片《都市风光》在有声电影的新风格样式上做了尝试,一改早期中国有声电影广泛采用现成音乐的习惯,请专人为影片创作歌曲。
《马路天使》则体现在声画诸因素的组合方式,从不同方面帮助着影片内容的揭示
其创作的一些左翼电影对电影叙事语言、手法和策略的探索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叙事内容上表现为“中国式”新现实主义精神的凝聚
在叙事手法上表现为苦难悲剧内容与幽默喜剧手法相结合
在叙事策略上表现为音乐、画面表情动作多元素联动叙事
印度灵修电影
19世纪30年代印度有声🎬时期的一种电影类型
主要讲述某个宗教人物的传记故事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普拉巴特制作的《圣徒卡拉姆》影片讲述了一个整天唱圣歌的穷人被腐败的婆罗门祭司所迫害。图卡拉姆的信念产生了奇迹,最后他驾着天国的战车涅槃到了极乐世界
影片主角温和的性格、朴实的表演,几乎全出自这位历史上的圣徒手笔的美妙歌词,使得很多批评家把《圣图卡拉姆》看作是1930年代印度电影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