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总结,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基础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01 18:29:59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绪论篇1-2章 基础篇4-3章 习得篇5-6章 教学篇7-9章 结语篇10章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先后顺序
2.母语和外语
国家的界限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4.目的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2.汉语教学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4.应用语言学
5.外语教学(法)
6.外语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学
7.第二语言教学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1.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
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3)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4)
2.特点(6)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3.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一、“小儿科”论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三、“应用语言学科”论
四、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
2、巩固阶段(1962-1966)
3.恢复阶段(1972-1977)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特点3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二、学科地位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3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
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 特点(3)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
(一)语言的 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
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 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
言语
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3.语言有生成性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交际
表达 读写
理解 听读
非语言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语言学研究史
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
中国 印度 希腊
最早的辞书
《尔雅》 (秦汉之交)
扬雄 《方言》 第一部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的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国最早按形义关系编排的字书
巴尼尼
《梵语语法》
狄奥尼修斯
《希腊语语法》
1.历史比较语言学
18 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德国
历史比较 语音和词形
英国的琼斯
拉开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奠基人丹麦拉斯克德国格里姆葆朴
穷拉个Boss
施莱赫尔
语言的谱系树理论 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
19世纪下半叶 新语法学派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能指 所指 任意性-约定性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语言和言语
内部语言学 外部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
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
强调语言符号功能
哥本哈根语符学派
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代表人物 布龙菲尔德
鲍阿斯 萨丕尔
创始人
共时研究 内部结构 内部关系
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
3.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 《句法结构》
语言能力
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 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
语言习得机制 普遍语法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4.功能主义语言学
韩礼德
马丁内 欧洲
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
弗斯 语言的本质是意义
社会性 交际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乔姆斯基
提出 语言能力
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海姆斯
交际能力
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 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四个特征
语法性
可接受性
得体性
现实性
卡纳尔
语法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
话语能力
策略能力
2.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3.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话语分析 也称 语篇分析
美 哈里斯
会话分析
话轮替换
萨克斯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言语行为
英 奥斯汀
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
会话含义
美格赖斯
合作原则
质的准则
量的准则
关系准则
方式准则
英 利奇
礼貌原则
布朗 莱文森
面子保全论
(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1898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马建忠
《马氏文通》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力因素 3
语法
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
汉语只要把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行,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
语音
400 1300
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汉语声调的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可循,没有不发音的哑音节,易于掌握
绝大多数汉语词由单音节和双音节组成,词的双音节化是总的发展趋势
词汇
汉语词音节少,便于记忆
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
词义与语素义有关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4
语法
语音
最大的难点在声调
词汇
汉字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难点
难认 难记 难写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1.作用
社会: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个人: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2.目的
为社会培养人才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学论
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
2.教学过程
本质特征与教学模式
模式 4
传授式
捷克夸美纽斯
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活动式
美 杜威
发现式
美 布鲁纳
发展史
苏联 赞科夫
3.教学原则
直起腰 寻找一因里外的量力科学 巩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
2.课程论 2
学科课程论
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德
以学科为中心
活动课程论
美 实用主义 杜威
经验
3.教学方法
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目的与教学任务
教师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
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
指导思想 2
启发式
注入式
主要方法 4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法
以观察为主
以训练为主
以陶冶为主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语言的生理——心理基础
1.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2.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
布罗卡区
主管说写的运动言语中枢
韦尼克区
听觉言语中枢
3.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伦尼伯格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1.记忆的类型
按内容分 4 例子
形象
逻辑
情绪
运动
按保持状态和时间分 3 例子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 3
识记
目的
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材料是否有意义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保持
再加工并储存
再认 和重现
回忆
联想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时间
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及时巩固
经常复习
识记内容
有意义内容的识记与无意义内容的识记
熟悉的材料、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 与生疏的材料
学习者感兴趣、所需要的内容 与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
识记数量
数量越大遗忘得越多
适量
分散记忆
识记程度
过度学习
识记方式
多感官参与
遗忘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879德 冯特 莱比锡大学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开始实验心理学为标志
1.构造主义
奠基人 冯特
代表人物
铁欣纳
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 直接经验
感觉 意象 激情三元素
内省与实验相结合
2.机能主义
创始人
詹姆士
代表人物
杜威
研究意识的作用
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
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3.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
韦特海默 考夫卡 柯勒
反对构造主义
又称完形学派
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综合方法研究 演示与主观报告
视听教学流派有一定影响
4.行为主义
反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
创始人
华生
代表人物
斯金纳
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反对自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
弗洛伊德
意识与无意识
6.认知心理学
创始人
奈塞尔《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认知法教学流派
7.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
马斯洛
代表人物
罗杰斯
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认为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要把人兽化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一)
(一)语言与文化
1.语言
2.文化
定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分类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的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的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
行为文化
习俗文化
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
制度文化
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
观念文化
精神内核
特征 6
实民社,系符变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的记录,才能得以表达保存和传递。
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历史的积淀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3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5
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4阶段
蜜月阶段
挫折阶段
文化休克
文化震荡症
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
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
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状态
表现
消极回避
产生敌意
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开该文化环境
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5
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和适应目的语文化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尊理求外从
4.交际文化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
(一)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1.语言的文化因素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2.语义文化
3.语用文化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5个
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要有针对性。
要有代表性。
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3个
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文化内容融合到课文中去。
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
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什么是学习
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
尝试-错误理论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巴普洛夫
条件反射学说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说
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
学习的分类 8
学习的阶段 8
动机 领会 获得 保持 回忆 概括 作业 反馈
学习的目标 5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什么是学习
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
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
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典型的例子就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什么是习得
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
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学习与习得的不同 5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5各阶段
喃语阶段(半岁到一岁)
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
电报句阶段(两岁到两岁半)
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二、儿童第一语言喜得儿主要理论
4种
刺激反应论
斯金纳
先天论
乔姆斯基
认识论
皮亚杰
语言功能论
韩礼德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假说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
刺激—反应- 强化(行为主义)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对比分析假说
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 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正迁移 积极 促进
负迁移 阻碍(干扰)
意义
完全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的理论
听说法 视听法 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
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 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
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
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
不能全面解释第一语言的习得 也不能完全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
中介语假说
5个特点
普遍语法理论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
独特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动态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反复性
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 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顽固性
化石化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 产生 僵化 或化石化
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僵化的原因
可能是第一语言的影响无法消除
也可能是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 甚至还得到过积极的反馈 便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
还可能是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
产生原因
语言迁移
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训练造成的迁移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也可以说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塞林克
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 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 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 动态的语言系统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
1967 《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
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普遍语法理论 语言习得机制
只是一种假说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 而是跟儿童习得母语一样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 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
输入假说
5个系列
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是潜意识 日常的 暗含的学习
儿童自然获得第一语言的方法
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语言课堂上
习得是首要的 学习是辅助性的
自然顺序假说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
有的先习得 有的后习得
监控假说
一个潜意识的系统
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或驱动的
一个有意识的系统
起监控作用 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
输入假说
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 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克拉申用I+1来表示
i 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 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
i +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 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
让他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 +1的信息 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
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情感过滤假说
屏蔽效应假说
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 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
情感过滤
或者说成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
克拉申
普遍语法假说
乔姆斯基
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洋泾浜化假说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相同点 4个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体 具备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
客体 一定的语言环境
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
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应用阶段
不同点 5个
习得的动力不同
儿童 出于其本能 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成人 交际 融合到目的语社会中去
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儿童 天然的语言环境 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入
成人 课堂 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 与其生理 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的
成人 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往往不是让实际事物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 而是中间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
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自然的
专门安排的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生理 心理 认知情感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对比分析
目的
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标志
拉多《跨文化语言学》
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负迁移 干扰
阻碍性的干扰
一语没有
介入性的干扰
一语有的
步骤 4个
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 6级
普拉克特
零级 同
一级 分 一 合
二级 有 一无
三级同一异
四级 无 一 有
五级 合 一分
意义
局限性 4
相同之处正迁移 不同之处 负迁移
困难不仅来自第一语言
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
抛开学习者的研究
二、偏误分析
偏误(科德)
失误
偶然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水准和能力。
分类
显性偏误隐性偏误
前系统偏误
系统偏误
后系统偏误
来源 5方面
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过度概括
过度泛化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的影响
迁移
过度泛化
简化
交际策略的影响
回避
语言转换
学习环境的影响
对待偏误的态度 3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 主动 正确示范 模仿 记忆 运用
纠正学习者的偏误 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 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
对偏误性质进行分析
偏误发生的场合
在进行交际性练习时 避免当场纠错、影响学习者的交际活动
概念
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
乔姆斯基
普遍语法学习理论
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
作用 3
步骤 5
搜集供分析的语料
鉴别错误
有规律性的偏误/偶然的偏误
结构性/语用
对偏误进行分类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交际
意义与局限4+4
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
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 还很不平衡
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于公式化
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 而且只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 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概念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运用分析的研究成果
局限性
话语分析
哈奇观点
研究内容7
第二节: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概念
一、生理因素
年龄
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习者的优势,克服其弱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认知因素
内容 4
智力
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测验
卡罗尔4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语法敏感性
强记能力
归纳能力
西方学者的看法3
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能力
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学习策略
概念
语言学习者为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分类
茹宾认知学习策略
求解推理实践记忆监控
元认知策略
计划监控评估调节
交际策略
概念
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策略15 类
认知方式
概念
分类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审慎性与冲动性
歧义容忍度
三、情感因素
内容 3
动机
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如何不断激发学习动机
5 点
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第二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在课堂中展开学习竞赛,激发学习者的上进心,进一步激励动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态度
概念
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影响学习态度的方面3 个
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对目的语的态度
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学习态度的分类
积极态度
一般态度
消极态度
性格
内向和外向
自尊心和抑制
圭奥拉语言自我
自尊心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
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焦虑
移情
设身处地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
第三节:语言学习环境
一、社会环境对目的与学习的影响
语言环境
人文环境
二、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无关联”与“有关联”的观点
克拉申
沙伍德•史密斯
白丽丝托克
课堂教学的作用 4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4
三、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3 个
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做法3
第七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
子主题
第一节: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
特点 5
传统法 古典法
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
官能心理学 沃尔夫
二、直接法
特点5和局限
心理学基础
联想主义心理学
口语
三、情景法
四、阅读法
五、自觉对比法
六、听说法
以句型为中心
语言学基础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七、试听法
八、自觉实践法
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
九、认知法
第二节: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一、团体语言学习法
二、默教法
三、全身发应法
四、暗示法
五、自然法
六、交际法
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跟我学》
第三节: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一、第二语言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概况
二、第二语言教学流派分析
三、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第八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一、对外国学习者的教育目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目的
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最直接最根本
语法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
话语能力
策略能力
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
语言要素
语音 词汇 语法 汉字
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
言语交际技能
语用规则 话语规则 交际策略
相关文化知识
汉语 的文化因素 中国的基本国情 和文化背景知识
课程设计
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
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汉语技能课 (综合技能课和专项技能课 听说读写技能课)
汉语言知识课 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知识课
中国文化知识课
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文化知识
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确立教学原则的指导思想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
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一、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材的依据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
针对性
教材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不同
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
学习者学习目的的不同
学习时限的不同
实用性
教材内容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是学习者进行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是在生活中能马上应用的,也是学习者急于要掌握的
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有真实性
要有利于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
要有利于开展交际活动,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科学性
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要注意准确性,避免造成对学习者的误导
教材的内容要反映出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及时更换陈旧内容
语言研究的新成果进入教材,又要持慎重态度,这也是科学性的体现
趣味性
教材的趣味性与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紧密相关
教材内容要反映现实,是学习者所关注的话题
教材内容要逐步加大文化内涵,多方面介绍目的语文化
多样化是形成趣味性的重要因素,以及丰富多彩的联系方式,如游戏等
教材板式设计活泼醒目,装帧美观大方,插图生动风趣等
系统性
教材内容在基本知识介绍和技能训练方面,也就是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和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安排方面,要平衡协调、有一定的章法
纵的方面,初级、中级、高级不同阶段教材要衔接
横的方面,综合技能课与听说读写专项技能课教材要配合
还要考虑图片、幻灯、声、像、电脑辅助教材的提供
四、教材设计的类型
按教材的体例分
综合型和分科型
单课制和单元制
直线式和螺旋式
按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分
课文型
结构性
功能性
结构-功能型
功能-结构型
话题型
文化型
五、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
六、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九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
一、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感知阶段
理解阶段
巩固阶段
运用阶段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环节
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
备课与写教案
课堂组织管理
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提问
板书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学技巧来实现的
五、课堂教学的评估
第二节: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一、语音教学
任务
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音教学原则
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
听说结合,先听后说
以模仿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
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
语音教学的方法
教具演示
夸张发音
手势摹拟
对比听辨
以旧带新
声调组合
二、词汇教学
任务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的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词汇教学原则
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
词不离句
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表达性词汇
接受性词汇
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词汇教学的方法
直接法
翻译法
情景法
语素义法
搭配法
话语联结法
比较法
类聚法
联想法
三、语法教学
任务
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原则
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
由句子扩大到话语
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相结合
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病错句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
练习类型
机械性练习
有意义的练习
交际性练习
方法
归纳法
演绎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四、汉字教学
任务
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汉字又被认为是汉语学习最大的难点
原则
语和文先分后合,初期汉字应按z
第三节:语言测试
一、语言测试的作用
定义
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二、语言测试的种类
按用途分
学能测试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语法敏感性
语言的记忆能力
综合归纳能力
成绩测试
课程测试
回顾性
水平测试
能力测试
回顾兼预测
诊断测试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分
客观性测试
主观性测试
按命题方法分
分立式测试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综合性测试
交际性测试
按分数解释的方法分
标准参照测试
常模参照测试
排名
按测试的制作要求分
标准化测试
非标准化测试
三、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
效度
表面效度
是否测了旨在测量的东西 初级汉语考试中的方言土语
内容效度
内容 语法测试考句型
结构效度
分立式测试与交际性测试
试题
效标关联效度
共时效度
预测效度
信度
测试的稳定性
测试的等值性
测试的内部一致性
区分性
区分受试者知识和能力差别的性能,是试题的质量标准
可行性
后效作用
四、标准化语言测试的过程
设计命题
考试实施
阅卷评分
统计分析
五、语言测试的内容与主题工作
第十章:对外汉语教学得学科建设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法
一、学科研究的内容
二、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三、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任务
一、改革和 完善教学法体系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学科地位